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银
2014年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形势分析
周方银
2014年,国际形势经历了深刻变化,大国关系围绕乌克兰事件出现比较重要的重组,地区秩序在进行深层次调整,中国是推动地区秩序转型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中国成功主办亚信峰会和APEC会议,在多边舞台更为强劲地发出中国声音。 “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得到积极响应,互联互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周边热点也得到较为有效的应对。总体上,中国外交呈现出新的局面和气象,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主动,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得到了改善。
乌克兰事件;地区秩序;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周边热点
2014年,国际形势经历了颇为深刻的变化,其集中表现包括围绕乌克兰事件出现的大国关系重组,中东反恐形势出现新的变化,这对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外交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进展,中国成功主办亚信峰会、APEC会议,并在东亚峰会和G20峰会上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顺利启动,总部设在上海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宣布成立,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也都进入最后阶段。同时,一些新的外交理念的影响逐渐扩大。可以说,中国外交呈现出新的局面和新的气象,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主动,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得到了改善。
大国关系在国际政治中始终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它会对国际体系的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因素。对大国关系来说,比较根本性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二是大国之间的关系组合。
从实力对比的角度,2014年,中国世界第二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并在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和拉大与排在后面的其他国家的实力差距。2014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认为根据购买力评价,中国经济总量可能于今年超过美国。①World Bank Group,“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and the Real Size of World Economies:A Comprehensive Report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同时,2013年下半年,媒体也在讨论中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美国一个世界以来第一次失去世界头号工业制造国的地位。②人民网,“中国工业产值超美国26%取代其成头号制造国”,见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904/c1004-22803247.html同时,人们也在讨论中国经济总量在今年或明年将达到日本的两倍的前景。③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清华大学的李稻葵教授表示,“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相当于日本的两倍了,不是今年就是明年,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见中国新闻网:“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规模已相当于日本两倍”,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1/6582375.shtml。实际上,还有不少学者也表示了相似的观点。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当然有些夸大其词,中国的工业强国地位在质量方面也存在显而易见的不足,中国经济总量达到日本的两倍也受到日元贬值的较为明显的影响。但一些较为严肃和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专家学者和重要媒体纷纷讨论这样性质的问题,清晰地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实力地位的认知在发生十分重要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在国际上实力地位逐渐发生质变的结果。
从中长期看,全球经济可能继续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虽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将逐渐从高速增长过度到中高速增长,④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他说,新常态有三特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见中国新闻网,“习近平: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1-09/6763466.shtml。2014年12月9-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见新华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11/c_1113611795.htm。但这一增速将仍明显高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在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规则制定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在军事安全领域,2014年中国的太空探测能力、远程投送能力、海空军作战能力,以及在演习中表现出的实战能力,都有较明显的提升。通过中俄联合举行高水平军事演习、参与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主办世界和平论坛和香山论坛、等等,中国在国际安全事务领域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钓鱼岛、南海等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在2014年下半年逐渐表现出由紧趋缓、稳定性有所加强的态势,中国在周边安全问题上也逐渐赢得更为主动的地位。
中国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影响力、安全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发展更为均衡,而不仅是像几年以前,主要是经济影响力一枝独秀,在安全方面则存在所谓的 “短板”与不足,⑤张墨宁,《中国“补课”周边外交安全短板》,《南风窗》2013年第24期,第82-85页。在国际多边舞台上,也远不像今年那样得心应手。
与此同时,2014年大国关系经历了比较重要的重新组合,中国在这一轮组合中,战略主动性得到加强。
2014年,推动大国关系重新组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乌克兰事件的影响。自2013年底以来,乌克兰政局出现动荡。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举行公投,脱离乌克兰,并经议会同意,于3月18日加入俄罗斯联邦。随后乌克兰政府军与东部亲俄武装发生激烈冲突,但双方的冲突未能从军事上根本性的解决问题,而陷入某种僵持局面。
乌克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冷战后俄罗斯与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关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自2014年3月起,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相继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美国和欧盟还于7月进一步加大对俄制裁的力度,但制裁行动未能使俄罗斯屈服,而只是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乌克兰危机涉及十分复杂的内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问题变得十分难解,未来乌克兰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化,它至少在很长的时期内都难以得到妥善的解决。乌克兰局势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俄罗斯的周边安全,也影响到西方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声誉,同时,西方国家出于其长期宣扬的价值观立场,也难以在乌克兰问题上轻易让步。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和美国都没有多少退路,至少,寻找退路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比较大的政治决心。
俄罗斯不会允许乌克兰局势决定性地向有利于西方国家的方向发展,但乌克兰也失去了倒向俄罗斯的可能性。国内的冲突,加上外部力量的深度干预,将导致乌克兰的内部僵局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乌克兰的内部局势反过来也会对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产生比较大的牵引。虽然俄罗斯试图更为灵活地处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⑥2014年12月6日,法国总统奥朗德突访俄罗斯,对于法国不按时交付俄罗斯定制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普京在会晤后对媒体表示,“即使合同取消,我们也不会非常不高兴,我希望法国能偿付我们已经付出的费用。”此次会晤的发生及双方的表态,清晰地表示出双方试图缓解紧张局势的意愿,但在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改善依然面临很多一时半会难以克服的现实困难,在美国的压力下,更是如此。关于这次会晤,参见新华每日电讯,“奥朗德为何突然会见普京”,2014年12月8日第7版。但俄欧关系要恢复到乌克兰危机前的水平,在几年之内都不大可能。乌克兰问题会成为扎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一根长期存在的刺,有时候会很痛,有时候会因为疼得太久而感觉麻木,但它会一直在那里,其影响在很长的时期内都难以完全消除。
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国总体上采取了理性和克制的态度。中国的务实态度,在客观上产生了减轻俄罗斯面临的国际道义压力与经济压力的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客观上向其他国家显示了中国在危机时期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危机中保持自身立场、不受他国压力所左右的自信。这有助于在未来使俄罗斯、美国更加重视中国的影响和作用,从长期来说,对于维持中俄关系、中美关系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围绕乌克兰事件展开的大国博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日本在大国关系中的灵活性。过去一年多,日本付出了很大的外交努力,试图在国际社会拉拢更多力量以牵制中国崛起和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努力在南海、钓鱼岛、地区秩序等方面对中国形成战略制约。日本的做法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总体上比较勉强。其中,试图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是日本外交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乌克兰危机中,日本参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制裁行为引起俄罗斯的政策反弹,⑦2014年5月,就日本加入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一事,普京表示不理解,表示“这和日本有什么关系”;7月,对于日本追加制裁,俄罗斯外交部29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日本宣布的所谓追加制裁是“不友好且目光短浅的。”它会损害双边关系,并使其倒退。此外,9月11日,俄罗斯宣布普京将推迟访问日本,9月12日,俄东部军区决定在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等地举行空降演习。参见:中华网,“普京不屑日本制裁俄罗斯:和你们有什么关系”,http://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1000/20140526/18523238.html;环球网,“俄强硬回应日进一步制裁声明批日‘目光短浅'”,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7/5090291.html;人民网,“日本对俄实施制裁普京与俄军同时对日施压”,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913/c157278-25653977.html。也使日本拉拢俄罗斯的努力从宏观上归于失败。虽然日本今后会继续进行一些技术性的、策略性的努力,但其效果总体上会有很大的局限。这一事态发展,使日本的努力受到很大挫败。
乌克兰事件的继续发酵,对大国关系的影响,是增大了以俄罗斯为一方,美国、欧洲大国、日本为另一方,两者关系的紧张,并在它们之间留下一个随时可能对双边关系产生破坏性作用的结构性矛盾。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对立的上升,增大了其他大国和中等强国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战略空间。
秩序在本质上意味着个体的行动由成功的预期所指导。⑧F.A.Hayek,TheConstitutionofLibert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0),p.160.国际社会中的秩序,指国家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这些安排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可预测的、稳定的国际环境,使它们能够通过基于规则的互动来追求集体目标。⑨Muthiah Alagappa,“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Order:An Analytical Framework,”in Muthiah Alagappa, ed., Order and Security in Asia: Instrumental and Normative Featur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39.地区秩序的基础是地区权力结构及其分配,但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安排 (包括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与对目标的认同,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⑩Muthiah Alagappa,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Order: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p.39;Norman Dunbar Palmer,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91,pp.4-5;Hedley Bull,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W.W.Norton&Co.,2003),pp.4,16-19.
在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提升,但美国在安全领域依然保持较稳固优势地位的背景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种二元格局,东亚二元格局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本地区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伙伴和主要安全关系相互分离,以至成为地区层面的一个普遍现象。支撑二元格局的根本性力量,是中美两国的总体实力对比和实力对比的内部结构,以及中美实力在东亚地区经济、安全领域的分布态势。从力量格局的角度,未来一个时期,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地位会有所加强。而美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优势,虽有一定程度的起伏,但在未来几年很难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它所发生的程度变化,在未来一段时期,并不会改变地区实力结构的总体格局。11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式》,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5期,第4-32页。周方银:《东亚二元格局与地区秩序的未来》,载《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6期,第106-119页。
在二元格局下,中美双方都不甘于某一秩序被对方主导。同时,二元格局并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格局,而是有其内部的复杂性,并出现变化的过程中,二元格局的演化过程,也是一个中国、美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之间的三方博弈过程。
经济秩序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上升和在东亚地区经济影响力的扩大,美国试图通过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谈判,以亚太经济合作取代东亚经济合作成为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以此强化其对本地区经济秩序的影响,获取区域合作规则的制定权和主导权。12李向阳:《如何认识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体系约束?》,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4期,第25-27页。沈铭辉:《美国的区域合作战略:区域还是全球?——美国推动TPP的行为逻辑》,载《当代亚太》2013年第6期,第70-94页。但TPP的进展不如美国预期的顺利,原计划于2013外交部网站,“习近平会见韩国总统朴槿惠”,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09080.shtml。年底完成的TPP谈判,到2014外交部网站,“习近平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举行会谈一致决定建立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11809.shtml。年底依然无法完成。TPP谈判进展的相对缓慢,以及中国和东盟积极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 (RCEP)的并行推进,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以及中国推出的丝绸之路建设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等,随着这些有助于拓展中国与本地区国家经济合作空间的政策、倡议、设想取得进展,TPP即使能够达成,其对中国在本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也大大降低。未来,中国在区域经济秩序中的作用将进一步上升。
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北京举行会晤,双方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1311月17日,习近平在堪培拉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举行会谈,双方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14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中国与两个亚太地区重要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取得重要进展,它不仅具有双边的含义,且具有撬动地区经济格局的含义。以当前中国和东盟积极推动的RCEP而言,在其16个成员中,中国与东盟十国、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都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FTA,剩下的只有日本和印度,双边自贸区的有力推进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使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变得更为主动。相反,却对日本等国形成较为直接的压力。
安全秩序方面,当前亚太地区并没有能够有效运转且能有效解决地区面临的安全架构。在亚太地区最有行动能力的反而是传统的安全安排,即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除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外,跨太平洋地区现有的一些安全机制,更多地只是停留在对话的层面,或者停留在次要领域进行有限合作的层面,而无法解决本地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这些安全机制本身也难以向实质性的发展。这种情况的存在,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存在具有内在的联系。亚太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效率不高,使得美国亚太同盟体系在地区安全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突显。
地区安全机制的实质性发展,必然伴随着一个比较大的安全领域权益和责任的重新分配过程。其中,中国在地区安全架构中发挥何种性质以及多大程度的作用,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现实情况是,中国的军事安全实力在迅速上升,但在地区安全机制层面却难以发挥重要作用。这方面存在的一个悖论是:中国的实力越上升,美国、日本等国越不希望中国在地区安全机制内发挥更大的作用,越希望用某种方式对中国进行战略性的约束。但这样的做法,从长期来说无疑是无法持续的。由此,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将会存在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
地区安全架构的建立,包括各方就这一架构的形式、组织方式和权益分配达成基本共识,本身需要通过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博弈过程,才会逐渐形成一个被各方大体接受的结果。但当前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的一个努力方向,是降低安全秩序对经济秩序的负面影响,使地区安全秩序更多地与地区的发展议题联系起来,更好地统筹发展、安全两件事情。
地区秩序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本地区的重要性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定位和相互关系能否理顺,特别是本地区的大国和主要国家集团是否能对此形成稳定和一致的共识。当前,本地区主要行为体的认知仍处在复杂的演变过程中,东亚地区秩序在中长期内还难以实质性地定型。
2014年,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访11次,用了83天时间,访问了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等各大洲31个国家,并推出了很多新的倡议和政策举措,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亚信会议的召开以及亚洲安全观的提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进展,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中韩和中澳的两个自贸区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还有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设立、上合组织合作也有新的进展,以及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 “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理念的提出,等等。按照王毅外长的说法, “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布局更加完善,气势更加恢弘,影响更加扩大,道路更加宽广”。15王毅,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出席G20峰会并访问澳大利亚等三国,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13832.shtml。
一年多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新倡议新理念,建立的新机制新机构,合作的新设想新进展,每一个都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设想、倡议、机制、政策、理念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源源不断地推出,彰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赋予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外交的新布局和新气象,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更加良好的基础。
一年多以来,中国外交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以下简称 “一带一路”)建设从最初的倡议,逐步走向落实,并在国际社会中汇聚了越来越大的支持力量,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发展,逐渐产生更加强大的牵引作用。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倡议亚欧国家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16新华网,“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07/c_117272280.htm。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17新华网,“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http://www.xinhuanet.com/world/xjpynghyj/。“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有助于进一步拉紧我国与世界各国相互利益的纽带,为沿线国家开展更为深入的全方位合作开启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下页表1列出了2014年部分国家的响应情况。
此外,巴基斯坦、孟加拉、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也都以不同的形式表示了积极参与的态度。18其中,孟加拉、柬埔寨、老挝、蒙古、缅甸、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此外,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有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国与孟加拉、印度、缅甸之间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就有数十个国家以联合声明、联合宣言、联合公报等不同形式,明确表态支持 “一带一路”的倡议,显示 “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所获得的支持十分有力和广泛,这也为 “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周边外交,中国在周边的战略态势变得更为主动
自2013年3月到2014年11月,一年多的时间内,习近平主席共出访11次,出访31个国家,其中,周边国家包括:俄罗斯,中亚五国、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东北亚的韩国和蒙古,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共13个国家,从方位上涵盖了周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南亚都包括在内。其中,对韩国和蒙古的访问,都是打破惯例,单独对一国进行出访。此外,习近平主席还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周边的范畴。
这些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访问的成功超出预期。通过首脑访问和外交活动,改善了我在周边外交中的战略态势,包括许多国家明确表示支持 “一带一路”建设、21个国家参加亚洲基础实施投资银行启动仪式,中俄在能源、高铁领域达成重要合作,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取得重要进展,蒙古议会通过决议案,与中国临近的两段南线铁路将采用与中国相同的标轨,以及一年之内,中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充实和升级,等等。通过一年的努力,中国与大多数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得到明显深化。把双边关系做实,对于在多边平台上赢得主动、在多边平台发力,打下
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014年,周边基础实施互联互通建设一方面取得了很多具体的项目方面的进展,同时,在资金、平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周边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中国的倡议、政策、机制、合作渠道、理念源源不断地推出,并不断取得实质性成果,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周边地区的主动行动能力。2014年11月8日,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夕,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将在北京举行。孟加拉国、老挝、蒙古国、缅甸、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巴基斯坦等7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应邀与会。这显示了互联互通建设进一步多边化的趋势。
(三)多边外交更加自信,利用多边平台更好地发挥国际影响力
2014年中国多边外交中,最突出地是成功地进行了两场主场外交。5月在上海举行的亚信会议和11月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其中,APEC会议是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在这次会议中,中国对议题的引导能力明显上升。APEC会议的上百项成果倡议中,中方一家的倡议就占了一半以上。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共开展约80场双边和多边活动,同2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谈会见,签署和见证签署70多个双边合作协议。会议批准了 《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明确了未来亚太合作的方向与目标。通过成功举办APEC会议,中国成功地在国际上发挥了引领作用。
此外,中国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东亚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中国在多边外交场合不断提出新的倡议和举措,越来越善于利用多边平台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19外交部网站,“北京APEC:承前启后,彪炳史册的盛会——外交部长王毅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国事活动的成果”,见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10515.shtml。使中国元素在这些多边平台中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四)对周边热点问题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应对
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是在中国崛起、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大背景下的演变。热点问题本身的发展,既受问题本身性质的影响,也与地区和全球层面的权力转移过程相伴随,并受到地区宏观局势走势的深刻影响。
2014年,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先紧后缓的特点。上半年,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气氛较为紧张。但到下半年,南海、钓鱼岛问题的紧张气氛都有所缓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一带一路”倡议、周边互联互通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使发展议题,而不是传统安全议题,进一步主导了本地区国家关系的主题。在周边热点问题上,经过一个时期的斗争,有关国家在一些基本的方面,特别是在不轻易单方面进一步激化矛盾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中国提出的南海问题双轨制方案,也得到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认同。但南海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隐患,特别是菲律宾在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请国际仲裁,随着国际仲裁进入实质阶段,围绕南海问题的斗争可能进一步升级。
与此同时,明年及未来几年,中国外交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与具体落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如何克服。一年多以来,领导人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大概念,国内有关部门要真正消化和有效落实这些外交理念和战略规划,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些战略性的安排,要真正见效需要时间,甚至需要比较长的时期。今后中国外交可能有一个不那么轰轰烈烈,但对具体做事提出更高要求的时期。同时,大国外交总是有一定的起伏波动,而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在这个方面,我们可能需要保持适度的平和心态,一方面进行奋发有为的努力,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战略耐心。
(二)中国周边的矛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性矛盾,一类是情绪性矛盾,其中,结构性矛盾是要慢慢啃的硬骨头,对于情绪性矛盾,则需要灵活地加以控制和管理。包括需要避免某些领域推进的太快,而可能产生的本可避免的情绪性矛盾。我们要妥善处理好外交进取与舒缓矛盾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周边的一些热点问题今后一个比较长时期都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地处理情绪性矛盾,就有了更大的重要性。
(三)未来几年,周边不少国家不同程度地面临政治调整、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等方面的问题,这些转型可能会在未来5~10年产生颇为重要的政治后果,这对周边环境的稳定性形成颇为直接的冲击。周边国家的政治变化,可能会对已经取得的一些双边关系成果产生不利影响,有时是比较大的破坏性影响。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更为务实和准确的风险评估,并采取必要的风险管控和风险防范措施。
在政策层面,通过进一步推动和落实 “一带一路”倡议、互联互通建设,把世界和周边国家的关注焦点,进一步集中在共同发展,应对共同安全威胁等问题上,避免传统安全问题对地区经济、社会、人文合作产生太大的负面作用,更好地发挥中国经济实力上升在国际层面的积极作用。在周边热点和地区安全问题上,在展示维护核心利益立场的坚定性,已建立起较为可靠的威慑力的基础上,探索在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的背景下,如何从中长期处理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双边关系的办法,对这样的双边关系进行新的定位。同时,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建设性介入的思路和办法,降低我海外利益面临的风险。通过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努力,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改善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周方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