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月
摘 要:紫砂陶的制作虽属于民间工艺,经过近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到现在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如火如荼之势,紫砂陶的明天也将生生不息,且日臻完美。她在陶瓷艺术中独领风骚,成为东方之明珠、中华之瑰宝。她取之于自然,又以新面容回归于自然,这就是陶之渊源。
关键词: 紫砂陶;创作;探源
1 前言
紫砂是陶土夹泥中间的一部分,而陶土遍布世间各地,其中紫砂陶仅我们宜兴所有,这是大自然对我们宜兴的特赐。它的渊源要追溯到宋代,那时已有紫砂器物,它的出现很快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且宋代出现的陶器物已有壶本身的特点。紫砂壶无釉无彩,正符合文人雅士想要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紫砂壶的正式出现是从明代开始的,即周容在《宜兴瓷壶记》所说的“万历年间大朝山侍僧”,这和尚从陶工那里学会了制陶技术,又加之改进,制作出了茶壶,“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在吴骞诗中足以说明“白足禅僧”就是宜兴“阳羡”名壶的创始人。
2 宜兴紫砂陶的创作探源
在明代紫砂壶的出现使饮茶习惯随之改变,烹茶改为沏茶,因此对紫砂壶的要求也相对提高,紫砂早期就出了一批知名高手。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当时的作品在造型上汲取了铜器的造型特点,也与当时的家具风格相一致,外形简洁,比例协调,线条浑厚,显得质朴大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清代的时候,由于文人的参与和追捧,使紫砂壶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继出现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杨彭年等知名大师,特别是陈鸣远融合明代时期徐友泉和沈子澈的风格,使壶文丽工雅又超过了前人。除制作各式茗壶外,还创新紫砂的新品种,拓展了花货的装饰手法。他的作品不仅以自然形体入壶,还创作了各种瓜果风格的作品,且件件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因此被尊奉为紫砂花货大师。但他在对紫砂壶创新的同时,还注重自身修养,有着高雅脱俗的文人味。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有赞佩说:“阅此,则鸣远吐属不俗,岂隐于壶者欤?”意思是说陈鸣远脱俗的谈吐修养,不像个制壶工匠,莫非是壶工中的隐士文人?其实陈鸣远是壶工,但由于受到文人的熏陶,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了。
继而清末民初年,紫砂陶的发展紧跟前人之路又产生了一批像黄玉麟、范大生、程寿珍、俞国良等名家高手,他们的超凡智慧、精湛的技艺,使他们又创作了更多的壶艺佳作,而历代文人雅士常借此托物言志,使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创新发展。
五十年代紫砂行业经过整顿后变得更为规范,汪宝根、吴云根、朱可心等相继涌现,制壶工艺上越来越精湛。随之到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紫砂艺术又迎来了一个更大的发展良机,国家对紫砂陶艺术文化工艺更是加以重视,先后评定出现代紫砂工艺美术大师,顾景洲、蒋蓉、谭泉海、徐汉棠、徐秀棠、吕尧臣、汪寅仙,这七位大师又为我们撑起一片紫砂陶的天地,他(她)们各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面面具到,神、形、韵兼备,在人们的审美和鉴赏领域中独树一帜,大师们的精品留给了我们朴实隽永、沉静内敛的无穷美感。
3 结语
紫砂陶的制作虽属于民间工艺,经过近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到现在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如火如荼之势,紫砂陶的明天也将生生不息,且日臻完美。她在陶瓷艺术中独领风骚,成为东方之明珠、中华之瑰宝。她取之于自然,又以新面容回归于自然,这就是陶之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