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谷
到庐山的第一天就是游锦绣谷,这似乎已成游人的惯例。
徜徉如琴湖畔,徘徊白司马花径,皆如履平地。而出一圆门,则风光立刻为之一变,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大峡谷,这便是“锦绣谷”了。此时方悟身在山上矣。
峡谷两面皆为陡崖,林木葱郁,秀气袭人。空谷来风,觉清清泠泠,发耳明日,开胸沁脾,精神为之一振。又闻哗哗水声,阵阵入耳,向下一看,不知其深几许,唯见累累巨石,横卧谷底,山溪喷珠吐玉,出没其间,轰轰然如车过雷鸣。
稍前行,见一山嘴凌空突入谷间。奋力登上,小心前挪,只见峡谷对面,也有一巨石,突出于丛莽乱树中,与此遥相对应,故称“天桥”。据传,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乘马自此跃过深涧,至今尚留有蹄印云,只因景美势险,未曾细心寻得。
由谷口向外望,视极千里。山下川岳田畴,道路人家,依依可见;田绿路黄,房红水白;长江如带,彭蠡如镜,穿点其间;云气迷蒙,渐远渐淡。“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主席名句油然生于心而出于口。
自此之后,道路悉在山崖边上,倚陡壁,临不测,时上时下,忽左忽右,如一巨蟒,背负游人,穿行于雾海险峰之间。奇峰怪石,迭互出现,有似仙翁道姑者,有似苍鹰白猿者;去时看似彼,回首望似此,确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久已闻名的仙人洞,倒并非如想象中那样神奇。洞不深,中以汉白玉为龛,内坐吕纯阳塑象。据说,此洞即其修炼得道处,洞因以得名。侧一庙,亦不甚宏敞。
倒是又上一坡,见一姿态奇特之老松立于一石,石上镌“纵览云飞”四字。此即“乱云飞渡仍丛容”之“劲松”也。松正对一出口,背景是众峰峙立的山谷。想云蒸雾腾之时,此松傲然独立,气象定然不凡;惜乎不遇,只可神会了。
仙人洞左上方,是御碑亭,全石为之,古朴苍劲。内立明太祖所撰碑文,不得进,字小难识.但见外镌两副对联,其一联云:“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对仗工巧,气势宏博,活写出此处风光。
至此,天将半。回首一路绮光旖景,真不愧“锦绣谷”之谓了。
三叠泉
三叠泉之美,不单在泉。
自五老峰顶西下四、五里,见一溪,缘溪北行约一小时,再折上一山脊,路忽折而下,且甚陡。从树隙中望去,知身已入一巨谷,对面是万仞绝壁,上不见顶,下不见底,青紫色山崖,略无凹凸,略无倾倚,直壁立到底。细观纹理,皆横向,断纹亦甚直,如五丁力士以块块方石垒就,又如鬼斧神工劈成.壁滑然,几无草木,好一派奇峻景象!
对面如此,这面也相差无几。石阶几近于直立,为重力计,只得左拐右折,数十级为一台——游人途中亦可稍事喘息也。此坡多泥,故草木葱茏,蔽日笼烟,良多佳趣。中途有一巨石突向谷中,登临一览,才知对面峭壁不仅高,且横亘数里,直通山下,真匡庐之天然万仞高墙。自此可遥望谷口,只见两侧绝壁在远方逐渐交合,上夹一口;口外可见起伏远山,一身披翠,渐远渐淡,直达天际;江湖河汉,映天耀日,错落有致。回首谷顶,可见飞檐一角,翼然于烟树中。据说此即古观瀑亭者。
路愈下,初闻沙沙,如渐近之雨声,渐哗哗然,轰轰然。是日阴,忽云开一面,金色阳光射入谷中,见彩虹一道横卧下方谷间,七彩绚烂,不由大为惊喜,虹见之于足下,于我还是平生第一次!我想,这必是三叠泉之水雾使然,遂加快脚步。
转过一块巨石,三叠飞瀑忽现眼前。原来泉自山谷我方一侧绝顶处飞下,须枕首于背,方见其顶。粗看似一条极宽大的白练挂于峭壁。壁黑如铁,练白如雪,对比极其鲜明。细看则见其活泼飞动,变幻无穷。初似细,较紧密。跌到第一台,则被撞成数股,幅变宽。至第三跌后,则至宽至疏,视之如无数头小白龙,头大尾细,你追我赶,毫不胆怯,毫不犹豫,直向下潭窜去;所携之雨,为山谷之风所击,散成珠颗玉屑,纷纷扬扬,谷中草木,苍翠直滴,立数十丈外,只觉毛雨簌簌,洗面沁心;其声酷似钱江潮至,昆仑雪崩。明王世懋形容如“昆阳、巨鹿之战,万人鸣鼓,瓦缶相应”,信然!
三叠泉之美,在于一刚一柔,刚柔相济。铁壁与飞瀑并立,一个至刚至坚,如伟丈夫、关西大汉;一个至轻至柔,似贤淑女、江南佳丽。唯刚柔相济,刚者更显其刚,使人有高山仰止之叹;柔者更显其柔,叫人有心噤丽质之慨。
在这造化绝作之前,岂能不思接千古。想庐山初造之时,必无此深沟大壑,是何物,于何时,造此绝境?是水!是水于亿万年间以韧塑之。俗云:“坚似顽石”,而终为大睿绝壁;又云:“柔情似水”,而竟成万古之瀑:至柔克至刚。世间万物,大抵如是乎?
美哉,三叠泉!妙哉,三叠泉!
(张立荣,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萝卜娃教育培训中心教学校长,原南京市下关区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