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2015-01-17 13:15张惠清
中华儿女 2014年22期
关键词:青联振华

张惠清

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办公室见到赵振华时,他正在办公桌前凝神工作。

面前堆叠着小山一样的稿件需要审阅,旁边的茶几和身后的书柜中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书籍,让他仿佛置身书海之中。当得知记者到来时,才蓦地抬起头,热情地起身打招呼,他方正的脸庞,眼镜后的目光透露出学者的儒雅与博学。

从昔日农村走出的有志青年到著名经济学家,赵振华在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迈出稳健而坚定的步伐。他是改革的守望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默默地耕耘,他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颇有见地,为推动中国改革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采访过程中,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时刻不忘为农民呼吁。同时又能够高屋建瓴,为深化改革鼓与呼,他一直非常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而不能用计划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政府职能转变到位了,市场活力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今年是中央直属机关青联成立20周年,身为中直机关青联副主席,赵振华感慨地说,今年同时也是“五四”运动95周年,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难得机遇,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

“中直机关青年是机关工作的生力军,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机关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直机关青联工作要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俱进,在同心逐梦的过程中,勇担新的历史使命。”

“青联”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在赵振华眼中,中直机关青联是个大家庭,五湖四海齐聚,天南地北兼纳。虽然岗位、职务、职业、年龄都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都怀着一颗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炽热拳拳报国之心,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都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强烈的事业心。中直机关青联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发挥才干、加强联络和沟通的平台。“中直机关青联是一个宽容有度、胸襟博大,充满战斗力和感召力的集体,大家携手走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留下了奋斗的足迹,结下了兄弟姐妹一样的情谊。这份真挚的感情,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已融入我的灵魂,让我受益终生。”

赵振华说,与其他团体不同,中直机关的青联委员们都在党中央直属机构工作,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党中央的形象,所作所为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因此,中直机关的青年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

一直以来,青联在政治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学习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汲取营养,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真正成为本职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参加中直机关青联活动,在赵振华的记忆中留下了很多难忘的故事。他说,每一次青联活动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与优秀的青年人接触,让自己感觉“很年轻”,确实能够感受到青联“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激情与活力。最近一次参加青联活动,是在2014年8月23日,中央直属机关青联组织青联委员到河北张家口张北县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两天时间,大家参加了苗圃拔草、移苗、剪枝、挖坑、植树等活动,虽然很苦,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始终干得热火朝天,一片欢乐与生机的景象。大家纷纷表示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两天的活动与交流,大家感触都比较深。中国社会需要正能量,很多青年都在投身于以一己之力为国家做贡献的热潮中。”

赵振华强调,青联委员是各族各界、各行各业青年中的佼佼者,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力。青联委员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中直青联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中直机关中心工作,组织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活动,切实加大服务青年的力度,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实际问题,为中直机关青年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高青联组织的能力和活力,把中直机关青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中直机关青联大家庭里,一代又一代青年,用艰辛努力和坚强意志,勇立潮头,革故鼎新,不断前行,努力实现着富民强国的时代梦想。这就是当今中国青年的青春品质。”

乡野中磨砺出坚韧

作为从黄土地中走出来的有志青年,赵振华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贫困与艰辛的洗礼。多年后,当他置身中央党校钻研学术的时候,当年这些社会实践无疑成为了他设身处地为改善民生呼吁的实践基础。

1966 年,赵振华出生于河南省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父亲原本是农民,1970年被调到湖北秭归县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此后一年只能回一次家,四个孩子的家庭几乎全靠母亲一人操持。尽管母亲不识字,但她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品质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他幼小的心灵,让他从小养成了勤奋刻苦、甘于奉献的品质。由于父亲长年在外,他便成了家里唯一的“男子汉”,很早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生活的磨砺使他从小就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一些。

198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师范大学,成为全村闻名的“状元”。然而两年后母亲不幸去世,家境一落 千丈,这个年轻的“状元”从此担起了家里农业生产的重任。在他的记忆中,每年寒暑假都是在农田里度过的,间苗、除草、灌溉、施肥、收割等各种农活他样样精通。有几年的除夕夜,当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饭的时候,他在田头灌溉农田,因为这个时候村里的机井没有人用。

为了完成学业,除了干农活之外,他用更加艰苦的勤工俭学证明了自己拼搏求学的决心。为了凑够生活费,他曾做过大多数农民都觉得太苦而不愿做的建筑小工,卖过菜,成长过程中抛洒的每一滴汗水中都饱含着他对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感悟。

清贫的家境、艰苦的勤工俭学生活都没有挡住他的求学之路。在河南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刘玉珂教授系统地讲授了《资本论》并极大地激发他学习的热情。1990 年,他被推荐到河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周守正教授和许兴亚教授,在此期间,他在周教授和许教授的指导下再次仔细研读《资本论》,同时还广泛阅读了大量经济学文献,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1992年暑假,还是硕士研究生的他到长春参加全国高校《资本论》研究会,经过这次交流,深感自己学术功底不足,决心攻读博士生。1993年,他考取了厦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陈征教授和吴宣恭教授。endprint

求学之路充满着艰辛,从河南新乡到福建厦门当时需要到上海、南京和南昌等地再转乘火车,需要乘坐近50个小时的火车,在火车上站十几个小时是经常的事。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1995年春节之后返校,从南昌转车去厦门坐的还是闷罐车,车里没有灯、没有水、没有食物和卫生间,经过36个小时的漫长旅途到达厦门时,已是双腿浮肿。”事非经过不知难,正是由于艰苦磨练,以至他说现在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吃苦是精神财富”。

另一方面,他发奋读书和研究,在厦门大学读书的三年时间里,在《中国经济问题》《社会科学报》《青海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学术论文,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有的还引起了学术界争论。1994年春,有幸参加厦门特区的课题研究到深圳、珠海调研,他深刻地认识到,原来看似枯燥的经济理论走出课堂 后居然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此后,他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1996年,他迈入中国共产党最高学府——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为中央决策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

在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无疑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责任和担当仍然具有超越专业和职业的持久魅力。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将个人才智奉献给国家和民族,是知识分子必然的选择。

身处党的最高学府,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工作中,赵振华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肩膀上的使命和责任,本着道德和学术良知,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本论》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和宏观调控问题。近年主要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地厅级干部进修班、中青班等主体班次讲授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问题”等专题,深受学员好评。至今,他还记得1997年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情景。“那次是为西藏班讲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问题,我课前虽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撰写讲稿、反复集体备课、向资深老师求教等,即便这样,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还是很紧张,刚开始半个小时,后背都湿透了,半个小时后,才慢慢进入状态。”他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经济问题的独到观点得到了学员认可并大大激发了授课的信心。

赵振华说,中央党校的老师讲课各有特色,无论效果如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态度极其认真。上午八点半开课,赵振华往往八点就到教室了。平日里,他大量阅读书籍为自己充电,更喜欢读经典。他反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西方经济学学家的经典著作、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家的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典著作。“现在领导干部的素质越来越高,具有良好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并且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对学员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

同时,赵振华还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他说最不够用的就是时间,恨不得一天有25个小时。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低效率劳动研究》、《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劳动价值新论》、《党政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经济问题》等个人专著8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党校学报》、《理论动态》、《学术月刊》、《中国经济问题》、《当代经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多篇被转载。

近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房地产、粮价、扩大内需等各大经济热点问题上,他都频频发声,真知灼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力。他一直秉持自己的观点,“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而不能用计划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要尊重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2012年开始,经济学部每年都组织教师下基层调研,已经开展过“反贫困”、“城镇化”两个主题的调研,今年的重点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这就是今年我们调研的一系列成果。”他指着办公桌上一摞厚厚的稿件,笑着告诉记者。

目前,赵振华已经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走过了18年的光阴。回望过往,他有着朴实的追求,那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教书育人资政,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希望自己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多地思考问题,更多地关注改革开放大业,更多地撰写文章,以知识分子的情怀关注国家大事,为国家富强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责任编辑 李菡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联振华
张振华,捐款登记后离世的老人
参演《南京!南京!》的幸存者91岁珍惜每一天
济南青联举行“青联委员助力千家脱贫行动之青联伴成长”活动
浙江省青联十届七次常委会召开
云南省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召开
湖北省青联十二届六次常委会议暨青联改革培训推进会举行
一朝青联人 一世青联情
罗东川 烙印下一种精神
乡村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