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给北京带来了什么

2015-01-09 12:21
北京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北京文化

文 又 天

电影节给北京带来了什么

文 又 天

如果能借此把中国文化精髓与电影文化契合在一处,又能够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那么,北京国际电影节这张名片就绝不仅仅是让世界了解北京、了解中国那么简单了,她还将是传递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的最生动表达。

“天人合一,美美与共”,一番角逐与碰撞,随着“天坛奖”花落各家,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落下帷幕。红毯最懂年华,转眼间,北京国际电影节已走过五个年头,宛如小女初长成,在这最美的年龄,除却众人翘首赞叹,深爱者还有些嘱咐寄托。

从展映说起北京国际电影节是谁的电影节

在谈北京国际电影节给北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之前,很有必要先理清楚:它是谁的电影节?作为核心而基础的话题,直至本届,才在其展映活动单元中有所体现——唯亲民不能立,电影节必须是先属于大众的。

不得不称赞本届电影节的展映单元竟然能奉献出多达300余部中外佳作的大餐。然而,意料之中的是,为期14天的展映周期,全座售罄几乎在顷刻之间,一票难求而捶胸顿足的影迷大有人在。

大众对展映的关注最能反映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不是接地气。因为,对受众个体而言,最实在也是唯一能将自己跟电影节维系起来的,只有他们手中的观影票。除了少部分幸运儿,绝大多数受众根本没有机会感染庆典的现场氛围,更难言参与到具体的议题交流了。

所以,大众“参与”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存在最好的证明。一旦缺少这种“参与”的声势,就会与支撑电影节“文化共融、全民共享”的文化理念背道而驰,而寄希望于由电影节衍生出的全面开花的叠加效应也将无从谈起。

幸运的是,本届电影节的展映单元确实走了一步好棋,不仅举办方空前地感受到了一线受众的热情,也让大众真真切切地从电影节文化当中有所受益。

这喜闻乐见的结果背后,其实印证了一个共识: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中国其实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稳定的,完全具备鉴赏能力的观影群体。这应该被视作中国电影文化日渐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

基于上述的大众所求,再去回望过去的几届电影节,院线一度极不情愿地为展映排片,只顾自我经营,生生堵塞了大众触摸电影节的最佳途径,使得北京国际电影节养在深闺人未识,实在是有些愚蠢。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天坛公园祈年殿举行开幕式

排场越来越大电影节的国际范儿有多少

北京国际电影节能给北京带来多大的影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实力,那么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名头中勾描上“国际”二字就具备国际影响力了呢?

当然不是。“国际”二字充其量就是“面儿”上的香粉。

用排场赢得面子几乎百试不爽。本届电影节的活动地点选择在雁栖湖,何尝不是借着APEC会场的影响力赚着面子呢。似乎很是奏效,就有某些知名演员十分应景地感慨道:“好大气,是世界级的电影节”——这种用场地就能断定是“世界级”的明星,也真是被面子灌醉了。

不仅如此,为了把面子装扮得更加国际范儿,北京还招贤纳士聘请了众多国际电影大鳄前来助阵,试图通过名人效应招徕更多的电影资源。

其实,上述之努力,仅能算是锦上添花的点缀,大可不必过于劳神费力,抓住一个核心,基于中国无穷无尽的票房影响力,即便是没有这样宏大的排场,国际电影资源仍会涌入北京,给北京国际电影节制造焦点。因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唯利益论,哪有利益,哪的聚合能力就会呈现趋之若鹜的夸张之态,文化领域也是一样,超出想象力的票房号召,哪位国际电影人不是垂涎欲滴,争相惦记着来分一杯美羹呢!

可以说,无论排场有多么热闹,排场本身是制造不出国际影响力的。唯有中国电影人一方面利用好票房的市场空间,吸引发达的国际电影文化前来碰撞,另一方面快速提升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进而借助电影节进行中国文化输出,北京国际电影节才能真正称得上具有国际影响力。

对此,中国导演陈可辛的一番话很有冷静功效:“北京电影节已经做到第五届了,(它的使命)不只是带动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电影带到海外去,要建立双向的交流。这些年,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大,但中国电影在海外表现越来越不好,其实很不健康。”

显而易见,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远远不足以与世界同争,必须要培养出破釜沉舟的赶超勇气,不然,随着中国文化领域的逐渐放开,脱离了政策的保护,中国电影市场难免沦为只为国外淘金者下金蛋的机器,当下外国影片动辄就能卷走几个亿、十几个亿就是对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威胁。

如果中国电影业的底气一直提不起来,那么电影节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请国际友人吃喝玩乐,然后再把我们的市场拱手相让?

对于底气不够硬的短板问题,国外电影人比我们看得更清楚,我们在准许他们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向我们靠拢的同时,也很有必要警惕他们对中国电影有意或者无意的吹捧。

就像吕克・贝松回应陈可辛时说:“我眼中的中国电影还是很厉害的。我第一次接触的中国电影,看了很多(包括)李小龙在内的中国武打片……”

很显然,吕克・贝松所谓的“中国电影很厉害”,还是停留在李小龙时代和香港武侠片时代,我们不能判断吕克・贝松的话是否有嘲讽意味,但是他的赞美好像戳到了我们的痛处。在中国资本大量涌入电影市场的今天,中国为何仍旧鲜有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在国内推陈出新的佳作?

对于北京国际电影节这颗刚刚诞生的国际电影文化庆典来说,追逐些面子无可厚非,但是没有底气的热闹到头来一定是孤独的,随着第五个年头的走过,未来它更需要的是调剂出具有国际范儿的“里子”。只有脱胎换骨的“里子”,北京国际电影节才能因实力而汇聚,因才能而领航,真正发挥它该有的角色和使命。

众多国际电影大鳄前来电影节助阵

电影节给北京带来了什么

一直以来,媒体都比较偏重解读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交的订单数量和衍生效益。其实,对于刚刚成长五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来说,谈机遇可能要比谈现在这一点点成绩更实在。

首先,北京国际电影节为北京领航中国电影业提供了国际化水准的平台支持。

文化唯有碰撞才能绚烂,电影也一样,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以开放的姿态搭建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共舞、对撞的沟通平台,虽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国外实力派的冲击,但是只要虚心耐心,中国电影人就可以借此学到先进的电影技术和理念。这对于当下香港电影文化日渐走低的态势,和越来越多的电影资金、电影人才涌入北京的现状来说,都可谓是久旱逢甘霖的机遇。只要努力,中国电影行业的革新崛起必然会从北京开始。北京该做的,就是抱着“吸血鬼”的心态,利用好这个平台,抓住每一次交流的机会,尽我所能地榨干、吸光国外友人的宝贵经验,再让他们离开。

北京国际电影节设立的“天坛奖”

其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打造了一张中国软实力提升及中国文化输出的宝贵名片。

电影节是文化的舶来品,但它是世界进步文化的缩影,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创立,契合“文化北京”的定位,是对北京文化功能的重要补充。北京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肩负着传播中国软实力的重任,如果能借此把中国文化精髓与电影文化契合在一处,又能够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那么,北京国际电影节这张名片就绝不仅仅是让世界了解北京、了解中国那么简单了,她还将是传递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的最生动表达。不妨以此为契机,寄情于有朝一日,不用走出国门也可以向世界辐射、输出我们的本土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再者,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势必会激发经济新增长。北京国际电影节虽然还很年轻,但文化和经济一直以来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凭借中国当下良好的经济环境,不断扩大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是极具有利条件的。一年一度的举办频率及其背后各种资源交互衍生的产业链,越来越多的订单将会在北京成交,越来越多的周边产业将会在北京聚合,文化产品的增值,又将有力地反哺中国经济朝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总之,机遇总是令人看到美好。

“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展现世界交融的多元,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位刚刚长成的小女,满载着北京的诚意,奔跑在“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路上。

我们理所当然地期盼着下一次相遇,并希望看到一个更加亲民、自信、睿智的她。

责任编辑徐飞

猜你喜欢
北京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