养老金可持续性堪忧:如何破解?
背景材料:
2015年11月1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发布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项,剔除财政补贴等收入,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为18726亿元;基本养老金支出为19045亿元,收支相抵为负的319亿元;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项,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682亿元,基本养老金支出1537亿元,收支相抵为负855亿元。继2013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期结余首次出现净减少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状况加剧,2014年养老金收支更是出现拐点,资金“缺口”的提前到来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另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扣除财政补贴后,当期收不抵支省份达到22个;《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显示,即使包含财政补助,2014年已有河北、黑龙江、宁夏三省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加大的财务压力,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体现精算平衡的原则,“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是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二是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三是丰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来源渠道;四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五是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六是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
话题嘉宾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财税理论与政策等
肖鹏: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经济学博士,全国政府预算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公共预算和政府会计,教育部视频公开共享课《财政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
汪德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
翟继光: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经济法、财政法、税法等李建军: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
主持人
阮 静:《财政监督》杂志编辑
王光俊:《财政监督》杂志编辑
2004年以来,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年度持续盈余,而2014年缴费赤字的首度出现打破这一局面,引起各界广泛议论。自2013年养老金收支拐点出现后,养老金缴费收入跟不上支出速度,似乎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一方面,养老金连续11年以10%的标准上调,导致养老金支出不断上升,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叠加效应等,养老金支出端压力剧增;另一方面,收入端的征缴扩面工作难度加大,缴费基数难上去,从而对财政补贴产生依赖。如何看待我国养老金收支现状?造成当前养老金缴费缺口的原因有哪些?针对“十三五”期间即将推出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您有何建议?本期监督沙龙针对养老金收支困局的破解路径进行相关探讨。
主持人:据统计,养老金年度收支结余从最初2007年的1855亿元一路增加到2012年的4351亿元,此后开始由升转降,继2013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期结余首次出现净减少后,2014年养老金收支更是出现拐点,产生养老金缴费资金“缺口”,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谈谈您的看法。
林江:养老金缴费产生资金“缺口”,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随着物价等因素的变化,国家需要不时调整养老金的支出标准,养老金支出快速上升就很自然了;二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新增加的需要参与供款人数与步入退休年龄要领取养老金的人数的增长不成比例,养老金支出大于收入从而造成缺口也就成为定局了;三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一度采取体制内消化的方式来试图解决养老金的收支困局,主要是通过提高费率,增加养老金收入和过渡性养老金对个人空账进行补偿,但是供款费率的提升目前已经遇到“天花板”了,再进一步提升几乎不可能,故养老金缴费资金的缺口难免会不断扩大。
肖鹏:2014年养老金出现收支拐点,反映了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平均寿命的提高,人口红利的慢慢减弱,中国养老金收支之间的缺口矛盾将越来越显现出来。养老金收入的增长弥补不了养老金支出的增长,势必带来养老缴费资金的 “缺口”,吃老本的现象将越来越严重,也给各级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汪德华:职工养老金缴费缺口是指养老保险缴费收入低于养老金支出。我们曾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预测到2015年前后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将出现缴费缺口。数据分析可以发现,2014年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与离退休人数之比仅为2.97:1;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分母,实际平均缴费率仅为14.2%;虽然以当年社会平均工资为分母计算替代率仅为45%,但简单的算术也表明会缴不抵支。为什么出现抚养比、实际缴费率如此之低?其一是职工养老保险历史欠账比较严重,1998年从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型之初,转进的离退休人员比重就很高,而相应的资金积累却很少。其二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趋严重。其三是受现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执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等因素的影响,职工养老保险的若干参数表现不佳。例如,实际平均退休年龄男性职工仅为53岁左右,女性仅为48岁左右;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有些虚高,导致参保人大量以最低限缴费基数,也导致虽法定名义缴费率高达28%,但实际缴费率不到15%。
翟继光: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整个社会对于生育子女观点的改变,我国劳动力人口在逐渐下降,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养老金收支出现拐点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李建军:养老金年度收支由结余逐步变为“缺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进入退休及领取养老金年龄人数快速增加,而在职缴费人数及缴费数额并没有相应增加;另一方面是随着物价、工资水平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也在持续高速上涨。出现这样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短期内我们基本养老金还有结余,还不是问题,但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应该积极应对,防止可能出现的危机。
主持人:账面之下,潜藏着更多具体问题。如背景材料所示,部分省市出现养老保险不平衡问题,且范围不断扩大,而据相关调研,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动用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等有结余的基金来实现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保发放”已是公开的秘密,地方官员自叹这种资金周转担着“掉乌纱帽”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结余的大幅减少,一些经济欠发达和劳动力流出省份的养老基金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度也在进一步提高,这让新常态下收入增速回落至个位数的各级财政也倍感压力。养老金吃紧、财政兜底模式亟待转型等呼声也愈涨愈高。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据此也请您谈谈我国养老金的收支现状及其潜在影响。
林江:养老保险的区域性不平衡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随着政府不断把职工养老问题推向社会,希望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保基金运行机制加以解决,体制转轨成本自然较高,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平衡地区间的养老金保险水平的差异似乎是唯一的选择,据统计,2002年到2014年的13年间,各级财政的补助养老金金额就达到了20748亿元,2015年预算对养老金的补助为3671.2亿元。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减收和增支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从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会出现动用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等来实现退休人员养老金的 “保发放”等现象。在我看来,我国必须对养老金的整个运行体制,包括从养老金供款、养老金支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的可持续性问题。
肖鹏: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养老金的制度设计、发放标准、精算平衡测算方面有所偏差。当前挪用其他资金来保养老金发放的做法,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违反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专款专用的原则,对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平稳运行埋下了潜在的风险,也给各级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带来一定的挑战。
汪德华:我们的研究表明,养老金缴费缺口将日趋扩大,这一趋势只会越来越恶化,难以扭转。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养老金发放存在困难,保持养老金正常发放是政府的庄严承诺。由于职工养老金巨额历史欠账问题,当前由财政兜底保养老金发放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如果财政补贴已经抵消了历史欠账之后,养老金发放依然依赖于财政兜底,则是其可持续性不佳的表现,表明其制度设计与管理存在问题。我们的研究表明,维持现有的财政补贴力度,2023年左右现有养老保险结余也就消耗完毕,也即需动用其他资金才能保发放。这一局面如果出现,则将不仅影响职工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转,也将影响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翟继光:养老保险不平衡问题主要出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这说明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国统筹,而养老保险金又实行在劳动所在地缴费的原则,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以后,相应的养老保险缴费也从经济落后地区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养老金的统筹模式不合理,在国内经济一体化、劳动力转移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当实行养老金的全国统筹。这样就可以解决由于劳动力跨省转移所导致的各省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李建军:部分省份出现的基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问题,其内在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支付待遇的提高,更在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放缓、劳动力外流,养老金缴费能力降低和缴费人数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加,在经济发展趋缓情况下财政补助的能力和可持续性也难以支撑。需要注意的是,在养老金省级统筹的情况下,经济活力不足,劳动力外流的地区,流出劳动力异地就业创造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年老又会有大部分回原地,即使养老金个人账户可以带回接续,仍存在现在的劳动力流出地长期缴费人数减少,未来领取人数增多,其养老金收支状况可能更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全国自由流动情况下,实现基本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对于改善劳动力流出地养老金收支状况和养老金收支的公平都显得极为必要。
主持人:养老金改革呼声加大,其中共识集中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统账结合状态相分离、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被视作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破解收不抵支的重要方面。我国自1997年正式确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模式,它把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结合起来,是一种“部分积累制”的基金模式,其初衷是想发挥两者优势,实现预期稳定和多缴多得。然而这一模式却被戏称为“统账混合”,被认为是一本糊涂账。为什么统账结合的优势无法在实际执行中发挥出来?您对统账分离改革有何看法?您认为养老金全国统筹又该如何落地?
林江:我认为统账结合的初衷不错,因为我国在1979年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关于老年人、中年人等的讨论依然不断,因为这里既涉及代际公平问题,也涉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更涉及政府与老百姓的关系等问题,当然,也包含养老金余额的管理、支付以及增值保值等技术层面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很难用一种模式、一种办法就得以统筹解决,必须要把包括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在内的多种运行方式结合起来,发挥各种方式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确保我国养老金制度的顺利运行。事实上,对于不少在早年没有加入养老金制度的老人而言,政府只能用现收现付制,包括动用个人账户里的部分资金向这些曾经对社会做出过贡献的退休人士支付养老金,等今天的年轻人变成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时,再由新的养老金供款的金额对其个人账户进行补足甚至为其退休时支付养老金,可是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现收现付制可能会遇到难以持续的问题,故我国必须在现阶段夯实基金积累制的基础,通过养老金的增值保值来为将来的支付做出充分的准备。如果统筹还解决不了养老金的缺口问题,再由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但是问题在于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地区差异实在是太大,结果欠发达地区越来越依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养老金的缺口问题,而不是依靠养老金的增值保值,最终导致养老金的难题越来越明显。因此,我认为统账结合本没有错,关键在于我国现有的养老金的管理和运筹基本上属于分散化管理,发挥不了养老金在理财和增值保值上的规模和总体优势,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对养老金制度及其管理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
肖鹏:统账结合模式的实质仍然是现收现付。由于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筹措问题的存在,目前实行的统账结合模式实质上仍然是现收现付。现收现付模式强调的是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它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是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状况、收入增长、社会赡养率等,这些因素对现收现付模式的运行具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近年来,我国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同当初设计统账结合模式时的预测相去甚远。一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二是由于持续的结构调整,就业压力加大,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更加困难。
首先,明确政府在养老金的职能定位,决定政府财政介入到何种程度,由哪一级政府来介入。其次,明确养老金的发放和收取标准。坚持精算平衡,即科学合理设定制度参数,养老金收取和发放标准,促进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实现制度长期稳定运行。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部分,个人账户还留给地方,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实质性分离。
汪德华:统账结合的制度框架没有问题,只是在统筹、个人账户各自的制度设计存在若干问题。个人账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参保人缴费的激励,统筹账户则适度体现养老金的公平性,关键是度的把握,即谁高谁低。一些人认为个人账户未如当初制度设计所确定的那样做实,但我认为这并非重要问题,记账式个人账户同样能体现激励的功能,能否做实的核心是是否有额外资金补充到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当前个人账户制度设计中主要是其发放月数是按72岁预期寿命进行设计,但现实中职工退休后的平均余命可能已达到77岁左右,由此导致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发放还需要额外资金补贴。统账结合制度框架中,统筹的比重较高,个人账户的比重较低,再加上近些年养老金连续10%提高、个人账户还需要额外补贴,由此使得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难以控制。未来改革的方向是优化设计个人账户制度,避免其还需要额外资金补贴,同时可考虑适度加大个人账户的比重,增强激励性。
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关键是统筹账户,难点是现有已形成的地区分割格局如何平衡利益,统筹后如何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例如,当前一些地区的资金结余规模较大,一些地区却早已出现收支缺口,全国统筹后资金结余如何处理。我认为全国统筹应主要着眼于统筹账户,对现有资金结余规模较大地区应适当考虑其既得利益,留下一部分结余资金给其个人账户,同时应制定好全国统筹后的地区考核机制。
翟继光:由于我国历史缴费的欠账,实际上无法实行“基金累积制”,只能实行“现收现付制”,当然,理论上每个参保人都有一个个人账户,可以实行基金累积,但个人账户的资金已经被用来支付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实际上并无基金累积。因此,也可以说是一本糊涂账。如果缴费人口在不断减少,当代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未来能否实际领取是没有保障的。其实,无论是“统账混合”还是“统账分离”都只不过是技术性改革,单凭这一改革本身是无法解决养老保险金不足的根本问题的,因为这种技术性改革无法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根本性的措施仍然是需要筹措一大笔养老保险资金,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养老金全国统筹可以暂时解决各地养老保险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但仍然解决不了未来养老保险入不敷出的问题。养老金全国统筹主要是技术性改革,难度并不大。只要理清理论问题,相信在经济发达地区不会遇到太大阻力。
李建军:“统账结合”目的是发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优势,但实际上,当年养老保险改革本是作为国企配套改革措施推出的,在社会统筹及财政资金不足情况下,个人账户自然成为养老金支付的来源,个人账户实际上是现时养老金支付的资金来源,个人账户自然大多成为空账,“统账结合”的初衷自然难以实现。事实上,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质是工作时缴钱,退休时候领钱,收支统筹,是一个保基本、强制性的共济储蓄;参保人也不关心个人账户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与费率的关联,人们更倾向于关心在既定的缴费标准下退休时候养老金总体水平如何。对于统账改革,个人认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应该化繁就简,回归本身属性,取消个人账户,将政府做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定位于保基本,给每个参保公民退休后一个基本的生存生活保障,缴费时按照规定的收入比例以养老保险税的方式缴纳,共同按比例纳税,退休时按统一标准领取养老金,保障个人基本生活;至于收入高的人,需要更高保障水平的人,通过市场商业保险方式去解决,这不是政府的职责范围。
养老金全国统筹对于地区间的养老金收支公平和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推进。养老金全国统筹的落地,需要破除既得利益的藩篱,基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科学定位、化繁就简,顶层设计,将基本养老保险作为中央事权和职责,由中央统筹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改革宜早不宜迟。
主持人:此外,从支出层面,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收入层面,丰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来源渠道包括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都是突破养老金收支困局的下一步改革方向。您对以上改革举措怎么看?在您看来平衡养老金收支改革的突破口何在?
林江:我认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做法都是突破目前养老金收支困局的应有之举。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事业单位职工一直拿着低工资,政府隐含的承诺是为这些职工提供养老服务,而他们一直忍受着低工资,其实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就转化成为今天的国有资产,现在这些职工临界退休或者已经退休,却因为过去他们没有供款养老金而难以安享晚年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因此,把这些职工曾经做出的贡献并且已经转化为国有资本的一部分通过适当的方式回拨养老金,是合理且现实的做法;况且,国有资本本来就是全民拥有的,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把部分国有资本划转过来,充实社保基金,是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当然,如何划转则是另一个问题,譬如是否需要把股市指数抬上去之后再进行高位套现后划转,还是让民营企业通过PPP等方式购入国有资产的股权,政府再把这些出售股权所回笼的资金转为投入充实社保基金,还是把一部分国有资本的股权与民营企业的股权共同合资成立新的基金,通过基金的运作增值,把增值部分再转为投入社保基金等等,都是值得考虑的举措。在我看来,平衡养老金收支改革的突破口并不在于限制和压缩养老金的支出,而是通过包括国有资本部分减持、养老金运营增值等方式增加养老金的收入,最终实现养老金收支状态的正常化。
肖鹏:我国在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管理模式,个人账户是空账运行。由于没有任何养老基金积累,为确保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只能使用企业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尤其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旧制度下的养老金负债已经超过了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个人账户基金被用来弥补社会统筹基金的不足,造成了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没有实质性差别的“空账”运行体制。因此,有必要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突破口在于解决好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精算平衡,即科学合理设定制度参数,养老金收取和发放标准,促进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实现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汪德华:平衡养老金收支需要理性认识,多渠道着手,依赖于单一方向的改革都难以取得成功。一方面要加快改革,包括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逐步推进延迟退休改革,鼓励力有能及的自主选择延迟退休,甚至可考虑社保增值税替代部分养老保险缴费的筹资方式改革等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背景下的养老金收支缺口做好资金准备。
翟继光:平衡养老金收支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观念上的改变。从理论上讲,每一代人创造的劳动成果都是足以养活这一代人的,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不仅能养活自己一代,还可以为下一代积累一些财富。所以,从理论上讲是不存在养老保险入不敷出的问题的。但现实生活中存在,这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部分财富并未用来养老。由于历史欠费的存在,目前领取养老金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缴费,当然,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创造劳动成果,而是这些劳动成果被用于积累了,而未用于他们的养老。因此,我们应当毫不吝啬地划转国有资本以充实社保基金,这不过是将上一代人创造的劳动成果用于上一代人的养老而已,并非国家为社保做贡献,也非政府为社保做牺牲。
李建军:根据物价水平提高,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需要,构建基本养老金的合理增长机制是必要的,但应明确基本养老金的定位对所有的参保者来说都是保基本的,养老金替代率不应过高,养老保险作为福利支出具有支出刚性和扩张性,防止其过高逐渐滑入如欧洲一些国家一样的“高福利陷阱”,对个人、企业和社会活力产生抑制。平衡养老金收支的突破口在于:其一,将基本养老保险定位为保基本,消除任何与缴费金额挂钩做法,合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拉平保基本;其二,以能力原则代替受益原则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取和支付待遇的标准,以养老保险税代替养老保险缴费;其三,将基本养老保险作为中央事权和职责,由中央负责基本养老保险事务,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主持人:综合以上,结合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现状和国家相关顶层设计以及背景材料中楼继伟部长从六方面提出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您对提高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有何建议?
林江:我认为楼继伟部长所提出的从六方面加快推进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都是真知灼见,意义重大。当然,要完全落实这六大主张可能需要一点时间,不能操之过急。例如,渐进式推迟退休年龄可能需要一段颇长的时间,因为这里涉及非常复杂的问题,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推迟退休年龄上的态度会有较大的差异,体力劳动者的反弹会比较大,还有,推迟退休年龄可能使得年轻一代更难向上流动,或会造成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对立情绪,从保险精算的角度如何测算出推迟退休年龄后所增加的养老金供款反映在最终可以多领取多少养老金,相关的精算结果是否能够让推迟退休者感到满意,这些都是既需要时间去证明,也需要决策者进行更精密的顶层设计;又如,丰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来源渠道,提法相当不错,但是如何落实?这些渠道是否既指减持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也指提高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当前民间社会对于社保基金进入股市多有猜测,谁能保证进入股市的社保基金能够增值保值?或者社保基金在增值保值的过程中是否会对股市的正常运作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些都是需要有关部门从长计议,细心策划的事情。
肖鹏:首先,明确政府在养老金的职能定位,决定政府财政介入到何种程度,由哪一级政府来介入。其次,解决好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问题,通过划转国有股等方式,充实个人账户的空账。第三,明确养老金的发放和收取标准。坚持精算平衡,即科学合理设定制度参数,养老金收取和发放标准,促进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实现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第四,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领域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部分,个人账户还留给地方,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实质性分离。第五,养老保险改革需要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确定适合中国现实国情和财力的养老金发放和收取标准,避免重蹈北欧国家陷入“高福利陷阱”的覆辙。
汪德华:楼继伟部长所提到的 “十三五”时期六个改革方向都非常重要。关键是决策部门应有担当,能够着眼长远进行制度设计,要兼顾激励和公平,提高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财务可持续性。核心是具体的制度设计细节应详细论证,符合实际,使统账结合的制度框架、参保人的义务和权利更为容易理解。同时,养老保险改革从全球来看都是备受关注的事项,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因此要注意将养老保险的真实运行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向社会各界公开,做好公共沟通工作,群策群力。
翟继光:提高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主要靠两项制度,一是通过划转国有资本解决养老基金的历史欠账问题,二是建立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制度,鼓励人口发展,通过缴费人口与养老人口之间的动态平衡来实现养老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李建军:提高养老基金可持续的基本要义在于,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待遇水平,定位于保基本,宜低不宜高,做政府该做的部分,其他的部分更多的交给市场;实现养老保险基金“费改税”;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扩大共同池互济能力;适当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就业人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特邀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