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宋海生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顺德 52833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也成为国际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多项研究表明,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其根本出路在于如何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建设低碳型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1]。全球气候变暖催生低碳经济发展,而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低碳科技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包括研发和推广新型能源技术、高节能技术、高能效技术以及气体适应技术等。然而,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年或更长,因此加强我国低碳科技创新是破解全球 “碳壁垒”、“碳陷阱”的战略突破口。
低碳科技创新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但因为其具有成本高、投人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所以依靠单个力量很难持续产生效益递增效应。同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低碳科技创新行为更难在单一的市场机制下充分激活潜力,因此国家和政府需要承担相关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供等职责[2]。低碳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与良好的低碳科研条件和公共服务平台关系密切。低碳科技公共服务是指通过高度结合政府主导力量和社会参与力量,为低碳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它是国家和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指面向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低碳科技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低碳科学仪器设备、低碳科技资源、低碳科学数据、低碳科技文献、低碳创新成果转化、低碳创新网络环境等信息、技术、知识、服务共享于一体的科技基础条件与公共服务平台。它是依托政府力量对低碳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与优化配置,为低碳科技创新、共享、传播、转化、应用过程所提供的公共产品[4]。因此政府在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和建设中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要通过整合国家资源,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世界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自身政治优势,引入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低碳经济与低碳科技的投入,形成“政府扶持与投入→社会资源整合和参与→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低碳科技创新→低碳经济转型与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良性循环与利益递增效应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国内有不少文献对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和平台建设进行研究,文献[5]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需要科技的持续支撑,同时,也要综合考虑政府节能减排的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和“吸碳经济”的大力发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文献[6]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应该要在不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技术和完善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缓减全球气候变化。文献[7]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路径就是创新科技,并论述了政府对创新科技的相关政策支持。文献[8]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并在这个观点上论述了低碳技术创新的框架和模式。以上研究观点分别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低碳科技创新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均指出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低碳科技创新,但以上文献没有从系统建设方法和途径中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我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重点从平台构建、功能流程、构建路径三个方面对低碳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的研究进行论述。
在我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也十分重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例如,京、津、冀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沪、苏、浙的长三角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东北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建立,地方借助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经济发展,效果显著。但面向低碳经济的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却相对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其功能、模式、流程以及政策支持还在研究之中,因此大力加强和完善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仍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9]。首先分析目前我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存在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地方存在严重的保护主义思想,地方部门把利益与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挂钩,致使区域内科技资源无法实现共建共享,拉大了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差距,严重阻碍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低碳科技资源难以实现有效整合,低碳科技知识也难以普及。经统计分析,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得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很多地方政府不重视低碳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均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真正实现低碳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力量分散、投入不足、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问题[10]。其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地方政府不够重视建设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所在,只从概念层面上理解相关的工作,缺乏对低碳经济、低碳科技、低碳科技创新、低碳科技公共服务等问题的明确认识。在很多地方,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处于低水平状态,甚至还未起步。这使得建设高水平的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变成一句空话。目前,我国低碳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少部分的研发中心机构,很难形成推动社会低碳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低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关键路径,构建高水平的专业化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对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转、维护是十分重要的,但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极少开设相关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同时,政府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导致低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难以壮大,队伍结构也很不稳定[11]。对低碳科技创新人才给予激励是促进低碳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如果激励机制不完善,就会严重制约低碳科技创新服务效率的提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低碳科技创新的投入难以和其他项目投入同等起来,大部分地方对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不足,甚至有部分地方对低碳科技创新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发展低碳科技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轻视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低碳科技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各地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健全的科技体制、难以提供高水平的低碳科技服务
和社会化服务、相关社会组织不够发达、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缺乏完善的共享制度和法律法规,还有与低碳技术相关的工业设计、信息咨询、风险投资、法律援助等机构不健全,这些因素均影响到低碳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性和低碳科技资源的整合效率,导致低碳科技资源浪费,阻碍了低碳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12]。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共性低碳技术研发的速度,促进低碳技术传播,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低碳科技创新水平。
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低碳科技资源服务、低碳科技创新服务、低碳科技管理服务三大模块。其架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低碳科技资源服务模块主要是为低碳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低碳科技创新服务模块主要为低碳科技创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社会化的低碳科技创新服务;低碳科技管理服务模块主要为低碳科技创新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创新战略等,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图2 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构成
基于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架构的分析和研究,功能运行的流程应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技术从概念→构思→产品生产→产品应用的价值链过程。并可进一步细分为构思低碳创新技术及产品→设计低碳产品→研制低碳技术成果→中试低碳技术→生产低碳技术产品→应用低碳技术成果等环节 (如图3所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就是利用低碳创新资源的整合手段,在低碳技术创新整个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有效减少低碳技术创新的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低碳技术创新的能力与效能。由于低碳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功能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要配套相关的公共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低碳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产业孵化、检测服务、培训等。而企业单特别是中小企业,它们的低碳技术创新链条中势单力薄难以完成和提供这些服务。
图3 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型
根据服务功能流程,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按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两大服务:①个性需求服务;②共性需求服务。如下表l所示。个性需求服务是按照具体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合作项目,并开展相关的技术咨询、委托研发、问题解决方案等服务项目;共性需求服务是指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进行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通用的低碳技术检测以及低碳科技人才培训等服务。综合以上两大服务,可以把握功能细分为以下4个方面。
(1)低碳技术构思阶段。该阶段中主要是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构建低碳技术产品的概念,同时帮助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进行可行性研究。
(2)低碳技术产品研制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通过提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并为企业提供研发相关的研发仪器、设备、产品设计服务以及成果产品等,以满足企业低碳技术需求。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合作开展横向科研,通过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承担一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项目,包括:制定低碳技术标准、进行创新研发活动、申请技术专利等,为解决社会和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提供服务。
(3)低碳技术产品中试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试验检测服务。由于低碳创新技术实验和检测所需要的设备和仪器比较昂贵,大部分中小企业多数无力承担,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平台担任检测员的角色,通过使用特定的仪器和设备,为企业的低碳创新技术研究提供良好的检测服务和创新环境,降低中小企业的低碳创新与研发成本。
(4)低碳技术产品应用和成果推广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相关技术的问题解决方案和营销、培训、售后服务等。在这个阶段中,平台担任咨询师的角色,由于平台中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比较熟悉各种专业技术,可以通过学术研讨会、现场指导、资料发放、专业网站等多种渠道,为企业开展各种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例如: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进行低碳创新技术研讨,促进低碳创新技术的研发成果推广和知识共享;通过培训低碳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低碳创新科技人才培训体系等。此外,平台还发挥着孵化器的作用,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共同合作,促进低碳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
表1 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类型
构建我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应从制度、技术、经济、文化等多种路径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低碳科技创新的价值定位应体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着重通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社会和谐以及全面发展,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困境和生态价值困境[13]。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群众等多层面加强低碳科技的普及和低碳知识的宣传,提升社会的低碳文化水平和低碳科技素养,提高社会对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和低碳科技创新的认知度。从政府层面出发,各地方政府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低碳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最终营造一个鼓励低碳消费,倡导低碳创新、参与低碳科技服务的文化环境;从企业层面出发,低碳科技创新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各企业应高度重视低碳产品生产和低碳技术服务的经济价值,并积极参加低碳科技公共服务活动,努力形成以低碳创新为主的企业文化;从社会群众层面出发,应培育全民参与低碳创新的公众意识,畅通参与渠道,引导各社会组织参与低碳科技创新与服务,提高社会力量参与低碳科技服务的公民文化、低碳文化水平以及低碳科技创新的社会话语权,进而最终形成全社会重视低碳科技创新、主动参与低碳创新服务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要构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需要有政府的政策、资金、信息、功能等服务支持,并要提供相关的活动场地。另一方面,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多元化的投资金融体系和模式,才能使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引导和信息支持服务。政府依托该平台发挥着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的作用,在增加自身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本参来建设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改变科技投入单一、动力不足、机制薄弱等问题,畅通低碳科技创新与低碳科技服务的融资渠道,进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运作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如图4所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主要包括以政府部门投入引导为主、以科研院所投人为主和以企业投入为主三种模式,通过吸收社会资本的投融资,构建和发展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图4 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现今的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存在着科技水平低、资源闲置、重复建设等问题,因为,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力量,促进低碳科技创新是十分必要的[14]。构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根本是要提高低碳技术水平,通过资源的整合,充分鼓励和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低碳技术作用,遵照“共建共享、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以政府为引导,打破以往资源分散和技术封闭的局面,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社会群体共同参与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研发和服务应用,进而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低碳科技创新联盟。一方面,各级政府应从战略规划的高度,规范平台开发的管理制度,整合各种研发条件与资源,引入高科技软硬件资源,促进低碳科技信息的技术交流,加快区域低碳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企业和政府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吸引专业人才参与技术研发和创新,进而整体提高低碳科技创新水平。
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低碳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一套较完善的服务机制和一个激励的创新环境[15]。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实现:
(1)建立政策支持机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低碳技术创新设立专项资金,并实施减免税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科技服务的开展。
(2)建立合作创新机制。低碳创新系统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等多方面力量形成的合作创新与战略联盟体系,构建合作创新机制,能为中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双边、多边低碳科技条件使用和知识共享的合作机制。
(3)建立联席协商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为主体,建立联席协商制度,组成专门的低碳技术合作管理团队,其功能是对重大低碳技术开发问题进行协调。
(4)建立人才吸引机制。加强低碳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提升,其途径是建立服务和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方案,鼓励相关科技人才积极参与技术开发和创新服务,提升我国低碳科技公共平台的服务能力。
(5)建立要素流动机制。通过合理流动各种创新元素,优化配置低碳项目、科技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构建创新要素流动机制,以改变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彼此分割和重复分散的传统局面,实现低碳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互动。
构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提升我国低碳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低碳经济社会,进而推动全球实现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暖,均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综上所述,要加快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其关键是要从制度、经济、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出发,通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增加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与应对策略、酿造低碳文化氛围,助推我国提升低碳科技竞争力,最终实现跨越发展与低碳经济转型。
[1]白璐,赵增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策略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39(1):17-19.
[2]任慧慧.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研究[J].知识经济,2015,12(2):166-167.
[3]胡宗义,刘亦文.低碳经济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公安研究,2011,12(29):88.
[4]陆小成.低碳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34-37.
[5]刘莎,王培红.发展低碳经济呼唤科技创新[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0,6(2):1-3.
[6]王文军,骆志刚赵黛青.低碳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兼论广东省低碳科技服务业的现状与未来 [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8(26):63-69.
[7]常红,常凤英.低碳科技创新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探究[J].中国外资,2014,18(5):217.
[8]祁琼,陆小成.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北京能源环保领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5(16):7-11.
[9]陆小成.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J].城市观察,2011,10(4):126-133.
[10]张盼盼,刘敏.低碳公益推广模式的平台构建与推广 [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31(4):50-54.
[11]史波涛.高校科研助力国际低碳城镇合作[J].中国投资,2014,16(3):91-93.
[12]邹逸桥.国际合作助推低碳城镇化 [J].中国投资,2014, 2(16):26-27.
[13]祁琼,陆小成.低碳科技创新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 10(7):10-15.
[14]朱启贵.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系统设计与平台构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5(16):66-72.
[15]郭在军,陈宏愚.关于构建低碳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0(27):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