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著出版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5-01-14 10:12王静
出版参考 2014年24期
关键词:专著选题稿件

王静

学术专著出版无论是在出版源头、出版流程,还是在经营过程,都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提出问题并分析应对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自2001年参加工作,笔者在科学出版社从事学术专著出版已近15载。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一线的编辑,目睹了出版业做大做强、急速扩张的规模增长,也亲身经历了现如今图书市场下行、各家出版社不得不调整战略,为未来发展谋求新的业务模式的现状。面对出版业巨大的变革,以及在这种变革下学术专著出版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要积极思考,寻找出路。此文仅就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抛砖引玉。

学术专著出版源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学术专著在出版的源头便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选题数量逐年下降。首先,分析一下目前我国科学家撰写学术专著的主要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点:①总结、展示作者多年的科研成果,供学术交流;②晋升院士,进一步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③晋升教授;④科研项目结题需要,等等。以上除了第一点,其余的目的性都非常强。如果一位科学家没有这些需求,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去考虑完成一本书。其次,目前我国的科研考评体系不向书倾斜,尤其是在一流的科研单位,书的评价微不足道,这对于原本就不景气的学术专著出版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是选题质量难以保证。在选题总量缺乏的情况下,优质选题更是匮乏。作为学术出版的重镇,科学出版社追求的是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选题,我们出版的著作要紧跟主流、重要、先进、前沿的科研方向,然而在这些方向上的科学家,是科研压力最大、研究项目最多、日常事务最繁忙的,大多都不愿意、也没有时间来写书。反而,有时间且愿意写书的作者,大多都学术水平一般。

笔者认为主要的应对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调整编辑队伍结构,将策划编辑剥离出来,专注做选题开发。以往我们的编辑是全能,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一人包揽。这样的模式束缚着有策划组稿能力的编辑走不出去。反过来,精通编辑业务但不擅长组稿的编辑,即使再逼他,也难以有效果。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编辑分离就是要将策划组稿编辑和加工管理编辑完全分离,给策划编辑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选题工作。这样,在提升选题储备上,就具备了人的基础。

2.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这里的“重点”指重点学科、重点人物、重点项目、重点机构等。以笔者从事的生命科学相关的学术出版为例,“重点学科”并不是生命科学中特别前沿的诸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这些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这里所说的“重点学科”是生命科学中容易成书的如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保护生物学、农学、林学等传统的宏观大学科,以及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门交叉学科,如食品、环境等。“重点人物”当然是这些领域中,引领学科、活跃在一线、具有潜力和实力的科学家。“重点项目”应当是国家各部委重点支持的科研项目。“重点机构”一定要是学科内一流的学术机构。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要努力走上层路线,和机构或研究室签订整体合作协议。

3.多元化创新组稿方式。面对庞大、复杂的学科领域,现有的编辑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借助外力,如通过作者推荐、与学会合作、与学报编辑部合作、聘用兼职编辑、异地建立站点,等等,用多元化方式来拓展选题。

学术专著出版流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在学术专著出版的流程中,同样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原稿质量差。往往水平不高的选题带来的稿件内容质量都不高,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的疏漏和错误,语言文字的错误和不规范,甚至有引用抄袭的潜在危机,等等。

二是出版流程的技术落后。目前大多数图书的加工还停留在纸质加工。一个校次要经历加工、排版、校对三个环节,费时费力,还错误百出。①加工。由于作者原稿的质量差、问题多,文案编辑加工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标点、单位、参考文献、图表统一等格式体例上的修改,忽视了编辑真正需要做的、提升书稿质量的逻辑错误、语法错误、语言规范等重点工作。②排版。人员流动大,文化层次低。由于不承担责任,面对编辑“画”的“满篇红”,排版错误百出。再加上一直以来大多采用方正排版,软件的局限性导致排版的工作效率不能提升,后期的数字化加工受限。③校对。简单技术型工作,人员流动大,校对外包,质量难以控制。这种流程多年不变,非常落后,重复劳动,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发展,不断地重复流程,人力物力大量耗费,拉长了出版的周期。

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1.把好原稿质量关。编辑深入作者原稿阶段,要有自己学科的“著作编写规范”,以此对作者提要求,或者提供撰写模板。对交来的稿件仔细审读,坚决退改,从源头控制好稿件质量。

2.先进的编辑加工技术。数字加工介入。针对质量好的稿件,全程无纸化数字加工,一般稿件,可数字加工和纸质加工相结合。在电子版原稿上,至少做一遍基本的技术加工,解决干净出版的体例问题,如标点、单位、数字、参考文献等,使得后续加工将编辑主要精力放在知识性和语言文字错误方面,提升稿件的内容质量。作者的校稿也可以以电子版的形式展开,避免了来回邮寄稿件、誊作者样的复杂流程。

3.提升排版技术水平。在数字加工的基础上,进行Word排版,排版主要对版面、图表等问题进行控制,减少了修改文字的错误率。同时,排版技术的提升还会为后续数字出版的文件保存、再加工奠定了基础。

4.减少环节,优化出版流程。数字化的出版流程,可以减少传统的环节,如校对、排版改错等,减少了校次,优化了流程,缩短了周期,进而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学术专著出版经营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学术专著在出版经营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图书市场下行,销售减少,库存增多。一方面,随着实体店面的减少和各大书城经营业务的转移,图书能够展现给读者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随着图书馆经费的限制和馆藏空间的逐渐缩小,馆配市场也不如以前红火和稳定。各个出版社在前几年本着做大即做强的原则,什么都做,印量大,到现在都成了库存。库房的占用和人力物力的消耗,对现代企业经营带来重大影响。

二是盈利模式单一,风险大。学术著作受众小,制作成本高,仅靠市场销售不可能盈利,因此,目前还是靠国家科研经费支持。随着现在对科研管理的日趋严格,花钱是越来越难,尤其花在出版上更难。一旦有朝一日科研经费都不能用于出版了,或者只能用很少,那我们谈何盈利?

三是以量堆积,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出版社早已转制且面临上市,经营的压力非常大。然而,学术著作的出版规律是“一锤子买卖”,没有重印,没有后劲,单本书盈利都不高,要想维持大体量增长,目前还是靠量堆积,非常辛苦。

应对措施如下:

1.做好专业营销。第一,学术专著有个特点,作者即是读者,读者有可能是将来的作者,其实圈子很小。那么在营销上,应当特别有针对性。在不断整理收集学科内专家信息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点对点发送图书信息。还可以在学术期刊上刊登书讯、学术会议上专业营销、学术网站上刊登书讯,等等。第二,针对机构客户要做好服务,如图书馆、资料室,除了信息的及时推送,还要注意做好客户服务。第三,网站销售。科学社现在网站销售占到总销售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个平台的营销也不容忽视,如组织定期的专题活动、完善图书信息、做精彩的编辑推荐、转载户书评,同时还要及时查缺补货。

2.积极采用POD(按需印刷)技术,低印量,高定价,控制库存。POD技术目前已经成熟,激光印刷、喷墨打印,各自使用于不同类型的图书,均能达到较好的印装质量,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节省时间,而且是零库存,是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方式,未来必定要成为学术出版的主流技术。

3.积极组织优质选题,多渠道利用国家各项政策和基金支持。目前国家在优秀出版著作的支持力度还比较大,一年一度的各项出版基金,针对英文版图书国际合作的“走出去工程”,等等,只要有好的选题,就一定能获得支持。

综上可以看出,当今学术专著出版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外界是一个在学术专著出版上慢慢萎缩的环境,我们现有的对策只能暂时应对目前发展跟不上的问题。出版企业要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大发展,仅仅停留在学术专著的纸质出版上,已经寸步难行。那未来,学术出版业将何去何从,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作者单位系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专著选题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专著
小知识·专著、编著、编书、教材的界定·编书
专著推介
《再生医学- 转化与应用》大型学术专著出版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