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桂森
企业报新闻采写谈
◎谢桂森
一是要不断加强政策和理论学习,切实掌握上级政策和社会环境背景。报道选题一旦确定后,不仅要对报道的相关环节进行认真设计,更要对涉及到的有关方针政策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了解,避免出方向性的错误。作为油田的新闻记者,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敏感性,掌握新闻的规律,并自觉地按新闻规律采访。同时,要不断坚持加强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对上要了解党和国家层面,对企业要了解领导的所思所想,对下要了解基层的实情,“吃透两头”才能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发现好的新闻线索,做好相关的新闻报道工作。
二是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企业报新闻记者是个杂家,应该掌握企业上下游、各方面的基本知识,不求多深,但求了解。对各生产业务的基本知识,掌握越多、越广、越好。如果作为一名记者,对所要采访的相关知识不清楚,那就应该在采访前下功夫,集中掌握,避免只能听的外行,也要能够提出问题。作为记者,能够从读者角度来提出问题,可能更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且,记者同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就越多,交流就会更加广泛,就更能得到采访对象的良好反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写作的新闻,就会成为上下各层面都喜欢的好作品,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为了使采访工作更主动,记者应该在事先拟定采访提纲,列出所要提的主要问题,并视情况进行发挥,拓展,使采访更加具有主动、生动性,从而效果更加显现。
三是推陈出新,摸准切入点。企业报的新闻中,角度的创新最为重要。要及时了解近期同行业、同类别的新闻报道稿件所报道的内容和角度,找出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尺度来衡量自己文章的方向。如果报道仅是敷衍了事,泛泛而谈,只会牵“藤”、不会摸“瓜”,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失败的。我们要从采访中看出事情的发展,选择新的主题或角度,摸出规律和新看点来。所以,我们要大量查阅以前的资料,从中发现切入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新特点。
一是从基层发现亮点。
记者要深入生产或者基层群众之中,对工作成绩、缺点、过程、经验、教训、群众反映等,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了解,掌握生动材料。还要在采访中注意征求报道对象的意见或建议,从而更加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且使政策和事实更加准确和清晰,达到报道的真正效果。
二是座谈中发现好素材。
在采访中,我们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员参与座谈,参与的人员,可以是对全面情况有了解,也可以是具体某个方面、某些环节的参与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掌握事件的全貌。为了解某个具体问题或细节,我们也可以采取个别访问的方法。可以找知情人、当事人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对于现场生产的采写报道,更要在生产现场多了解、多谈话、多沟通,多问多提,才能不断地掌握更多的素材。
三是从材料中发现线索。
对于已经形成的书面材料,我们可以从现成材料中找一些可用的线索,但一定要切忌照抄照搬。在此基础上,一定要亲自动手,深入实际进行实地采访。只有不断地深入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对报社记者而言,这是最必要、也是最常用的采访方法。这样的报道材料丰富,情节生动,才能在感动自己的前提下,感染读者。
企业报记者一定要把尽可能地提炼主题作为自己的追求,在采访得到的大量新闻素材基础上,精心选、精心写、精心修改,能够真正成为报道的精品。
一是将精品意识贯穿采写全程。精品意识是一种必须从始至终贯穿采写全程的重要新闻理念,我们对于从事深度报道的从不厌倦。记者在调查采访的时候,对问题的提出和探索是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相对而言,在后期写作和修改阶段中,要以创精品为出发点,建设深度新闻报道表述系统的内在逻辑性才是深度的具体体现。以消息的先导性,为后续的报道做好准备。
二是富于新闻鲜活的感染力。要通过朴素、平实的语言打动读者,力求用语规范,富于鲜活的感染力。巧妙地交代新闻背景,新闻重点,切实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基本要素要尽可能地交代全,合理运用新闻写作方法,呈现一个最让人信服的新闻作品。
三是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使新闻厚重起来。
(辽河石油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