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晓成
孩子们创作的第三首诗,主题是“童年”,这首诗意义重大,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开创了我们班级儿童诗创作的一个崭新时代。
或许是这首诗的主题更加贴近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吧,每一首诗都极具个性化,所以几乎每一首诗都是我眼中的精品。信手采撷几句——
《风筝》(王若妍)
天上的风筝在空中飞翔/孩子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门前的风筝在钩上摇晃/孩子的琴声在屋子里回响/箱子里风筝在盒里平躺/孩子的笔声在灯前面回漾/风筝没有了/孩子长大了/童年也结束了
《梦里的花》(王羿丹)
我梦见花悄悄地开了/像熟睡的孩童睁开明亮的眸子/天地都黯然失色
《小船》(黄滟珺)
小时候/听幼儿园的伙伴说/小船会伴着愿望成真/于是折了一堆小船/浩浩荡荡地放入河中……
《童年》(王韦涛)
童年,欢歌笑语追逐嬉戏/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自己的心欢喜
《梦童年》(薛瑾)
“你离我多久了,童年呀?”/“我一直在你的梦里呢!”
《童年·海洋》(陈舒达)
小时候/最喜欢浪花/更喜欢海洋/波浪清脆跃动的声响/是童年最美的骄阳/因一滴水而飞溅的海洋/是童心最大的向往/童年/是水/是浪/更是永久的希望
人在极度喜悦的时候,常常会想到要分享。我先在班级做了分享,但感觉到还远远不够。恰好,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巧遇我们区的教研员朱廷梅老师,我就把这次孩子们写的诗拿给她看了。朱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完后笑逐颜开:“真好!发到我的网站上来吧。”
我呆住了:“啊?不太好吧?他们的诗在节奏、押韵上还磕磕绊绊,在遣词造句上也存在诸多瑕疵。”
“是孩子们自己写的吗?”
“那是肯定的!”我笑着回答。笑声里洋溢着骄傲和自信。
朱老师笑了:“那就行,发过来吧。”
就这样,我们班孩子那些宛如一只丑小鸭,或者一个灰姑娘一般的诗歌,就这样登堂入室,放到了朱老师的教研员网站的主页上。在等待着反馈信息的那段时间里,我算是真正领教了什么叫兴高采烈、心急如焚、垂头丧气、杞人忧天等多个情绪的杂糅交织了。我的脑海中曾预设了千万遍“这也叫诗?”“小孩子哪能写诗啊!”“语文老师不好好教书,整天瞎折腾什么啊!”等等口诛笔伐的画面。谁知,天下太平!有的老师跟我说:“你们班孩子的儿童诗写得不错嘛!”还有老师说:“我把你们班孩子写的儿童诗在我的班级读了,学生很敬佩哦。”
我终于可以把这件事告诉我的学生了!那天,我一步一步点开朱老师的网页,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他们自己的作品在互联网上展示时那份激动与欣喜。我讲述了朱老师对他们的称赞,讲述了其他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褒奖。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每一张小嘴都发出了欢呼。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在网站上发表诗歌的意义。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形成了一些共识:每一首诗都应该是原创的,抄袭只会带来嘲笑;我们创作儿童诗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坚持;要努力写得更好,可不能成为网络垃圾。
之后,我在“大家语文网”建了自己的博客,网名是“力学陆之”。于是,全班孩子的儿童诗在“大家语文网”安家了。南京市教研员芮琼老师不时进来阅读孩子们的儿童诗,并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鼓励,她说:“我认为孩子做诗,不在于写得如何,而在于他们在写诗的过程中,内心被激发出的韵律感、节奏感、语感。”特级教师潘文彬、李琳、郭学萍、严伯春等先后几位跟我谈及我们班的儿童诗创作,都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并鼓励我一定要带着孩子们继续走下去。
后来,我又在新浪网以“力学陆之”的网名开了博客,让孩子们的儿童诗被更多的人阅读、欣赏、肯定、鞭策。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孩子们儿童诗的点击率已突破三万。
每每在网络开一个博客,每每听到一次评价,我都及时告诉孩子们。让孩子们知道他们自己的作品已被很多人阅读,已被很多人称赞,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下一个作品正在被很多人期待。所有的这些,盛况空前地给了孩子们无穷的创作动力。
有人说:发表的意义在于对创作者价值的认可,并带给创作者写出更好作品的力量。我非常赞同,其实不止是成人,儿童也一样需要获得价值认可。当儿童发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然会保持甚至发展自己努力向上的学习势头,所产生的学习能量是足以移山倒海的。当然,对于儿童诗创作而言,发表不应局限于网络、报纸、杂志,教师需要创造多种平台,譬如,读给爸爸、妈妈听,读给同学听,贴在班级墙报栏里,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赋予儿童诗发表更为广义的内涵。
因为,只要是发表,对于儿童个体而言,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