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 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杂志主编)
尊敬的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校长、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好!谢谢你们光临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的首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依照组委会的初衷与设计,这将是一场完全的教育人直面教育创新的专业聚会。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后天是“国际助残日”,再过一天,12月4日,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所设立的“宪法日”。这三个日子,前两个代表世界面临的苦难,后一个则代表国家奔赴的希望。在我看来,这些日子其实暗暗启示了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宗旨,或者说每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所奋斗的目标,那就是——在人类苦难与希望的夹缝中,找到适合我们前进的道路,呈现有助于教育人突破时代教育困境的思考与方法。
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当人类因技术的进步而“新”“旧”对峙,生活因群体的多元而“义”“利”相争,社会因跨文化融合而“危”“机”并存……学校,这个推动着世界又被世界所推动的教育场,在不远的将来究竟会去到哪里?当基础教育领域,围绕着课堂、课程、教材、作业、教室、评价、环境、信息化、家校关系等等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我们将如何迎接社会与教育进步的“新常态”,不拘常例,不违常情,通过审慎而积极的行动来推动师生跨越新的地平线?
社会的变迁、教育的改革,挡不住,留不下,回不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此刻与未来之间,存在着行动;观念与目标之间,存在着方法。首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以“未来的学校”为题,目的正是邀请所有的演讲嘉宾以及现场嘉宾、远程嘉宾,来谈论我们的行动,呈现我们的方法,理清我们的思路。
本次年会更多精彩呈现,让我们期待明后两天所有演讲嘉宾的发言。最后我只是谈两点个人关于教育创新的思考:
第一,我认为面向未来,教育的最高美德是创新,创新的最高目标是解放。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没有理由说我们回到传统就够了,回到常识就够了。我们必须看到,常识在更新,传统在生长,文明在叠加,世界在一天天地村庄化。教育所面对的人和事,已经远远地不同于2000年前、1000年前、100年前、10年前,乃至1年前。通过创新,解决学校师生当下面临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帮助我们的下一代,从一切人类新旧生存难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是教育人的最高美德,最高目标。
第二,面向未来,创新的最高美德是妥协,妥协的最高目标是融合。这些年以来,我走过了不少学校,深度访谈了很多教育人和校长,发现教育界真正有担当的勇者、真正的精英与脊梁,从来不是这个社会仅仅善于反对的那些人,而更多的是于坚守中妥协的那些人。有些人只学会了反对,却没有学会思考,他们用立场决定对错,用声音代替行动。而真正的实践中的坚守与妥协者,他们向自己宣战,同时向孩子的命运、向人类的现实、向必然的趋势妥协,以追求阶段性的发展与人类共同的进步。
当然我也认为,教育人的妥协应该是有方向感和目标的。妥协的目标就是融合,这也是当今全球教育创新的根本方向。
我一直爱喝咖啡,最近喜欢上了喝茶,所以买了两个茶壶。第一个茶壶是手工做的,古典而富有审美价值,却发现倒水时要漏水。第二个茶壶是工业化生产的,经过标准化设计与制作,美感不足却具有实用价值,很好用。
前面的茶壶很审美,后面的茶壶很管用,用“它”还是用“它”?谁是我们的选择?
这样的困境,在现实中是大量存在的,不仅仅是教育现场。离我们的会场不远处有一个地方叫荣昌县,是中国的古陶都之一。二十年以前,因为追求爱情的原因,我几乎每周末都要去到那里做陶、烧陶。那时候有很多的陶艺师傅,都是有艺术情怀的手工艺人。两年前,我再次回到荣昌时,发现所有的手工都消失了,所有的陶艺师傅都离开了,因为企业开始追求大规模量产,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出很多茶壶、酒瓶,产量更高、价格更低,更适应市场。我很难过,但也知道那是企业当下生存的必须。
我想这样的争论、这样的困境和矛盾,正是中国教育变革的核心争论:现在的“大工业式的培养”是我们不喜欢的,所以我们要回到过去;然而真正的过去又是我们不能承受的,所以我们纠结、徘徊、争吵。方向在哪里?我想方向就在学校创新的可能当中。
比如关于茶壶,我最近看到有一个艺术家,用3D打印机打印出他的作品来,全球巡展。我想有一天,也会有人用3D打印机打印出茶壶来——它既是艺术的,也是审美的,独一无二的;同时它又是科学的、管用的、低成本批量生产的。
所以,真正的创新,一定不仅仅是回到过去我们舒适喜欢的状态,一定不仅仅是停留在现在我们管用有效的状态;一定有一条道路,是基于这二者,又超越这二者的道路;一定是基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定是旧常识与新发现的融合;一定是代表我们未来更美的学校,人类更美的未来。
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理性、建设性的期待!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