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 姜建斌
摘 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必要举措之一。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含义以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77-02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广泛的概念,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实现学校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和内容
学校的诞生带动了校园文化的兴起,并日益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高等学校特色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价值观、科学的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有机整体。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而言,我们对其进行了不同分类。
1.高校校园的制度文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治理,小到家庭维护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学校也同样如此,行之有效的校园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培养锻炼教职员工的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保证教学有序的进行。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氛围,有助于学校执行好国家的教育教学政策,也有助于学校自身建设的发展。
2.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它大到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整体布局,小到学校内部的一室一路、一草一木,都是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智慧、制度与精神的物化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先进的物质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都会为广大师生进行教与学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合理有效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于陶冶教师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发展学生开拓进取和努力拼搏的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3.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及其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具内涵的品质,包括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学校精神等多个方面,对师生的行为、理想、信仰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的高校校园中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力度,推动校园文化整体向纵深发展,才能团结师生,共同进步。
4.高校校园的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不仅体现广大师生在整个校园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也体现了广大师生在校园课余生活当中的活动方式,它将校园文化的精髓和师生应该具有的行为操守充分地展现出来,是形成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外在的体现,可以划分为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和管理者行为文化三大类。对于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四个内容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个体系,并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的改革,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校园文化活动充满活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由于校园文化及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了解和认知。
1.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缺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带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但是由于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严肃性,使得师生员工很难自觉地去遵守章程行事,进而导致规章制度失去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这才导致了类似于校园投毒案、校园枪杀案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2.高校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彰显了学校对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载体。但是,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却较少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得校园中功利主义和商业化倾向明显,这极大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和全方位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很难发挥其积极作用。
3.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主旋律”中的主导性不强。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人文教育,而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导致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诸如考试作弊、個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滋生等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都会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这些现象也映射出一个现实性问题,那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主旋律的主导性不够突出,没有发挥其教育作用。
4.高校行为文化建设中主体结构存在局限性。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等这些校园人统一地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首先,教师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他们用言行举止影响着整个校园。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些高校中的部分教师除关心教学和科研外,很少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限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其次,学校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过分重视“管理”,缺乏创新性和共建意识,最终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尽管学校已经建立健全了学生工作的机构和机制,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局限性,它的存在只影响小部分群体,比如学生干部、学生会成员及部分特长生,而校园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直接参与,甚至处于不参与状态。即使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多数也是应学校相关部门要求被动参加的,这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使校园文化活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过于重视教学的发展而轻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失去了整体的意义。
三、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符合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政治的繁荣和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人的个体价值也得到了升华。所以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培育特色校园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确保先进的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先导性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和校园文化意识的形成贡献力量。
1.加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师生的言行,还可以保证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的良好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可以为师生们营造一个优良、宽松的环境,重要的是它更加充分地激励、规范和制约了师生的言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了学生和教师违法乱纪的行为的发生,以便于形成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促进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交相呼应的发展。众所周知,在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学校文化建设始终处于重“物质”轻“精神”的局面,因此,大部分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过分地强调物质环境的修建、布置,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进行教学硬件建设的同时纠正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和教风,经常开展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规范行为、开启智慧的教育活动。
3.弘扬“主旋律”精神文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世界强国,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目前,高等学校的教育还是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培养,较少重视人文教育,导致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很难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之中,使中国的高校逐渐意识到高校师生文化的需求不应只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培训,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多元化发展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4.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首位。广大的学生群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基本状态进行分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容乐观。所以,作为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强调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客观对待教学和管理,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培養,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进而促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展现。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玉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2]王洪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3]冯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延吉:延边大学,2005.
[4]汪丽娜.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