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预防

2015-01-15 06:21:30黄婧
亚太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心理

文/黄婧

1. 引言

大学生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贡献自己力量的优势是业已掌握了尖端、丰富和系统的科技文化技能,具有理性的逻辑思维与分析判断能力,不足之处自我约束与抑制能力欠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三观易动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深化、制度弊病显现和人为因素泛滥的当下,大众在享用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之时,精神匮乏度却日益递增,伴随的精神痛苦也与时俱进,该畸变与转折同样对大学校园的象牙塔形成了灾难性的冲击。他们面对塔中的各种矛盾,如学业优势淡化、感情纠葛遍地、同学亲密度不足与自我认识偏颇等,共同造成了时常见诸报端的大学生杀人案件和自杀事件等极端行为,屡见不鲜,困扰了社会对他们的积极评价和他们自身的正确积极认识[1]。

美国心理学家M. Seligman 上世纪末期提出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概念及运动,认为人们需用积极的价值观途径来剖析人的心理,借助于实验数据及测算方案勾勒出完整的心理地图和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形成途径与联系,根本目标是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乐观品质和挖掘潜力,从根本上实现极端心理危机的化解、预防与减轻。

2. 极端心理及其危机

极端心理,指行为主体在极端行为出现、进行与完成的程序中所有相关心理因素及活动的概括。极端心理作为极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后者的主要推动力和外在的物化形式。通常分为狭义与广义的概念,前者支配极端行为的一系列心理意识与心理因素,认识、情感与意志的规律及性格、特质、才能、需求、动机与观念的复杂关联等;后者除了包含上述特征外,还包括极端行为主体在行为实施前后的预谋、筹备、自杀未遂、杀人逃脱、躲藏、起诉、审判、刑罚执行等一系列环节中的心理特征[2]。

心理危机预防是基于心理学各分支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针对大学生深陷焦心、极度痛苦、绝望的状态,防止自杀、自虐或他伤、他杀等恶性事件的出现而实施的全方位与针对性强的心理治愈。

3. 积极心理学

基于上述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与阐述,那么积极心理学无疑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最有效的心理学视角。作为上世纪末美国兴起的一股强大的心理学意识,在传统“消极心理学”以纠正心理偏颇与愈合心理创伤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心理学侧重于关注积极的情绪体验、个性特征与社会系统三个方面,以个人固有的潜能、美德与善意为出发点,要求心理咨询者以鼓励、欣赏、激发的眼光和乐观向上的心态,调动每个咨询对象内在的优秀品质、情感能力、综合思维与爱-被爱的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完善、健康与乐观的解读生活。

积极心理学并非独创与凭空想象,其创始人塞利格曼认为,个体后天不同的学习体验使个体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乐观、高兴等积极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这是其理论基础。

4. 预防原则及策略

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引导与培养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与自身潜能等丰富的支撑骨架,从而借助于极端行为的心理预防原则与基本准则,因材施教,优化组合,促进大学生危机心理的扶正、极端心理的预防和自我价值的完善。

4. 1 二维模式

克耶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二维模式[3],即诊断心理危机、关注负性情绪与了解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正性情绪并存。该评价模式认为,心理辅导的目标不是修补原有创伤,而是内心强大的人,那么在该模式框架下的危机心理辅导除关注个体的心理障碍外,更需强化个体积极正面的心理品质,注重唤醒当事人过去体验的幸福、满足、自尊与被爱等综合积极情绪,寻找、认知、探索和创造美好事物,不仅发挥了避免消极情绪的即时性效果,也带来了乐观情绪的持续性价值。

4. 2 层级预防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最有效的极端心理预防机制是,自身系统塑造出各项主观能动性与美好意识品质,修复受损精神,而是培育当事个体或群体积极的正向思维与能力。通常,危机心理预防的模式纵向上分为心理预防、苗头预警和心理咨询三部分,而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危机心理辅导也更关注横向上层级网络的构建,即在横向结构上建立联动与连续网络,基于危机心理产生、发展与发挥的潜在性和突发性,笔者建议依据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生态范围,构建寝室、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层级网络与信息沟通机制。

4. 3 修复家庭主体网络

大学生极端心理与行为虽然表现在高校中,但大部分的根源和诱因却来自于家庭。不得不承认,中小学和家庭应试教育的偏颇是教育的缺陷与悲哀,也是心理及人文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成才价值与教养方式(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更是为大学生偏激、暴力与自杀极端心理与行为埋下了伏笔[4]。

5. 总结

我国大学生极端心理的出现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复杂性与普遍性和某种必然性,因此,科学合理地在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中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与理念来实现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预防,成为当务之急,也更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董芸.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与心理干预研究[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9 -51.

[2]陈志霞,祝丽怜,李洪涛. 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的相关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化[C].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

[3]Keyes,C. L. M. Toward A Science of Mental Health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4 -50.

[4]史辉. 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基于全国部分院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2010 (3):105 -108.

猜你喜欢
心理学危机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