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
中国有没有贫民窟?估计不会有人肯定也没人否定。
中国有没有比贫民窟更贫困的生存状态,大多数人都不会否定。
中国的城镇化会不会出现贫民窟?中国首富王健林表示了担忧。他说:现在建保障房,政府因为财力所限,一定是在配套最差,道路最远,土地最便宜的地方去建保障房。十年二十年后,很可能相当一部分会成为未来的贫民窟。
王建林的话不无道理,就是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大批的农民转换身份进城,有可能融入变身市民,但也有可能在城市聚居形成贫民窟。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城市没有贫民窟。城市居民有大杂院、单位家属院、职工宿舍等各种居住状态,基本上是穷富差别不大,杂居为邻习以为常。流浪者有收容站,临时工有建筑工棚,一般形不成一种聚居生活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城中村成了最大的集散地,但依然没有打破一家一户的租住格局,房东与房客的界限清晰,不论是蚁居、蜗居,甚至到井下穴居,还都不存在贫民窟。随着高档住宅和别墅的兴起,富人区逐渐显现,穷人也并没有独立的区域可言。
存在着大量贫民而没有贫民窟,其实是一件不正常的事。如果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会有阶段性的城市贫民,就要容忍贫民窟来为他们提供居所。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现在的保障房在十年后成为贫民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什么可担忧的,更没有必要因为有顾虑而不建保障房。
如果大量失地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没有栖身之地,穴居井下,流落街头,会让城市更没有秩序,也更没有面子。贫民窟不一定都会滋生犯罪,藏污纳垢。贫民窟也是人间烟火,也有人类真情与温暖。贫民窟里的励志孩子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大有人在。政府只有直面现实,才能逐步改善以致让贫民窟消失,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就有过成功的经验。一个社会不能消除大面积的贫困,却总想着消灭贫民窟,只能对贫民造成更深的伤害。
还有一个值得批评的现象,就是现在的城市管理中有一种病态的洁癖:一切以整齐洁净为标准,过分讲求外在形式上的现代与光鲜,全然不顾及生活的方便。然而,去过台湾的人都有体会,台北的市容甚至比大陆的一些县城还要显得寒碜,但那里的食街、咖啡馆、个性书店和永远走看不完的诚品店,以及整体的那种文化创意感觉,总让人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有着可以追求和满足的精神幸福。
要想中国的城镇化不出现贫民窟,根本的出路就是不要让今天的乡村继续沦陷。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积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广袤的农村田野,是亿万人民世代生存的基地和精神家园。然而,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农村正在大面积沦陷,失去了载体的农耕文明正在日益消逝。其实,当下正在全力推进城镇化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让演变的过程更符合人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更符合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
农村的事情办好了,失地的农民如果无法融入城市,总还有回得去的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才有可能,而未来即使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也不会达到多么严重的程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