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清
【摘 要】 目的:观察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择76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研究,应用乳导管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参照《乳腺导管镜下乳管内病变图谱》对患者的乳管内窥镜表现进行判定,分为占位性变和非占位性变。结果:对于单侧和多侧病变以及单孔和多孔病变患者来说,非占位性变患者几率均明显高于占位性变的几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中的应用既可以用于诊断,明确乳头溢液的病因,同时也可以对非占位变无肿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性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乳导管内窥镜;乳头溢液;乳腺疾病;占位病变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5-02
乳头溢液是各种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发生率在3%~8%左右[1]。目前乳头溢液的辨病尚不够规范,导管造影、钼靶X线、脱落细胞学等检查以及B超等传统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并不高,无法直接对病变部位进行观测。因此利用现代诊治技术对乳头溢液等乳腺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乳管内视镜技术可以对病灶进行动态定位,有效弥补了其它检查方法的不足,为乳头溢液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笔者对76例乳头溢液患者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进行检查,并探析分析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乳头溢液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外科学》[2]以及《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中乳头溢液的诊断,并且排除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胃病、高血压药物和乳房或胸壁近期有过重大外伤或手术的病例,哺乳期以及内分泌系统所导致的乳头溢液。患者年龄在25~54岁,平均(386±42)岁,病程5d至2年,平均为(08±01)年。其中单侧溢液患者为47例(6184%),双侧溢液患者为29例(3816%)。单孔溢液患者有59例(7763%),多孔溢液患者为17例(2237%);17例(2237%)患者为血性溢液,39例(5132%)患者为淡黄色溢液,18例(2368%)患者为清亮透明溢液,2例(263%)患者为乳白色溢液。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应用中国北京博莱德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所生产的FVY-780型纤维乳管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设备包括Bowm ann 眼科泪道探针一套以及4号平头注射针等配套附件。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先将45号钝针头插入到溢液乳孔,并将01~05ml左右2%的利多卡因注入到乳管中予以浸润。之后使用乳腺导管扩张器逐渐扩张溢液乳管的开口,将乳腺导管内窥镜置入并使用少量生理盐水来扩张和充盈管腔。进镜过程中需要时刻通过显示器留意导管中的情况。发现病变后将病变导管的部位以及形态特征记录下来。之后将乳腺导管内窥镜取出并排空其中的液体与空气,使用红霉素软膏涂抹乳头部位。
122 治疗方法 占位性病变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而非占位性病变则可以通过乳管内介入进行治疗,具体使用生理盐水对乳管内分泌物进行稀释和冲洗,直至分泌物变清亮。排出冲洗液后经乳管内窥镜向乳管中逐级注入05~10ml左右的庆大霉素液。之后消毒乳头并使用敷贴覆盖。每周治疗2次,2周后溢液情况即可消失。
13 诊断标准 参照《乳腺导管镜下乳管内病变图谱》[4]对患者的乳管内窥镜表现进行判定,根据病变大小、形状、表面、颜色、是否出现坏死和肿块等问题以及肿块在管腔中所占比例等确认病变类型,分为占位性变和非占位性变。其中占位性病变包括乳腺癌、乳头状瘤病以及乳头状瘤,非占位性变乳管底端病变、乳管僵硬狭窄、乳管扩张或伴炎以及正常导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与处理,患病率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于单侧和多侧病变以及单孔和多孔病变患者来说,非占位性病变患者几率均明显高于占位性病变的几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传统的检查方法相比其可以利用电视屏幕清晰显示患者乳腺活体的细微组织结构以及乳管病变特点,因此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患者的乳头溢液情况,比如溢液孔数以及占位与非占位性等,有效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与阳性率。本次研究共76例乳头溢液患者,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进行诊断后,单孔溢液患者中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为3404%,双侧溢液患者中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则为2759%,单孔溢液患者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则为3829%,多孔溢液患者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则为3529%,患者的病变诊断结果详细而清晰。
乳头溢液主要为乳腺导管发生病变所导致,并且多为乳腺大导管上皮出现炎症、出血、增生、坏死或肿瘤等病变所引起。有文献报道,乳腺癌中发生率最高的为血性溢液,大约在238%左右。本次研究的76例患者中,17例(2237%)为血性溢液,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保持一致。也有专家认为,虽然乳腺癌患者出现血性溢液的几率较高,但是癌化并不是导致血性溢液的唯一原因。本次研究中,大部分血性溢液患者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进行观察后,结果显示大部分均非占位变,与以上观点相符[5]。但是实际诊断过程中依然需要对血性溢液予以充分重视,排除癌变的可能,以免病情被延误。
此外,乳导管内窥镜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根据诊断结果通过导管介入对非占位变进行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原因在于乳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乳管给药,可以首先利用乳管对管内分泌物进行稀释和冲洗,将堆积在乳腺导管内脱落的脂质性分泌物以及上皮细胞予以清除,降低了对乳管壁所造成的刺激。此外,抗菌药物的作用部位更加精准,并且药物作用时间较长,药物集中,药物有效浓度得以大幅提高,更好地发挥了药物的消炎作用,消除乳头溢液症状[6]。
综上所述,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中的应用既可以用于诊断,明确乳头溢液的病因,同时也可以对非占位变无肿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性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碧荣.乳管内视镜在乳头溢液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2,07(20):760-762.
[2]刘玉香,张超,蒋宏传.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诊治乳头溢液患者356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07(10):705-707.
[3]郑杜香.乳头溢液的中医辨证与乳管内窥镜下表现、细胞学改变相关性研究[D].青岛: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24-25.
[4]吴斌.单乳乳头溢液35例诊断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3,15(06):2986-2987.
[5]朱建敏,宋爱莉,王英男.乳腺导管内窥镜检查在乳头溢液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12(04):2677-2679.
[6]李云良,袁增强,刘文宇.34例乳头溢液手术治疗的回顾分析[J].当代医学,2013,28(15):104-105.endprint
【摘 要】 目的:观察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择76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研究,应用乳导管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参照《乳腺导管镜下乳管内病变图谱》对患者的乳管内窥镜表现进行判定,分为占位性变和非占位性变。结果:对于单侧和多侧病变以及单孔和多孔病变患者来说,非占位性变患者几率均明显高于占位性变的几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中的应用既可以用于诊断,明确乳头溢液的病因,同时也可以对非占位变无肿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性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乳导管内窥镜;乳头溢液;乳腺疾病;占位病变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5-02
乳头溢液是各种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发生率在3%~8%左右[1]。目前乳头溢液的辨病尚不够规范,导管造影、钼靶X线、脱落细胞学等检查以及B超等传统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并不高,无法直接对病变部位进行观测。因此利用现代诊治技术对乳头溢液等乳腺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乳管内视镜技术可以对病灶进行动态定位,有效弥补了其它检查方法的不足,为乳头溢液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笔者对76例乳头溢液患者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进行检查,并探析分析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乳头溢液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外科学》[2]以及《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中乳头溢液的诊断,并且排除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胃病、高血压药物和乳房或胸壁近期有过重大外伤或手术的病例,哺乳期以及内分泌系统所导致的乳头溢液。患者年龄在25~54岁,平均(386±42)岁,病程5d至2年,平均为(08±01)年。其中单侧溢液患者为47例(6184%),双侧溢液患者为29例(3816%)。单孔溢液患者有59例(7763%),多孔溢液患者为17例(2237%);17例(2237%)患者为血性溢液,39例(5132%)患者为淡黄色溢液,18例(2368%)患者为清亮透明溢液,2例(263%)患者为乳白色溢液。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应用中国北京博莱德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所生产的FVY-780型纤维乳管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设备包括Bowm ann 眼科泪道探针一套以及4号平头注射针等配套附件。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先将45号钝针头插入到溢液乳孔,并将01~05ml左右2%的利多卡因注入到乳管中予以浸润。之后使用乳腺导管扩张器逐渐扩张溢液乳管的开口,将乳腺导管内窥镜置入并使用少量生理盐水来扩张和充盈管腔。进镜过程中需要时刻通过显示器留意导管中的情况。发现病变后将病变导管的部位以及形态特征记录下来。之后将乳腺导管内窥镜取出并排空其中的液体与空气,使用红霉素软膏涂抹乳头部位。
122 治疗方法 占位性病变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而非占位性病变则可以通过乳管内介入进行治疗,具体使用生理盐水对乳管内分泌物进行稀释和冲洗,直至分泌物变清亮。排出冲洗液后经乳管内窥镜向乳管中逐级注入05~10ml左右的庆大霉素液。之后消毒乳头并使用敷贴覆盖。每周治疗2次,2周后溢液情况即可消失。
13 诊断标准 参照《乳腺导管镜下乳管内病变图谱》[4]对患者的乳管内窥镜表现进行判定,根据病变大小、形状、表面、颜色、是否出现坏死和肿块等问题以及肿块在管腔中所占比例等确认病变类型,分为占位性变和非占位性变。其中占位性病变包括乳腺癌、乳头状瘤病以及乳头状瘤,非占位性变乳管底端病变、乳管僵硬狭窄、乳管扩张或伴炎以及正常导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与处理,患病率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于单侧和多侧病变以及单孔和多孔病变患者来说,非占位性病变患者几率均明显高于占位性病变的几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传统的检查方法相比其可以利用电视屏幕清晰显示患者乳腺活体的细微组织结构以及乳管病变特点,因此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患者的乳头溢液情况,比如溢液孔数以及占位与非占位性等,有效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与阳性率。本次研究共76例乳头溢液患者,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进行诊断后,单孔溢液患者中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为3404%,双侧溢液患者中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则为2759%,单孔溢液患者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则为3829%,多孔溢液患者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则为3529%,患者的病变诊断结果详细而清晰。
乳头溢液主要为乳腺导管发生病变所导致,并且多为乳腺大导管上皮出现炎症、出血、增生、坏死或肿瘤等病变所引起。有文献报道,乳腺癌中发生率最高的为血性溢液,大约在238%左右。本次研究的76例患者中,17例(2237%)为血性溢液,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保持一致。也有专家认为,虽然乳腺癌患者出现血性溢液的几率较高,但是癌化并不是导致血性溢液的唯一原因。本次研究中,大部分血性溢液患者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进行观察后,结果显示大部分均非占位变,与以上观点相符[5]。但是实际诊断过程中依然需要对血性溢液予以充分重视,排除癌变的可能,以免病情被延误。
此外,乳导管内窥镜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根据诊断结果通过导管介入对非占位变进行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原因在于乳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乳管给药,可以首先利用乳管对管内分泌物进行稀释和冲洗,将堆积在乳腺导管内脱落的脂质性分泌物以及上皮细胞予以清除,降低了对乳管壁所造成的刺激。此外,抗菌药物的作用部位更加精准,并且药物作用时间较长,药物集中,药物有效浓度得以大幅提高,更好地发挥了药物的消炎作用,消除乳头溢液症状[6]。
综上所述,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中的应用既可以用于诊断,明确乳头溢液的病因,同时也可以对非占位变无肿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性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碧荣.乳管内视镜在乳头溢液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2,07(20):760-762.
[2]刘玉香,张超,蒋宏传.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诊治乳头溢液患者356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07(10):705-707.
[3]郑杜香.乳头溢液的中医辨证与乳管内窥镜下表现、细胞学改变相关性研究[D].青岛: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24-25.
[4]吴斌.单乳乳头溢液35例诊断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3,15(06):2986-2987.
[5]朱建敏,宋爱莉,王英男.乳腺导管内窥镜检查在乳头溢液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12(04):2677-2679.
[6]李云良,袁增强,刘文宇.34例乳头溢液手术治疗的回顾分析[J].当代医学,2013,28(15):104-105.endprint
【摘 要】 目的:观察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择76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研究,应用乳导管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参照《乳腺导管镜下乳管内病变图谱》对患者的乳管内窥镜表现进行判定,分为占位性变和非占位性变。结果:对于单侧和多侧病变以及单孔和多孔病变患者来说,非占位性变患者几率均明显高于占位性变的几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中的应用既可以用于诊断,明确乳头溢液的病因,同时也可以对非占位变无肿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性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乳导管内窥镜;乳头溢液;乳腺疾病;占位病变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5-02
乳头溢液是各种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发生率在3%~8%左右[1]。目前乳头溢液的辨病尚不够规范,导管造影、钼靶X线、脱落细胞学等检查以及B超等传统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并不高,无法直接对病变部位进行观测。因此利用现代诊治技术对乳头溢液等乳腺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乳管内视镜技术可以对病灶进行动态定位,有效弥补了其它检查方法的不足,为乳头溢液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笔者对76例乳头溢液患者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进行检查,并探析分析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乳头溢液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外科学》[2]以及《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中乳头溢液的诊断,并且排除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胃病、高血压药物和乳房或胸壁近期有过重大外伤或手术的病例,哺乳期以及内分泌系统所导致的乳头溢液。患者年龄在25~54岁,平均(386±42)岁,病程5d至2年,平均为(08±01)年。其中单侧溢液患者为47例(6184%),双侧溢液患者为29例(3816%)。单孔溢液患者有59例(7763%),多孔溢液患者为17例(2237%);17例(2237%)患者为血性溢液,39例(5132%)患者为淡黄色溢液,18例(2368%)患者为清亮透明溢液,2例(263%)患者为乳白色溢液。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应用中国北京博莱德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所生产的FVY-780型纤维乳管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设备包括Bowm ann 眼科泪道探针一套以及4号平头注射针等配套附件。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先将45号钝针头插入到溢液乳孔,并将01~05ml左右2%的利多卡因注入到乳管中予以浸润。之后使用乳腺导管扩张器逐渐扩张溢液乳管的开口,将乳腺导管内窥镜置入并使用少量生理盐水来扩张和充盈管腔。进镜过程中需要时刻通过显示器留意导管中的情况。发现病变后将病变导管的部位以及形态特征记录下来。之后将乳腺导管内窥镜取出并排空其中的液体与空气,使用红霉素软膏涂抹乳头部位。
122 治疗方法 占位性病变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而非占位性病变则可以通过乳管内介入进行治疗,具体使用生理盐水对乳管内分泌物进行稀释和冲洗,直至分泌物变清亮。排出冲洗液后经乳管内窥镜向乳管中逐级注入05~10ml左右的庆大霉素液。之后消毒乳头并使用敷贴覆盖。每周治疗2次,2周后溢液情况即可消失。
13 诊断标准 参照《乳腺导管镜下乳管内病变图谱》[4]对患者的乳管内窥镜表现进行判定,根据病变大小、形状、表面、颜色、是否出现坏死和肿块等问题以及肿块在管腔中所占比例等确认病变类型,分为占位性变和非占位性变。其中占位性病变包括乳腺癌、乳头状瘤病以及乳头状瘤,非占位性变乳管底端病变、乳管僵硬狭窄、乳管扩张或伴炎以及正常导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与处理,患病率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于单侧和多侧病变以及单孔和多孔病变患者来说,非占位性病变患者几率均明显高于占位性病变的几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传统的检查方法相比其可以利用电视屏幕清晰显示患者乳腺活体的细微组织结构以及乳管病变特点,因此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患者的乳头溢液情况,比如溢液孔数以及占位与非占位性等,有效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与阳性率。本次研究共76例乳头溢液患者,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进行诊断后,单孔溢液患者中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为3404%,双侧溢液患者中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则为2759%,单孔溢液患者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则为3829%,多孔溢液患者占位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则为3529%,患者的病变诊断结果详细而清晰。
乳头溢液主要为乳腺导管发生病变所导致,并且多为乳腺大导管上皮出现炎症、出血、增生、坏死或肿瘤等病变所引起。有文献报道,乳腺癌中发生率最高的为血性溢液,大约在238%左右。本次研究的76例患者中,17例(2237%)为血性溢液,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保持一致。也有专家认为,虽然乳腺癌患者出现血性溢液的几率较高,但是癌化并不是导致血性溢液的唯一原因。本次研究中,大部分血性溢液患者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进行观察后,结果显示大部分均非占位变,与以上观点相符[5]。但是实际诊断过程中依然需要对血性溢液予以充分重视,排除癌变的可能,以免病情被延误。
此外,乳导管内窥镜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根据诊断结果通过导管介入对非占位变进行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原因在于乳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乳管给药,可以首先利用乳管对管内分泌物进行稀释和冲洗,将堆积在乳腺导管内脱落的脂质性分泌物以及上皮细胞予以清除,降低了对乳管壁所造成的刺激。此外,抗菌药物的作用部位更加精准,并且药物作用时间较长,药物集中,药物有效浓度得以大幅提高,更好地发挥了药物的消炎作用,消除乳头溢液症状[6]。
综上所述,乳导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患者中的应用既可以用于诊断,明确乳头溢液的病因,同时也可以对非占位变无肿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性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碧荣.乳管内视镜在乳头溢液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2,07(20):760-762.
[2]刘玉香,张超,蒋宏传.应用乳导管内窥镜诊治乳头溢液患者356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07(10):705-707.
[3]郑杜香.乳头溢液的中医辨证与乳管内窥镜下表现、细胞学改变相关性研究[D].青岛: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24-25.
[4]吴斌.单乳乳头溢液35例诊断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3,15(06):2986-2987.
[5]朱建敏,宋爱莉,王英男.乳腺导管内窥镜检查在乳头溢液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12(04):2677-2679.
[6]李云良,袁增强,刘文宇.34例乳头溢液手术治疗的回顾分析[J].当代医学,2013,28(15):104-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