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慧慧
【摘 要】 目的:对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呃逆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以40例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观察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贴压的方法,观察住院期间1h呃逆改变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攒竹穴联合应用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可用于临床呃逆患者的辅助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呃逆;耳穴埋豆;按压攒竹穴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86-02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日常生活中偶发的呃逆多数能自行缓解,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2h,则会影响患者饮食、睡眠,严重者甚至出现情绪烦躁。呃逆发生即应及早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非药物尤其是针灸、耳穴等传统疗法对其有着很好的早期干预疗效,笔者总结应用耳穴埋豆联合按压攒竹穴治疗呃逆20例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呃逆患者40例,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呃逆,如脑血管疾病、肿瘤、外科手术,呃逆>2h而使用深呼吸、屏气、饮水弯腰法[2]等常规治疗方法均未能缓解。
12 一般资料 将40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340±1556)岁,呃逆时间为1~20h,平均呃逆时间(538±456)h;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060±1728)岁,呃逆时间为1~19h,平均呃逆时间(536±437)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呃逆时间、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对照组仅按压攒竹穴。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护理人员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攒竹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min,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可反复按揉。观察组应用耳穴埋豆和攒竹穴按压。首先耳穴埋豆,选取耳穴耳中、膈、交感、神门、消化系统皮质下、胃等,用75%酒精消毒,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按压方法需辨虚实,选穴亦需合理,如遇起病急、身体壮为情志所伤者,当用泻法,手法略重,按压5~10min,患者感觉耳廓疼痛,表现为皱眉、憋气,注意不要损伤皮肤;若为久病体虚而呃逆者,当用补法,即轻轻按揉,使患者耳廓微感酸麻胀痛即可;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3];其次,按压双侧攒竹穴。以上方法,呃逆不止,可频次反复按揉。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评定呃逆的疗效,治愈:呃逆停止,伴有症状消失;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及呃逆时间属于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呃逆疗效评定属于计数数据,计数数据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与护理
指压攒竹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法操作,对于激发经气、通经疏络有显著临床效果。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临床上治疗呃逆的经验用穴,近年来发现该穴对于治疗心动过速有显著的疗效,可能与其可兴奋副交感神经,反射性抑制膈肌痉挛而达到止呃有关。且此穴位于头面部,按压此穴亦可达到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5]。
中医学认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各脏腑皆联系于耳。因此,耳与经络脏腑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与相对特异性,这为耳穴治疗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刺激耳穴,使耳廓神经体液途径与机体各部发生联系,推动气血运行的同时,调整脏腑功能[6]。膈、耳中穴(又称迷走神经刺激点),对应膈肌的位置,可调节脏与脏、腑与腑以及脏腑之间的功能,可理气降逆,解痉止痛,缓解膈肌痉挛,为治疗呃逆之特效穴;神门为镇静安神之要穴,可舒解膈肌痉挛;皮质下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可缓解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交感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解痉、止痛之效[7];根据病变选取胃穴,呃逆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动膈,引起膈肌痉挛,所以取胃穴可补中益气、和胃降逆之功效;若患者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引起,可加用肝穴。诸穴合用可舒缓神经,具有疏通经络、降逆止呃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摘 要】 目的:对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呃逆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以40例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观察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贴压的方法,观察住院期间1h呃逆改变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攒竹穴联合应用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可用于临床呃逆患者的辅助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呃逆;耳穴埋豆;按压攒竹穴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86-02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日常生活中偶发的呃逆多数能自行缓解,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2h,则会影响患者饮食、睡眠,严重者甚至出现情绪烦躁。呃逆发生即应及早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非药物尤其是针灸、耳穴等传统疗法对其有着很好的早期干预疗效,笔者总结应用耳穴埋豆联合按压攒竹穴治疗呃逆20例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呃逆患者40例,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呃逆,如脑血管疾病、肿瘤、外科手术,呃逆>2h而使用深呼吸、屏气、饮水弯腰法[2]等常规治疗方法均未能缓解。
12 一般资料 将40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340±1556)岁,呃逆时间为1~20h,平均呃逆时间(538±456)h;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060±1728)岁,呃逆时间为1~19h,平均呃逆时间(536±437)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呃逆时间、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对照组仅按压攒竹穴。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护理人员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攒竹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min,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可反复按揉。观察组应用耳穴埋豆和攒竹穴按压。首先耳穴埋豆,选取耳穴耳中、膈、交感、神门、消化系统皮质下、胃等,用75%酒精消毒,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按压方法需辨虚实,选穴亦需合理,如遇起病急、身体壮为情志所伤者,当用泻法,手法略重,按压5~10min,患者感觉耳廓疼痛,表现为皱眉、憋气,注意不要损伤皮肤;若为久病体虚而呃逆者,当用补法,即轻轻按揉,使患者耳廓微感酸麻胀痛即可;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3];其次,按压双侧攒竹穴。以上方法,呃逆不止,可频次反复按揉。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评定呃逆的疗效,治愈:呃逆停止,伴有症状消失;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及呃逆时间属于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呃逆疗效评定属于计数数据,计数数据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与护理
指压攒竹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法操作,对于激发经气、通经疏络有显著临床效果。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临床上治疗呃逆的经验用穴,近年来发现该穴对于治疗心动过速有显著的疗效,可能与其可兴奋副交感神经,反射性抑制膈肌痉挛而达到止呃有关。且此穴位于头面部,按压此穴亦可达到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5]。
中医学认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各脏腑皆联系于耳。因此,耳与经络脏腑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与相对特异性,这为耳穴治疗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刺激耳穴,使耳廓神经体液途径与机体各部发生联系,推动气血运行的同时,调整脏腑功能[6]。膈、耳中穴(又称迷走神经刺激点),对应膈肌的位置,可调节脏与脏、腑与腑以及脏腑之间的功能,可理气降逆,解痉止痛,缓解膈肌痉挛,为治疗呃逆之特效穴;神门为镇静安神之要穴,可舒解膈肌痉挛;皮质下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可缓解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交感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解痉、止痛之效[7];根据病变选取胃穴,呃逆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动膈,引起膈肌痉挛,所以取胃穴可补中益气、和胃降逆之功效;若患者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引起,可加用肝穴。诸穴合用可舒缓神经,具有疏通经络、降逆止呃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摘 要】 目的:对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呃逆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以40例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观察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贴压的方法,观察住院期间1h呃逆改变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攒竹穴联合应用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可用于临床呃逆患者的辅助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呃逆;耳穴埋豆;按压攒竹穴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86-02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日常生活中偶发的呃逆多数能自行缓解,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2h,则会影响患者饮食、睡眠,严重者甚至出现情绪烦躁。呃逆发生即应及早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非药物尤其是针灸、耳穴等传统疗法对其有着很好的早期干预疗效,笔者总结应用耳穴埋豆联合按压攒竹穴治疗呃逆20例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呃逆患者40例,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呃逆,如脑血管疾病、肿瘤、外科手术,呃逆>2h而使用深呼吸、屏气、饮水弯腰法[2]等常规治疗方法均未能缓解。
12 一般资料 将40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340±1556)岁,呃逆时间为1~20h,平均呃逆时间(538±456)h;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060±1728)岁,呃逆时间为1~19h,平均呃逆时间(536±437)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呃逆时间、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对照组仅按压攒竹穴。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护理人员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攒竹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min,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可反复按揉。观察组应用耳穴埋豆和攒竹穴按压。首先耳穴埋豆,选取耳穴耳中、膈、交感、神门、消化系统皮质下、胃等,用75%酒精消毒,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按压方法需辨虚实,选穴亦需合理,如遇起病急、身体壮为情志所伤者,当用泻法,手法略重,按压5~10min,患者感觉耳廓疼痛,表现为皱眉、憋气,注意不要损伤皮肤;若为久病体虚而呃逆者,当用补法,即轻轻按揉,使患者耳廓微感酸麻胀痛即可;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3];其次,按压双侧攒竹穴。以上方法,呃逆不止,可频次反复按揉。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评定呃逆的疗效,治愈:呃逆停止,伴有症状消失;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及呃逆时间属于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呃逆疗效评定属于计数数据,计数数据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与护理
指压攒竹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法操作,对于激发经气、通经疏络有显著临床效果。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临床上治疗呃逆的经验用穴,近年来发现该穴对于治疗心动过速有显著的疗效,可能与其可兴奋副交感神经,反射性抑制膈肌痉挛而达到止呃有关。且此穴位于头面部,按压此穴亦可达到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5]。
中医学认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各脏腑皆联系于耳。因此,耳与经络脏腑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与相对特异性,这为耳穴治疗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刺激耳穴,使耳廓神经体液途径与机体各部发生联系,推动气血运行的同时,调整脏腑功能[6]。膈、耳中穴(又称迷走神经刺激点),对应膈肌的位置,可调节脏与脏、腑与腑以及脏腑之间的功能,可理气降逆,解痉止痛,缓解膈肌痉挛,为治疗呃逆之特效穴;神门为镇静安神之要穴,可舒解膈肌痉挛;皮质下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可缓解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交感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解痉、止痛之效[7];根据病变选取胃穴,呃逆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动膈,引起膈肌痉挛,所以取胃穴可补中益气、和胃降逆之功效;若患者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引起,可加用肝穴。诸穴合用可舒缓神经,具有疏通经络、降逆止呃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