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晶
中度智障教育的本质就是广义教育的狭义化,以体验为通道,让智障儿童建立基本的概念,发展智商,自我意识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使其人性水平得到发展和逐渐丰富(王志超,2004 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环境或情境来学习,但是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具有了概念,掌握了社会规则,一方面需要在真实环境中不断的巩固,另一方面也需要放在真实情境中检验。所以,提升和促进教育效果,特殊教育学校经常会组织一些主题性的真实活动来实现以上的两个目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是采取班会的活动形式,学生人数少,很难产生活动氛围。二是采取全校性活动形式,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并且由于学生年龄的跨度大,基本上是从6 岁到18 岁之间,很难选择统一的主题来开展活动。那么能否在班会和学校活动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范围,它即可以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又可以不必大动干戈,且避免出现主题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使学生的教育效果得到巩固和检验呢?
启发于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管理的现状,基本是按照学校——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的工作系列来落实德育工作,年级组作为学校管理中最小的行政单位,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单元——“班级”,针对特殊教育德育活动的两个极端,我们考虑发挥级组的优势,将班会活动调整为集会活动,保证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易于集体活动氛围的形成,同时级组内学生的年龄差别不大,阶段性培养目标相同,容易寻找到相对一致的德育主题,通过科学、系统的设计级会主题,立足于级内的各类学生能参与、能操作,并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师支持和家长参与等形式,实现对中度智障学生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检验,达成德育工作目标。
以顺德区启智学校五级组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的班级是A 七(1)班、A 八(1)甲班、A 八(1)乙、A 九(1)班和A九(2)甲班,共有61 名学生。其中:
1、学生障碍类型分布:
障碍类型 中度智障 重度智障 脑瘫 疑似自闭学生数49 2 7 3
2、学生安置情况分布:
安置类型 一直在特校就读 普通学校就读,后插班到特校未有教育的经历,直接插班到特校学生数48 8 5
2. 2. 1 采取行动研究方法
每个实验班的班主任为研究成员,级会主题的确定主要以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应面对的生活为背景,参考此阶段的培养任务,来进行设计。首先,五位研究员按照学生可能进入的生活环境、必须有的行为习惯和传统的节日来确定级会主题;其次,根据主题内容选择适合巩固和检验的教学目标,并立足于学生能够产生体验对活动进行设计;第三,制定活动前、后学生行为评价表,真实家庭生活中行为表现的评价表,并对活动目标进行分级定分,对描述性语言进行要素的规定;第四,组织参与活动学生的班主任、生活教师和家人进行前测;第五,由相关教师组织主题活动的开展,在活动过程中,由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主要是考虑到对学生情况的熟悉度)针对重点巩固和检验的目标进行描述性评估;第六,活动结束后,由参与活动的所有人员按照评估表进行后测,通过学生前后对比来评价活动的有效性;第七,向家长收集学生在家庭真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分析主题活动效果的持续性。
2. 2. 2 研究内容的设计
2. 2. 2. 1 研究出同一级组三年的级会主题。因为在我校一个级组基本上是三个年龄段的学生,虽说整体发展方向一致,但是各个年龄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首先我们重点确定了12 到15个级会的主题。
2. 2. 2. 2 完成学生主题级会的设计。根据确定的主题,设计出了各种主题活动组织的流程、要求,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内容,在环境的创设等方面,立足于学生能够有体验,能够有问题的解决情景,并对学生发展点提出了记录要求。
2. 2. 2. 3 建立对学生主题级会效果的评价表。主要是前后测的量表,学生过程记录的操作办法以及家庭生活真实行为表现评价表等。
2. 2. 3 学生行为表现的评估
智障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很难通过数据对比来进行分析,所以,我们重点采取确定主题活动中的教学目标,主要以描述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有目的创设的活动情景评估和家庭真实生活情景的评估有机的结合起来,思考对教学目标的巩固、检验的有效性。
由一个班的主题活动发展到一个级组的主题活动,人数由不到10 个人,增加到了60 多人,刺激了学生的参与性。一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的人数增加,容易产生竞争概念。合理的竞争是刺激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由于在同一时间内参加活动的人数增加,需要进行相关筛选,或是角色重新分配,学生开始紧张,重视活动,在乎老师的指令。二是角色增加,有观众,有参与者,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级组主题活动在单纯参与者角色的基础上,增加了观众、比赛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学生活动有人围观,有人加油,改变了从前既是活动者,又是观众,又是裁判员多角色混于一身的局面,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意识增强。三是活动的层次性更加明显,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同类型的学生数量增加,可以为其专门进行活动的设计,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能够适合自己参加的活动,学生更喜欢参与活动了。
级组主题活动除了让学生进行班与班之间的交往外,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扩展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对象。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学生需在沟通的基础上完成一个活动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活动,活动之间环环相扣,学生交往面的扩展,给予了学生足够的交往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可以不断巩固和强化已经习得的交往行为,直接促进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这也符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的理论,包括对自闭倾向的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促进十分明显。如在“寻找凌云塔”的主题活动中,学生要和大学生、清洁人员、保安等很多人进行沟通,才能够完成任务。很多学生都能够主动询问,寻找自己的答案,最后顺利完成任务。表1 就是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某班学生活动前、后所产生的人数变化。
表1 顺德启智学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测评表
级组主题活动检验并巩固了学生课上的教育效果,这种效果在
真实的家庭生活中得以显示出来。表2 就是记录了学生在“放假回家爱劳动”的主题级会后,在家庭中表现的行为描述。这种行为能够迁移到真实生活中,是我们作为德育教育最想看到的结果,它依赖于长期的课上训练,而主题级会又为其各种行为的综合出现提供了土壤和平台,真正实现了学生进入社会的目标。
表2 学生国庆期间在家劳动情况记录表
1、服从性方面:
(1)服从安排,乐于接受家长安排的劳动任务。(2 分)
(2)基本服从安排,但不太乐于接受劳动任务。(1 分)
(3)不服从安排,非常不乐于接受劳动任务。(0 分)
2、主动性方面:
(1)积极主动,不需要任何提示都能够主动做家务;(2 分)
(2)有点被动,提示1—2 次才能够去做,需要不断督促;(1 分)
(3)非常被动,经过多次的提示都不愿意参与做家务;(0 分)
3、坚持性方面:
(1)坚持性好,能一直坚持把家务做完才休息。(2 分)
(2)坚持性一般,需要不断地监督才能坚持完成。(`1 分)
(3)坚持性差,不断地督促都没法完成。(0 分)
4、劳动质量方面:
(1)劳动质量高,清洁得非常干净;(2 分)
(2)劳动质量一般,有许多地方不干净;(1 分)
(3)劳动质量差,绝大部分地方都不干净;(0 分)
记录日期:10 月31 日——10 月7 日
2012 年9 月29 日
中度智障教育的实质就是广义教育内容的狭义教育化,将智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没能完成的教育内容、要求移到课堂上,使用一些专门的方法建立、发展智障儿童的人性,逐步完成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使之能进入社会。而学生是生活在广域的校园生活空间中,在学校,课下时间对于学习资源有限的中度智障儿童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我们要利用起这宝贵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以主题级会的形式让学生喜欢参与,并促进、巩固学生的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级会主题的确定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对学生影响的方向,以及建立和巩固的行为是什么,就主题级会主题的确定,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是级会主题和活动设计中要基于自我意识建立的思考。人性化教育的实质上就是个体自我建立和不断分辨自我与周围环境和人的关系的过程。教育最终要达到最终能与人交往,并进入社会生活,必须要以“我”的发展水平为前提,所以,我们级会主题的选择一定要依据这核心的原则,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同状态来选择适合的主题,符合学生发展的阶段特点,并努力做到“跳一跳,够得着”。活动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调动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
二是级会主题和活动设计要基于学生学习特点的思考。中度智障儿童是以动作思维为主,所以其学习必须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通过手动来激发脑动,再由脑动去指挥手动,所以,在选择主题和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创设真实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意义性,而且学生要有明确的任务意识,只有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产生感受和体验,才是有效的学习,也才能起到对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高。
三是级会主题和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学生最终是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生活,所以在主题和活动中要充分的考虑这一特点。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节日,建立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比如设计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的级会主题, 在活动中既要讲这些传统节日的形式,又要建立学生在这些节日中应该有的行为和准则;另一方面是与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相关,具体为:良好的仪表仪态习惯、良好的礼貌待人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等,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
当然,级会的主题和活动设计很重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不断建立教师的概念,明晰教师的职责,倡导协同教育,避免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教师间互相推诿,不承担教育任务的情况,以期实现对学生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升。
[1]王志超主编. 润物无声,学而为人——顺德启智学校特殊教育的探索.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肖非主编. 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肖非等著. 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4]陈云英主编.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朴永馨等著. 缺陷儿童心理智力落后儿童.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6][美] 班图拉著、陈欣银等译. 社会学习理论. 大连:辽宁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