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在穿行,不在云端,亦不在云下。万里晴空不是蓝色,而是像手机里60年代风格滤镜的灰。南北都是皑皑的雪山,往下看,河谷层次分明的田野,有着密密一圈的苹果树。这里是斯利那加河谷,克什米尔的心脏。
机场倒是跟印度一般地方机场的硬件也无甚差别,单层。机场工作人员都有一种公务员中产阶级的矜持,不要指望他们像火车上的市民一样热情而烦扰。走出大厅,门口一排官员坐在桌椅后等着登记,你才发现这里到底是不同的,一直到今天,克什米尔仍然时有炸弹危机出现,每个外国游客都得在机场注册。
我在Agoda订了一家民宿,评分极高,不想机场待命的出租车司机们很少人认识。写出地址后,出租车应召处给出的价格,几乎等于我从新德里飞来的机票。虽然不解,还是悻悻上了车,有旅伴在今天中午已经抵达,克什米尔地区不允许其他地区的手机信号漫游,所以只能尽快抵达酒店会合。
摇摇晃晃的路,慢慢穿越了达尔湖和斯利那加的主城区,并无高楼大厦,一路只是不停歇的两三层木材和混凝土合制房。街道倒是比一般的印度内地城市干净,毕竟这里是一座穆斯林的城市。可是窗外的天空却和德里一样,有着无法穿透的黯淡的灰。这让我不解,要知道,这里可是1585米海拔的高原。除了兰州,我从未见过一座高原城市居然会没有蓝天。
穿过了一桥又一桥,眼见着繁华的商业街区已消失,旅店却仍未到,我才明白这个出租车价格的意义。这已经是斯利那加的西郊了。我们面前的湖,已经是达尔湖较小的姐妹安恰尔湖。司机问了半天,在一个清真寺门口放下了我,我只好问那些礼拜出来的白衣穆斯林,他们给我指向湖边的方向,走过去,果然就看见同伴正要出门了。
他们已经吃了午餐,免费的,刚好碰上主人的弟弟在娶媳妇儿,所以初到就吃上了克什米尔婚宴。这就是印度,即使在这么一个城市,大家庭依然有它不容挑战的合法性,哥哥要为弟弟操办婚礼。我们的客房在二楼,从窗户望下去,院子里的草坪有女客用的白帐篷,年轻的男人们则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尝着克什米尔著名的咖喱羊肉丸。
收拾完整,已经将近六点。吩咐了主人在八点准备晚餐后,我们出门去湖边,小巷里弯弯绕绕,看似近在咫尺的安恰尔湖,还是花了二十分钟才走到了湖边。水尚青翠,大概也没有什么工业,这里毕竟属于战区。传说中的船屋懒散地驻扎在湖岸,没有什么人。克什米尔本来游人就稀少,针对游人的船屋更多地集中在达尔湖。
随便挑了一艘船屋上去,穿过虽有锦绣,却已失修的门厅和卧室,在船头静静看湖对岸的高山。夕阳中和了空气中的尘灰,让黯黄的天色也有了一丝惨惨的艳。船头下,水草幽杂,忽然一艘独木舟开了过来,原来是兜售纪念品的。我不由得佩服他的敬业,这荡阔的湖泊显然游客比之达尔湖少而又少,呼啸于水上穿行一天,也不知售出几何。
我们下了船,继续沿湖边走,很快被一户人家的木制别墅和两艘豪华船屋吸引住了。主人在草地上逗着狗跟我们微笑,于是放心跨过栏杆进入。两艘船豪华宽敞,黑色丝绸上镶着金,茶具古雅,然而看上去也是半年没用过的样子。岸上水边,小苹果树上果实累累,主人家打下三四个送我们尝,酸涩中有甜。
天已然黑。回屋,享受了主人家的佣人阿迪送上的羊肉丸晚餐,开始策划第二天的斯利那加一日游。一夜无话。
出门之前让主人给我们写个旅馆的地址。主人写了英文的,我让他写一个乌尔都语的,表面理由是怕当地人看不懂,其实是想看看普通人的乌尔都语水准,和传说中这个伊斯兰文字美妙的书法。主人没说什么,阿迪却显得很惊讶,嘟囊地说些什么,又有点像对主人的谄媚。他让我想起奈保尔在五十年前碰到的那些很多小心思的克什米尔佣人,据他说,他跟旅馆的主人是表兄弟,然而很明显的主仆关系,让人怀疑这不过是一个依附富人的家庭后代好听的说法。
我们叫了两辆三轮车,直接开到汗恰尔(Khanqah)清真寺。这个清真寺又叫沙阿·哈姆丹清真寺,是克什米尔地区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在14世纪由当时的苏丹米尔赛义德·阿里·哈姆达尼修建。坐落在杰赫勒姆河边,苏丹本人尊崇真主,并为克什米尔人与波斯人的文化交融做了巨大贡献,亦被尊为圣徒,据说波斯的地毯工艺就是在他执政时引进到克什米尔的,从此成为克什米尔的一大出口。克什米尔的伊斯兰教原本便具有浓厚的苏菲派形象,所以每当圣人的逝世纪念日时,汗恰尔清真寺便挤满了虔诚的穆斯林,抢着行礼,并持续捐赠这座毁灭了三次,每次都原样重生的清真寺。
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独特的清真寺。全部由檀木搭建而成,有着罕见的尖顶,如同层层的金字塔,主殿外围绕着一圈双通道回廊,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尼泊尔的印度教建筑,甚至是和日本有关系的佛寺,不知道这建筑灵感跟尼泊尔有无联系。殿内满满的木雕壁画与清真寺的历史一样悠长,可惜我们不是穆斯林,只能在门口右侧的小窗窥视。实际上,外侧的装饰已经足够惊艳,更何况还有毫不羞涩的穆斯林老者,站在高级灰色泽的木门上,顶着金碧辉煌的灯饰给我们当摄影模特。
从汗恰尔清真寺出来后,我们沿着街道漫步,跨过杰赫勒姆河的另一岸,穿入小巷中,七拐八弯,在河边找到了一个被摧毁的印度教神庙,很容易让人想到这座城市宗教互相攻击的过往。围墙半塌,轻易一跳就能进去。两边的民居窗户忽然打开了,克什米尔女人们好奇地从窗户里看我们,我要给她们拍照,她们也毫无怯意。不管年轻的还是中年的,都白肤修长,高鼻深目,像是喀什噶尔,又像是德黑兰,就是不像在炎热的芒果地带印度。
这里本来就没有芒果,克什米尔和所有的温带高原一样,盛产的是苹果和梨,稍热一点的地方,还有鲜红的石榴。
走出被损坏的印度教神庙,小巷里继续穿行,却发现怎么也走不回去来时的路口。原来这个路口被一户办喜事的人家给封起来了。做大锅抓饭的,做羊肉饼的都在各司其职。年轻的主人非常热情,硬是要我们手抓刚出炉的、黄油油的抓饭。我怕油污了相机,浅尝辄止,那香甜倒是十足,好过无数外边的餐厅。
说起来,克什米尔也曾经是个繁杂的宗教之地,且不用说伊斯兰教传入之前这里是佛教传播中的一个重地,无数佛教高僧来过这里。甚至基督教也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时至今日,在被新教和天主教侧目的一些异端宗派中,仍有人认为城中中世纪穆斯林传教士Youza Asaph的墓地,实际埋葬的是耶稣。于是,鲁泽贝勒神殿就成了耶稣陵,这大概是占印度人口不足2%的基督徒的一个美好愿望。
达尔湖的荡舟并没有让我留下深刻印象,虽然这里的确是满满的豪华船屋,印度本国游客成了主力,外国人在安全的恐吓下仍只三三两两。克什米尔的春天好像炮灰和雾霾被水泡过一样,沉淀了就难以看清状况。
回到旅店。阿迪在看着同伴蓝翼的相册,忽然惊呼起来。原来是个十六七岁的穆斯林少女。大概亦是房主家的远亲罢,他说他一见到她就爱上了她,虽然没有长于三个字的对话,虽然没有可能提亲,也不会有牵手甚至亲吻的机会,但他就是爱,这是他二十一岁的初爱(first love)。
我们面面相觑,看他用他十年前的功能手机去拍电脑屏幕上的照片,自然是一片灰。
阿迪望着我。我笑,说会把照片导给他。他欣喜若狂,等我把照片导到他手机上后,接连亲吻了几下。说,会在明天我们出发前给我们弄奶茶喝。
结果我们清晨六点半开始14小时到列城的包车行程时,阿迪只淡淡跟我们说了再见,没有热奶茶,嗯啊,这就是年轻印度男子的誓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