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红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寻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文言文,并且能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步总结出文言文的三步教学法。
一、 读通:读顺文章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方法。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加深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积累词汇,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的重要性。
1. 配乐朗读。对《三峡》《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爱莲说》,此类优美的文章要品读。通过配乐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品读文字,来联想、想象大自然的优美,能更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就是品读文章的魅力。
2. 小组赛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小组赛读《论语六则》《曹刿论战》等文章,通过背诵竞赛等多种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3. 整体悟读。一篇文言文学完后,并不意味着这课就结束,还要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悟读,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文章的内涵细细咀嚼,再反复读时要带点“文气”,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的意境。
二、 读懂:疏通文意
1. “串讲法”的缺陷。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我,经常逐字逐句讲解,还让学生用笔记下来,但是,这样的“逐句讲解”却有明显的缺点:(1) 学生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听讲”,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情绪烦躁,这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一种惩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除了听讲以外再没有别的工作,这样听讲要连续到四十分钟,实在是一种难受的刑罚。我说刑罚决非夸张,试想我们在什么会场里听人演讲,演讲者的话如果无多意义,很少趣味,如果延长到两三个钟头,我们也要移动椅子,拖擦鞋底,作希望离座的表示;这由于听讲到底是被动的事情,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似的感觉。”(2) 学生未必能全“听”会。靠“逐句讲解”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考试还行,但是真正地查阅起古典文献,或者独立地阅读古诗文时,恐怕就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了。(3) “逐句讲解”也容易使教师的教学流于形式。一讲一听之间事情似乎就完成了,我在课堂上给你讲了,你也听了,会不会用就不是我的责任了。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发现,“逐句讲解”并非文言文教学的最佳教法。
2. 学生“自讲”的策略。我尝试让学生“自讲”文言文。叶圣陶先生“教会学生学习”的理念给了我很大启发。叶老认为:教育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他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逐句讲解”显然不能使学生获得自己独立阅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而学生“自讲”的训练,应该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学习理念,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讲”,则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熟读课文之后,为了要让学生明白课文的意思,通常可采取以下策略:(1) 自主学习,三看一查。我们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看课文、看注释、看资料;勤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学会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读懂原文,不会的地方,就用红笔圈画出来。(2) 小组合作,查漏补缺。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虚词进行探究理解。教学中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教师适当地点拨,纠正。(3) 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成果。学生小组合作好之后,就可以到黑板上接受检测了。当然,我们事先将范围提前通知组长,组长分配好之后,在黑板上准备,对组里不会的词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作记号,以便老师讲解和其他组学生作重点记录。(4) 归纳总结,做好笔记。
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尤其对重要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和虚词,要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认真做好笔记,以备考试前复习。
三、 读活:活学活用
经过理解课文的大意以后,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 利用故事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虽然比现代文学起来稍有难度,但只要老师用心去引导,学生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如:《马说》,可以用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导入;《出师表》,可以用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导入;《曹刿论战》,可以用兵法战术的故事导入;《赵普》,可以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晏子使楚》,可以用晏子的有关故事来引入课文。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把枯燥无味的文章变得生动有趣,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文言文中都有可以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这对加深理解文章内容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幼时记趣》一文中,学生就想象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通过这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桃花源记》一文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桃花源中的人出来后看到的情景;《捕蛇者说》也可以让学生想象蒋氏的爷爷或爸爸是如何捕蛇及死于蛇毒的经过,通过想象可以与作者心灵沟通,也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
3. 课堂舞台,让学生尽展风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活文言文,我们把有些文言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己表演,如《晏子使楚》一文中,学生能愉快、自主挑选合作的伙伴,组合成六个小组进行活动;学生自主地对课文角色进行分析,对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都作分析,为自己小组的表演作准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场景,在操场或课室的走廊等地方进行活动与排练。等到学生置身于课堂表演的舞台上,就完全投入到表演当中,晏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在课堂的表演是各展风采,这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让学生的表演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