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皎皎
苏北民间抗日司令陈文
□徐皎皎
在苏北的高邮湖畔,至今流传着民间抗日英雄陈文的传奇故事。他弃文从武,散尽万贯家财自建抗日义勇团,匡扶正义;他不畏强暴,率领部队与日军殊死搏斗,屡战屡胜,却惨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他死后被讹传为“草莽匪寇”,直到1982年,《陈毅北渡》一书中披露陈毅对陈文部队抗日精神的高度评价,称他为“抗日英雄”,历史的真相才广为人知。
1902年春,陈文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毕桥镇。1921年,陈文从安徽省立宣城第四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创办“毕桥小学”和“懿贞女子小学”,因宣传无神论,受到当地乡绅们的阻拦威吓,两所小学被迫相继停办。
教育救国梦想破灭,面对兵荒马乱、百姓遭殃的现实,陈文为保一方平安,决定弃文从武。1926年,他自费组建地方民众自卫武装,后扩展为“宣郎广民众自卫团”,积极声援北伐战争。1928年4月初,陈文率部接受中共郎溪特支的改编,作为副总指挥领导了郎溪农民暴动,攻占郎溪县城,枪决贪官污吏,打开粮仓赈济贫民,释放政治犯。国民党派兵围剿,陈文沉着指挥,先后击退围敌三次,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撤出县城。为躲避当局的通缉,陈文背井离乡,易名隐居苏北。
1937年,陈文千里迢迢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考入“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接受革命思想熏陶。“七七”事变后,他返回镇江变卖家产,筹备抗日武装力量。扬州沦陷后,日寇入城制造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暴行,陈文怒不可遏,切齿痛恨,亲手镌刻了“抗日义勇团”的木质大印,立志抗日救国。1937年底,陈文在公道桥镇北街关帝庙前,主持召开了抗日义勇团誓师大会。陈文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到会的工农商各界人士听得热血沸腾,会场上不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口号声。陈文领导的抗日义勇团有三个连,士兵百余人,分别驻扎在公道桥镇的张庄小学、镇北关帝庙及桥头、镇郊西娄庄戴仓房。这支部队成为扬州北乡及高邮南、天长东面一带的第一支抗日游击队。
陈文(1938年摄于高邮庐山照相馆)
抗日义勇团成立后,与日军第一仗就是奇袭日军机场。
日军侵占扬州后,在城郊的司徒蜀冈处修筑了一座军用机场,日机经常从这里起飞,对城镇、乡村实施狂轰滥炸,抗日义勇团团部所在地公道桥,更是日机空袭的重点目标。1938年春节前后,孩子们正在稻场上玩耍,空中突然传来日机俯冲的呼啸声,孩子们吓得四处逃散。日机一阵扫射,四五个孩子当场倒在血泊中。陈文闻讯赶到现场,看到孩子们倒在血泊中,失声痛哭:“鬼子连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我们抗日义勇团还有何颜面去面对父老乡亲!”陈文回到团部,望着挂在墙上标有日军机场的军事地图,愤怒地抓起毛笔,在墙上写下“以血还血”四个大字。他决计要摧毁扬州机场,给无辜死去的孩子报仇雪恨!
1938年2月5日晚上,陈文率领第一、第二连向日军机场进发。夜12时,义勇团战士潜入机场外围,看到4架飞机停在简陋的停机坪上,机翼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亮光,日本军旗隐约可见。陈文命令卢海涛连在铁丝网外围的高坡上架起两挺机枪作掩护,同时派出尖刀班迅速干掉机场大门的岗哨,并击坠了岗楼上的探照灯。随后,信号兵打亮手电筒向空中挥动三圈,发出了袭击信号。
十几人的身影像离弦的箭头穿过被尖刀班切开的铁丝网,向机场内飞奔而去。黑沉沉的油库旁,两个在寒风中站岗的鬼子哨兵见探照灯突然熄灭,跑去查看。两名身手不凡的战士悄悄靠近,神不知鬼不觉地解决了他们。后面的突击队员们立即举起成捆的手榴弹向油库掷去。“轰”地一声震天巨响,油库爆炸,火光冲天。与此同时,一部分突击队员将蘸了汽油的棉棒点燃向飞机上扔去,另一部分突击队员向飞机的驾驶舱投掷手榴弹。顿时,机场火光四起。几个守卫机场的日军从睡梦中惊醒,刚出营房,就被事先埋伏在营房门口的突击队员用手榴弹炸倒,接着机枪一阵扫射,又扫倒几个。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胜利结束,共计炸坏日机4架,击毙日军7人,缴获枪支10余支和一批子弹、手榴弹,还缴获了罐头、军大衣等一批物资。
袭击机场的胜利,狠狠打击了驻扬日军的嚣张气焰,一时间,扬州地区上空风平浪静。但陈文心里清楚平静的背后即将是一场报复性的恶战。他让宣传队动员镇上的民众做好撤离准备,并部署部队做好迎战准备。
2月26日夜,80名日军气势汹汹直扑公道桥,企图一举捣毁陈文团部。陈文立刻率领部队埋伏在公道桥附近。27日清晨,日军队伍在北街头驻扎下来。第二天后半夜,陈文率领200多名战士潜回镇里,直扑日军驻地。日军从梦中惊醒,仓促应战,且战且退。当退至十字街口,守候在街道两旁屋顶上的义勇团战士,将手榴弹掷向敌群。陈文身先士卒,站在房顶,手握轻机枪,向敌群扫射。日军很快乱了阵脚。陈文正打得起劲,突然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右小腿,顷刻间鲜血染红了裤筒,他仍咬着牙坚持扫射。不一会儿,另一颗子弹又击中了他的肩胛处,他撕开一块内衣将伤口简单一裹,拿起枪继续战斗……在这危急时刻,一连连长卢海涛率部迅速赶到救援,战士们见团长身上挂彩,愤怒地冲向敌群。日军慌忙溃退。公道桥首战告捷,缴获日军重机枪一挺,步枪20余支、手榴弹60多枚,击毙击伤日军30余人。
4月4日,日军从扬州城里出动两百多兵力,直扑公道桥而来,大队人马分别在关帝庙和碧家祠堂驻扎。午夜,陈文部队发起攻击。日军吸取上次的教训,不敢夜战,一连两天也不敢下乡“扫荡”。陈文断定,敌人熬不住,可能在第三天会全面出动回扬州。果然第三天午时一过,日军出动,隐蔽在北街、西街屋顶上的伏兵洒下了密集的弹雨,侥幸没有被打死的日军落荒而逃。逃到方巷南首,发现通往扬州的道路被挖断了。在此等候多时的一个排战士,突然从两边麦田、沟坎里射出密集的子弹,日军夺路向扬州城方向逃窜。这一仗毙伤日兵100余人,活捉2人,缴获步枪近百支,机枪6挺,手枪10多支,子弹2万余发,手榴弹100余枚,战马2匹等。
日军万万想不到在小小的公道桥镇一再受挫,于是决定派重兵占领公道桥。4月上旬,300余日伪军,采取迂回战术,出扬州北门经龙尾田到方家集,再到杨寿坝,企图合围于公道桥。日军的先头部队30多人刚到方家集南首,就被抗日义勇团赵长泰的部队发现,随即双方接火,战斗进行近一个小时。大批日军从西南边的杨寿坝和南边的方家集向公道桥包抄,在公道镇旁的娄庄驻扎下来,抓来大批民夫拆房拉梁,准备在公道桥镇上修筑碉堡工事,安营扎寨。谁知,一夜之间,所有修筑碉堡工事的木料、石料等,全部被义勇团的战士搬个精光。与此同时,义勇团还破坏了公道桥通往扬州的公路,以阻止日军汽车通行,造成日军供给上的困难。日军不得不于4月25日撤回扬州。此时,扬州至天长公路两侧的集镇基本上连成一片,成为一块稳固的抗日游击区。
日军到处追踪义勇团,然而,一旦与义勇团接上火,却连吃败仗。三战公道桥后,抗日义勇团又先后和日军展开了方巷反击战、南小街之战、十五里塘伏击战、七里甸阻击战、巷子口伏击战等,屡战屡胜。陈文清醒地意识到日军连续受挫,绝不会善罢甘休。
1938年8月,驻扬司令官小川下令调集驻天长、仪征两县的日伪军连同扬州本部驻军共1000余人,兵分三路,分别从天长、仪征、扬州出发,向大仪、公道方向合围,由东至西实施纵横梳篦式的“扫荡”,企图一举歼灭陈团。
获悉此情报后,陈文即部署了各路伏兵。
战斗打响后,各路“扫荡”的日军,一进入伏击圈后,就遭到义勇团战士们的猛烈打击。义勇团打仗素以“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著称,此次战斗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队长身先士卒,战士以一当十,与敌人死拼。日伪军节节败退。
扬天公路沿线战斗大捷,共计毙敌1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00有余,东洋马25匹等。
陈文部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正面与日军作战大小战斗达一百余次,开辟了东至邵伯湖,南至扬州、仪征,西至天长,北至塔集、金沟三河(现属金湖县)方圆500余里的抗日游击区,成为苏北抗日的一支劲旅。
抗日义勇团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韩德勤和地方势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正、副指挥李明扬、李长江都想方设法将陈文部队收编在自己麾下,以壮大自己势力,陈文一边率领部队同日军浴血奋战,一边还得和顽固派军队及地方势力周旋,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
1939年春,新四军挺纵三支队渡江北上,陈文仰慕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治军有方,派参事邱剑鸣与中共苏北工委取得了联系,请党组织派人整军。经陈毅批准后,1939年5月派苏北工委委员吕镇中、陈干去陈文部队创办教导队,向陈文说明要以抗大和陕北公学的教学方法来办教导大队,并要在部队中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39年7月,经苏北工委批准,在陈文部队秘密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发展了一批新党员。
韩德勤将不听调遣并和共产党亲密接触的陈文部队视为眼中钉,1939年8月,悄悄调集数十万兵力分水、陆两路,不惜一切代价大举围剿陈文抗日义勇团。陈文措手不及,兵力分散,等待救援不及,突围失败。为保全抗日骨干和部队,陈文毅然站出大喝一声:“我就是你们要捉的陈文!”
陈文被抓后拒不投降,也不交出共产党员,并向看管他的军官宣传:“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不能为某人某派而置民族利益于不顾!”韩德勤恼羞成怒,于9月中旬在蒋坝将陈文秘密处死。这位在高邮湖畔叱咤风云的抗日志士,没有倒在日寇的枪林弹雨中,却惨死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屠刀之下。陈文含冤而死,年仅37岁。
陈文抗日义勇团被国民党顽固派扼杀了,但他开辟的抗日游击区,为此后新四军苏皖支队建立高邮湖西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