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梅英
都说,数学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相信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有这个感觉。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导模模糊糊的练习写作,不是感到吃力,就是产生厌和怕的心理。这种教学往往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比如教学《颐和园》的时候,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用心体会作者观察点的变化和体现这些变化的过渡词句。如文中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从这些词句中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每一处景物的特点,体会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细致具体的描写,最后再回归全文,引导体会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在考虑读写结合训练的时候,我着重要求“学习课文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练写《我们的校园》”
且看学生习作片段:走进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学校的校标——红军像。那是位抬头挺胸、昂首南望的女红军。她衣衫整洁,神情专注,好像在对着每一个孩子说: “我不是弱小的!今天我以实小为荣,明天实小以我为荣!”
绕过校标,整个优美的校园便展现在你的眼前。校园的中间是升旗台,每当星期一,我们都穿着整洁的校服,早早地来到学校,排着整齐的队伍,参加升旗仪式。随着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几千只小手像小树似的行起了少先队礼,注视着缓缓上升的五星红旗,我们充满了无比的兴奋与自豪。
教学楼西边是同学们看书的好去处。没错,那正是“鑫鑫图书馆”。那可是书的海洋,知识的宝库!在那里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我们每天在这里快乐地学习、生活。
一篇课文,从总体上看,作者无非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落笔:一是为什么写,二是写什么,三是怎样写。阅读教学应该以作者“怎样写”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细细赏析借鉴文章中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把作文写精彩。比如前几天我校的一位老师执教五(上)一篇略读课文《学会看病》。这是当代作家毕淑敏的作品,写一位母亲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生病的儿子独自上医院学习看病的事,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理智的爱。文中,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之后,内心非常后悔,焦虑,自责,矛盾,作者把这种复杂的心理刻画得及其具体生动、细腻感人。这位老师就结合课文中母亲心理活动描写得极其精彩这个文本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随堂练笔:
学习作者的写法,想象儿子的心理,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几句话,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
A. 妈妈决定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我C. 学会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我
B. 医院的候诊大厅里,看着别人的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我
这样的仿写训练,让学生走进文本,既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了母亲让我独自学习看病的良苦用心,加深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深度,又从习作的角度,通过对母亲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的仿写,使学生习得把文章写得真实而感人的方法。
对一些典范课文,采取一文多次教,多次练,每教一次,重点就转换一次,力求领会和掌握文章特色。比如教学《猫》一课,第一次练笔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后,模仿本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式写一个介绍小动物某一特点的片段。学生有了感悟后,写起动物片段来就得心应手多了:
习作片段:小黑猫可贪吃了。每当我手里拿着鱼骨头的时候,它就纵身一跃,跳到了我的怀里,想对我撒娇。我故意不理他,一手放下小猫,一手却把鱼骨头高高举起来。小猫在我的脚下跳来跳去,见这种方法行不通,就趴了下来,好像在说: “小主人,给我吃吧!给我吃吧!”它越是这样,我就越不给它吃,看它能怎样。果然,小猫等得不耐烦了,突然“嗖”的一声跳起来夺过了我手中的鱼骨头,迅速窜到别处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了。
第二次练笔是在学习全文之后,重点引导感悟老舍写猫的两个特点之时的一个过渡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前段时间我执教老舍的《母鸡》。在引导感悟母鸡的特点和老舍对母鸡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之后,我的随文练笔是这样设计的:人们常说,文章是有感情的。看,课文的后半部分,老舍爷爷对这位鸡母亲油然而生尊敬之情,此时此刻,他一定会就会忽略母鸡的缺点,甚至把缺点都当做优点来看待。试着将前面三自然段任意改写一部分,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她很可爱。你行吗?
原文中关于母鸡下蛋: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
学生改写后:
母鸡下蛋的时候最快乐了。它昂着头,把胸脯挺得高高的,俨然是一个凯旋的将军。她还会唱着激情的摇滚乐来向大家报喜,那咯咯哒的嘹亮音乐给主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对比原文,两者的感情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母鸡的爱憎之情跃然纸上。经常进行这样创造性的读写训练,必将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韩愈的诗说得好:“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这句诗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条线和主峰就应该是读写结合。我们只有把读写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分解并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练笔训练,才能让学生“习”得方法,“作”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