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刚+蓝天阳
文 金立刚 蓝天阳
采访邵峰当天,北风呼啸,寒气袭人。不过,那天的北京碧空如洗,记者忘记了寒冷,如约赶至位于昌平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博士的办公室。看似30出头的外表和严肃不张扬的个性,瞬间颠覆了记者的想象。原来,前几天刚刚获得吴杨奖的这位科学家竟会如此年轻。84分钟的采访,记者发现,邵峰是个充满个性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坚持自己,不随波逐流,这样才能研究出与众不同的科学成果。
踏上回国的列车
回想海外求学的岁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告诉记者,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相关领域的科学实验探索上。而病原菌致病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也带给他一次次激动人心的科学新发现。
作为20多岁的年轻在读博士,他用努力和对科研的坚守换来了他所在医学院的导师和同学们的刮目相看。他研究发现和定义了一个具有新型巯基蛋白酶活性的致病菌毒力蛋白家族,从而揭示了一大类致病菌效应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不久,邵峰的另一发现再次让实验室的其他同仁刮目相看。通过实验,他发现了动物病菌的毒力因子和植物病菌的无毒蛋白采用相似的机制攻击各自的宿主细胞。在读博士那几年,他曾两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细胞》、《科学》等杂志上发表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6年的海外求学,让他尝到了在科学道路上收获的喜悦,当然这种喜悦是建立在默默耕耘,坚守科学的基础之上。他的每一次发现,都是经过无数次科学性的反复推敲,或许正是这种对科研的热爱,才让他的发现成为必然。
记者问他回国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凭借留学期间取得的成绩,在美国找份稳定、舒适的工作并不难。但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在经历了克林顿政府的大幅扩张后进入布什政府的经费缩减,这对刚刚开始组建自己科研团队的年轻学者来讲,很难拿到足够多的经费支持。相比之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更适合科研工作者发展,无论从政策角度,还是工作环境、基础设施来讲,国内更具吸引力。同时,他也强调,如果能在自己的国家做同样的研究,当然也应该是每一个海外学子的首选,这是一种朴素感情的驱动。
死心塌地做研究
2005年,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人才,邵峰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引进回国,担任课题组长和博士生导师。回国后的前几年,他继续研究病原细菌的毒力作用机制,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迅速在国际学术界得到认可和确立了很高的知名度。自2007年开始,邵峰又带领团队把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宿主防御,开展了抗细菌的天然免疫机制研究。
谈到领域转移原因,邵峰认为这是一个关键和重要的成功转换,研究人体自身的细胞和蛋白质功能如何识别和拮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其重要性显见,学术影响力会更大。瞄准这样一个方向,他大胆创新,打破国际常规,创新性地把细菌和免疫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多年的探索发现,邵峰带领他的实验室团队在对包括痢疾杆菌在内的多种重要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感染机制以及巨噬细胞抗细菌天然免疫防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包括鉴定出多个病原菌毒力蛋白具有全新酶学活性,并发现多个抗细菌天然免疫的重要受体分子,这些系统性原创发现为新型抗感染药物和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今,邵峰所领导的团队已在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领域占据国际前沿位置。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包括《细胞》、《自然》、《科学》文章10篇,总引用近3500次。
基于多年来的科学发现,邵峰也收获来自国内外各种奖项和无数荣誉:周光召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11月27日,也是记者采访的前一天,邵峰博士再次获得国内顶尖医学奖——吴杨奖(邵峰博士与施一公教授两人同获基础医学奖)。他在获奖感言中提到,吴杨奖是对自己的承认,也是对十年来一大批回国努力工作的青年研究人员的肯定,他说:“我算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
呼唤留学生回国
在采访中,不难看出,邵峰博士是一个坚守个性的人,其为人实在,做事严肃认真。他告诉记者,做科学研究跟人的个性多少有些关系,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需要科学家要能耐得住寂寞,还要有独立的思想,不随波逐流。他甚至直言不讳,创造力和个性的空间往往是此消彼长。在领域内,做学术研究的人,大多数不善于八面玲珑;相反做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或者领导者,往往在处理许多事情上可能会因顾全大局和种种需要而妥协,去平衡多方利益;而做学问,坚持己见,坚持客观,才能深入其中,取得前所未有的科学发现。
谈到规划,他直截了当:把自己的基础科研工作做好,能够在国际上引领领域前沿,这是我的追求和使命。在较为长远的规划上,他希望能基于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结合临床疾病和重要问题对药物和治疗手段的研发有直接的贡献,使得研究成果能对社会有更为直接的帮助。
采访当中,邵博士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能够给更多从事相关领域的国内年轻科研工作者和学子们在学术研究上有一个导向作用。他说,目前领域内有像王晓东、施一公一样的科学家,他们在国外就已经取得瞩目成绩,而自己在国外只是读书,并未有独立的研究事业和广泛的认可度。回国后,在研究所的支持下,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开始独立的科研生涯,通过努力,他在自己研究的方向上也做到了世界前沿,十几个人组成的以新鲜研究生为主的小团队照样也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同时,邵博士也提到,对于生物医学研究来说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最近几年,生物医学领域在基因组编辑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都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这些技术发展使得以前很难做的研究和不可能研究的生物医学问题变成了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相信通过国家大力引进人才,未来一定会涌现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科学家,从中国本土开始,不断积累和坚持,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舞台占有重要位置。
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视科研发现为根本,为之不懈努力;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装有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理想。作为科学研究者,正如他多年来所坚信的那句信条“坚持对理想的追求,努力做最优秀的研究”一样,无论是科研还是责任,记者认为,邵峰博士做到了。
链接:邵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北京“海聚工程”特聘专家;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美国加洲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博士后;国内顶尖医学奖——吴杨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