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动新闻:从带你回到“七七事变”战场说起

2015-01-09 07:14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七七事变动画

本刊记者丨刘胜男 实习记者丨展畅

3D动新闻:从带你回到“七七事变”战场说起

本刊记者丨刘胜男 实习记者丨展畅

值七七事变78周年之际,为了缅怀抗日战争中逝去的先烈,更为了铭记日本侵华的屈辱历史,新华网组成40余人的联合制作团队,历时3个多月,历经数千次的动画推演,倾力打造3D动新闻《七七事变:开辟东方主战场》,以三维立体动画形式,多维度、宽视野、全景式还原七七事变始末。震撼的战火硝烟画面、超现实感观体现、强烈逼真的视觉冲击,真实再现了中国抗日战争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

这部新闻作品可谓匠心别具,把历史影像与3D制作有机结合,将重大主题报道与新技术应用有机组合,以置身历史现场的感觉与受众共同回望这段风霜血雨的历史。如若该作品再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观众带上虚拟现实眼镜或头盔“亲临”七七事变战场的感受必将更为强烈。

3 D动新闻是怎么火起来的?

“动新闻”以互联网、有线电视为传播载体,以3D动漫技术模拟新闻场景,通过现场照片、动画、旁白、音效等多媒体元素的融合,全面细致地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过程或关键点。其出新处在于在视频新闻中插入了计算机制作的“情景再现”动漫内容,也就是说,新闻事件现场拍摄中缺失或无法展现的过程和细节,可以通过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生成影像)的后期制作来填补上。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新闻发生之际报道者不在现场的缺憾,不仅让平面新闻动了起来,也对单一化的文字新闻做了具象化的补充,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同时,可视化的报道形式和视频传播路径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受众新闻信息消费方式、渠道的转变。

早在2009年11月16日,台湾壹传媒集团旗下的《苹果日报》就在其官网上推出了“动新闻”板块,将平面媒体的新闻内容以动画形式在网上“演”给“读者”看。这种新的表达方式迅速引起业界学界的关注,“动新闻”及其内容也成为台湾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2009年12月30日,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公布的《2009年泛华语地区中文新词榜》中,台湾出现的最具代表性新词就是“动新闻”,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之广。

3 D动新闻面临哪些尴尬?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创新形式,3D动新闻的应用也有很多尴尬之处。首先,并非所有新闻题材都适合动新闻的可视化报道形式。其次,3D动新闻强调新闻过程的具象化展现,但有些细节的过度渲染,可能会对受众产生负面影响。

扫描二维码,观看“七七事变”3D动新闻

苹果日报早期的动新闻,就曾因为毫无掩饰的“膻色腥”内容及表达方式,引发社会团体的强烈抗议,并被台北当局一再开罚。之后苹果日报即参照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制订的《计算机网络内容分级处理办法》,将动新闻内容分为限制级和非限制级,限制级内容以警语标明未满18岁人士不要观看。至今在其官网“动新闻”栏目中,不少题材和内容依旧是“裸体+尸体”“拳头+枕头”的《苹果日报》风格。

台湾学者曾造了一个词——“苹果化”,警告苹果的膻色腥手段拉低了报业整体格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得不说苹果的确有一套,光批评不倾听是不行的,更何况在数字时代,苹果日报的理念确有很多先进可取之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辰瑶去年曾访问过苹果日报,在她看来,在传统报业危局下,“观念更新”已经是听到烂的话题,但是真正敢主动摒弃传统,收缩纸媒阵地,全力做数字平台内容的传统媒体并没有多少。实际上,苹果日报最初在做动新闻的时候,也是草台班子起步,好一点的记者都不愿意到这个新创部门,重要的新闻还是想在纸刊上发独家。而到现在,苹果日报网站上即时新闻每天会发500—600条,做成视频的动新闻每天发80条左右,比如7月22日发布的动新闻就有64条。据了解,如今已完全不存在把重要的新闻留给报纸刊发的情况,而且每个文字新闻小组都有一名动新闻的成员,帮助文字新闻与网络内容进行衔接。

不过,3D动画的情景再现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确实造成了威胁。要将文字的新闻转换成动画,难免要增加一些原文字中没有的要素,如当事人的神态、事件的细节、行动方式和数字统计等。为了加强传播效果,有些媒体会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添加“合理”想象的细节,动画处理本身就带有猜测与价值判断,从而影响动新闻的新闻性,动摇新闻的真实性根基。

壹传媒集团的创始人黎智英就曾表示,未来是网络称霸的媒体时代,新闻的来源不见得是记者在现场采访所得画面,网络上会出现事件当事人或是其他拍摄者的上传视频,要串连这些故事的张力,需要通过动画来辅助。

曾有学者批评苹果日报的动新闻用呈现犯罪细节,刺激受众感官,从而达到夺人眼球、创造高点击率、获得巨额经济利益的目的,这样的处理方式,背离了新闻固有的意义。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主委彭芸也说,新闻没有动不动的问题,在她的界定中,“动新闻”其实不叫新闻,只是用新闻来美化暴力与色情,是一种披着合法外衣兜售非法“新闻”产品的行为。

“苹果日报的包装技术多少是有点哗众取宠的,其动新闻在台湾最初火起来的时候,主要都是针对性、暴力和娱乐,用了一种打擦边球的方式来‘再现’事实。这种方式无论从伦理上还是新闻真实理论上都存在很大争议。”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王辰瑶认为,苹果日报搏出位的动新闻创意现在确实变成了一个技术优势——他们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新闻变成动画。据了解,香港苹果的新闻在与台湾动画部门沟通后,两个小时就可以制作完毕并上线。“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性的,可以为了眼球使用技术,也可以为了理念使用技术。比如对一些政治新闻施以可视化包装,让从来不关心政治新闻的人也能对国事有所了解。苹果日报在技术上先行一步,在理念上调整也不困难(如果他们觉得有必要的话)。”

壹传媒集团旗下《壹周刊》官网也有可圈可点的动新闻,比如7月21日的一则《冲浪选手赛中击退鲨鱼 全程电视直击》报道。澳洲专业冲浪选手Mick Fanning在南非杰弗里斯贝参加J-Bay公开赛时,遭到鲨鱼攻击,侥幸毫发无伤逃过一劫。全程画面被电视直播。根据Mick的描述,壹周刊将Mick 和鲨鱼在水下“打斗”的场景做成了水下擂台赛的动画,并配有“Mick在鲨鱼背上重重一击,赢得比赛……”的旁白,配合现场水面上的紧张画面,生动地展现了Mick的勇敢,以及为其逃脱大难的喜悦,这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尝试。

可以预测,“动新闻”这一形式在未来的新闻报道中会有非常强的应用潜力。

3 D动新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今年6月15日,新华网新版上线,最令人惊喜的当属其引入了“动新闻”技术,业内对此有很高评价,认为这种脱离传统文字与图片排列、以动画模拟来展现新闻的方式,会使新华网再次走在业界前端。

虽然与苹果日报的动新闻上线相差5年多时间,但就如王辰瑶所说,技术是中性的。新华网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信息门户,无论在题材选择、动画设计、细节刻画,还是真相挖掘考证等各方面,动新闻团队都更加考究和细致,并遵从了新闻专业主义。

就拿动新闻《七七事变:开辟东方主战场》来说,“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是新华网制作团队反复强调的词汇。新华网时政部负责人肖阳表示,为做到既尊重历史事实,又体现每个关键事件关键节点,每个成员加入团队后反复研读14年抗战史,无数次讨论,从大量历史素材中再三取舍,力求形成完整脉络将抗日战争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受众。为保证历史的真实性,主创人员还多次请教军事科学院原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将军,肖将军同制作团队对样片各个细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专题片的宏观把握和谨严判断。

刻画历史事件,“真实”即为生命。专题片格外注重特写与细节的渲染与刻画。据新华网数字影视制作中心总经理张祺介绍,对于细节的雕琢,整个团队做到了精益求精。“七七事变”前后,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共持续了14年,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于每次战役的武器装备、战争场面的再现以及每个时期的人物神态、服装,乃至佟麟阁、赵登禹两位英雄牺牲的瞬间等细微环节,都做到了“不查阅不制作”的精度。即使是一闪即逝的画面,为了凸显历史的厚重感,团队也会进行十几层的色彩处理。

另外,在选题方面,从新华网近期发布的动新闻来看,除了“七七事变”这类历史题材的创新再现,更多的是结合新闻热点事件的“科普”动新闻,比如627台湾八仙乐园“彩色派对”发生粉尘爆炸事件后推出的《粉尘隐忧》科普报道,《儿童防拐十招》科教报道。另外,还有《“高龄肉”如何窜上餐桌》《高考阅卷现场揭秘》等热点事件的揭秘报道,以及《尼泊尔强震如何波及西藏》《漳州PX项目爆炸现场》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还原报道,此外还涉及军事、政法等题材。

显然,和苹果日报相比,新华网利用“动新闻”技术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而对于新华网自身而言,除了结合新技术让新闻更好看,用深度剖析解读新闻事实、传递正能量则是一贯的坚守。

什么样的3D动新闻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是能哗众取宠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是制作精良具有丰厚传播价值,亦或好作品总会传播价值和利益双丰收?“动新闻”这种新潮、有趣的报道方式必然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而分寸的拿捏,媒体更应谨慎把握,注重细节渲染的适度性和动画的运用比例。

猜你喜欢
七七事变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前后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纪念七七事变85周年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好莱坞动画与中国动画对比
忆七七事变
从新亚氏的修辞手段解读习近平“七七事变”演讲
“七七事变”中的汉奸们
“七七事变”纪念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