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勤勇
颠倒诗,又称倒字诗,是指作者为求押韵,或因讽刺的需要,而故意将某些词语或语句前后顺序颠倒入诗。颠倒诗内容多寓讽谕之意,诙谐有趣,令人发笑。
唐代黎瓘的朋友崔某因得罪皇帝的近侍,被贬到漳州,远离家乡。黎瓘就写了一首颠倒诗:“惯向溪边折柳杨,因循行客到州漳。无端触忤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饮乡。”诗中各句末尾二字,是“杨柳”“漳州”“押衙”“乡饮”的倒置,全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
宋代有个人靠行贿中了解元,此人得意忘形,有一次他读书时见书中有“蔡中郎”一词,就大骂古人粗心大意,连“郎中”也不懂。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献帝时做左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知情者作诗讽刺他:“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诗中有意颠倒“中郎”“招牌”“解元”“陶潜”四个词语,巧妙挖苦,令人拍手叫绝。
明英宗有一次出外打猎,群臣赋诗祝贺。某祭酒(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写的诗将“雕弓”误作“弓雕”,闹出笑话。一位监生作颠倒诗:“雕弓难以作弓雕,似此诗才欠致标。若使是人为酒祭,算来端的负廷朝。”诗中有意颠倒了“雕弓”“标致”“祭酒”“朝廷”四个词语,对这位胸无点墨的官员予以辛辣嘲讽。
清乾隆皇帝有一次郊游,当他走过秦朝名将阮翁仲的陵园时,想了解一下随从文臣们的学识水平,便手指着陵园里那尊石像问一个翰林:“这石人是谁?”那个翰林答道:“是仲翁。”乾隆见他说错了,写了首诗嘲讽他:“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而今不许为林翰,贬到苏州作判通。”诗中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个词语来个颠倒,起到了以讹反讹的效果,尤其是尾句的“判通”与“半通”谐音,更增添了诗的嘲讽意味。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这样两句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能,得不到重用;身体多病,来往的朋友也少了。清代有一个庸医,由于医术低劣,很少有病人登门求诊。为了装点门面,他去央求纪晓岚为他写一些颂扬的话,以便吸引病人前来就诊。纪晓岚很讨厌这个医生,但终因被纠缠不过,便改动孟浩然的诗句“搪塞”一下:“不才明主弃,多故病人疏。”虽然只把孟诗颠倒二字,却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读来妙趣横生。
宋代诗人莫子山,某日到山上游玩,见一寺庙,不禁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唐人绝句:“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随后,他进入寺内与寺庙主持交谈,发现其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与昏醉者无异。临别时主持让他作诗留念,莫子山便将那首诗颠倒了一下次序:“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这样,一首抒发作者忙中偷闲在春尽时游寺庙的闲情逸趣的诗,转而成了一首讽刺庙僧的诗。
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