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萍,王若愚,许培培,戴 波,余军林,沈定文
(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在体内、外直接活化初始T 淋巴细胞[1]。目前基因转染DC已经广泛应用于抗感染、抗肿瘤、移植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过去的研究证实,多种肿瘤抗原、细胞因子,以及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如Sj26 和Sj23 等靶抗原编码基因转染DC 后均能促进DC 成熟,同时增强DC 的生物学活性[2~7]。本实验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编码基因转染对DC 功能的影响,为探讨利用DC 混合多价核酸疫苗诱导抗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作用打下基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DC 细胞株 DC 细胞株MTSC4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陈慰峰教授惠赠,常规方法传代培养。
1.2 Sj14 编码基因转染DC 按照LipofectamineTM2000 试剂盒(美国Invitrogen 公司)使用说明书,参照沈定文的方法[6]分别将重组质粒pcDNA3-Sj14、空载质粒pcDNA3 转染至DC。基因转染后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渍(Western blo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Sj14 在DC 中的表达。
1.3 FCM 检测DC 摄取抗原能力 参照沈定文的方法[6]采用FCM 分别检测pcDNA3-Sj14 基因转染的DC、pcDNA3 转染的DC 和未转染的DC 摄取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羊抗鼠IgG(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荧光强度。
1.4 MLR 检测DC 对同种异体T 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 以正常BALB/c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参照沈定文的方法[6]采用MLR 分别检测pcDNA3-Sj14 基因转染的DC、pcDNA3 转染的DC 和未转染的DC 对同种异体T 淋巴细胞的A492 值,按下面的公式计算刺激指数(SI)。SI=实验组A492 值/对照组A492 值。
2.1 DC 摄取抗原能力 pcDNA3-Sj14 编码基因转染的DC 摄取FITC 标记羊抗鼠IgG 的荧光强度显著低于pcDNA3 转染的DC 和未转染的DC(P<0.01),pcDNA3-Sj14 编码基因转染的DC 摄取抗原的能力明显降低,表明Sj14 编码基因转染能促进DC 成熟,见图1。
图1 Sj14 编码基因转染的DC 摄取抗原的能力
2.2 DC 对同种异体T 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pcDNA3-Sj14 编码基因转染的DC 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明显高于pcDNA3 转染的DC 和未转染的DC(P <0.01),表明pcDNA3-Sj14编码基因转染可增强DC 的生物学活性,见图2。
图2 Sj14 编码基因转染的DC 对同种异体T 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
研究证实,DC 未成熟时具有极强的抗原内吞和加工处理能力,当DC 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后,便可以分化成熟,成熟DC 摄取抗原的能力降低,其抗原提呈能力增强[8]。本实验结果Sj14 编码基因转染的DC 摄取FITC 标记羊抗鼠IgG 的荧光强度显著低于空质粒转染的DC 和未转染的DC,表明Sj14 编码基因转染DC 后促进了DC 的成熟。
DC 在免疫应答中具有独特作用,能在体内外激发T 细胞增殖,促进初始CD4+T 细胞向Th1 细胞分化[1]。其可能的机制:活化的DC 一方面形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高表达丰富的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如CD1a、CD40、CD80、CD86、MHCⅠ、Ⅱ类分子,有利于DC 与T 淋巴细胞的接触,增强DC 对T 细胞的促增殖作用[8]。本实验结果Sj14 编码基因转染的DC 对T 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明显高于空质粒转染的DC 和未转染的DC,表明Sj14 编码基因转染增强了DC 的生物学活性。
本研究及我们以前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Sj14、Sj26、Sj23 的编码基因转染DC 后均能活化DC,并且增强DC 的生物学活性,下一步我们将探讨利用DC 混合多价核酸疫苗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作用,为血吸虫疫苗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Schraml BU,Reis e Sousa C.Defining dendritic cells[J].Curr Opin Immunol,2015,32:13
[2]Quetglas JI,John LB,Kershaw MH,et al.Virotherapy,gene transfer and immunostimulatory monoclonal antibodies[J].Oncoimmunology,2012,1(8):1344
[3]Tagliamonte M,Petrizzo A,Tornesello ML,et al.Antigenspecific vaccines for cancer treatment[J].Hum Vaccin Immunother,2014,10(11):3332
[4]Khan A,Fu H,Tan LA,et al.Dendritic cell modification as a route to inhibiting corneal graft rejection by the indirect pathway of allorecognition[J].Eur J Immunol,2013,43(3):734
[5]Mackern-Oberti JP,Llanos C,Vega F,et al.Role of dendritic cells in the initiation,progress and modulation of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J].Autoimmun Rev,2015,14(2):127
[6]沈定文,李雍龙,刘文琪,等.日本血吸虫Sj26 基因转染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5,17(1):21
[7]沈定文,罗金萍,李雍龙,等.血吸虫Sj23 基因转染对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98
[8]Dalod M,Chelbi R,Malissen B,et al.Dendritic cell maturation: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through signaling specificity and transcriptional programming[J].EMBO J,2014,33(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