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和平
苏厂元,教授,移山斋主、移山人,湖南株洲三门人,师从清华大学著名画家宋涤。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做过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获湖南省十佳青年画家。现为中国教育学会美术学会会员、河南殷墟画院画家、株洲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株洲市文联委员、湖南工业大学(师专)美术系主任、河南安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现任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山水画技法研究与教学,出版专业画册、著作共七部,发表论文30余篇。巨幅山水画《炎陵揽胜》《江山如此多娇》被武广高铁株洲西客站、政协株洲市委、株洲市委、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列并收藏。
一
任何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倘若没有生活的滋养,是绝对“杰出”不起来的。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反复观察,体验历数年之久,然后才有此图的传世。八大山人为朋友绘制《荷上花》,也是徜徉于荷花池边数月,方才下笔成图,以至成杰构而受后人激赏。即使抽象如书法,仍然需要受生活的启发。大家知道王羲之爱鹅,殊不知他是从鹅的动态中省悟书法线条的曲直动感。其他如“屋漏痕”“印印泥”“担夫争道”甚至是十八描等等,无一不是来自生活。可以说,没有生活启示,或者说没有生活赋予艺术家的灵感,艺术家不可能成其为艺术家。
在绘画上,我们的前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点:师法自然。这“自然”就是生活,就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没有这个“源泉”,我们的先民不可能在岩壁上、陶器上绘制出那样熟悉可爱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我们也就无从知道我们的先民那样睿智并充满着征服自然的力量。他们不但创造了艺术,也奠定了一个原则——艺术源自于生活,生活给了艺术灵感、灵气和灵魂。可以说,没有生活的艺术,只能是一副毫无血色的、僵死的面孔,毫无美感可言!
二
苏厂元教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将生活与艺术视为生命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尤其是贵州与太行山,更是他脚步踏得最勤的地方。他认为,安阳是他发现生命跃动的地方。在很多年前,贵州的大山里不少地方是不通车的,他凭着毅志与激情,一走就是数十里,在写生地一站就是数小时。没有地方热饭,啃口冷馒头,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苦,他吃了;累,也受了。收获是一摞摞的速写本,以及创作时用之不竭的灵感。
因工作需要,他曾调河南安阳一所大学任教,太行山便成了他的朝圣地,一有闲暇便钻进山里,摹写太行实景,汲纳太行精神。他不单自己去,还鼓励朋友和学生去,以太行山为生活基地,以太行山精神为榜样,去实践,去创作。一个有作为的画家,必须从生活的陶冶中而升华,在生活的滋养中而成长。离开了生活,什么“迁想妙得”“神与物游”都是空话。
三
作为山水画家的苏厂元教授,他绘画的笔墨语言与山水形象经历过几次大的生活洗礼,然后产生变化。在他进入艺术的最初阶段,也就是他在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他将学到的各种技法去套生活,结果是美则美矣,生活的厚度则不足。由是他苦恼极了,恨不得将所有的画撕去,然后扔到湘江河里。但他毕竟是睿智的,当他冷静下来以后,他悟出了一条真理:只有到生活中去,扎扎实实拜大自然为师,认认真真学习,才是正途。于是,他背着画夹出发了,行进于三湘四水,出入于贵州山寨,由生到熟,由熟而生,循环往复,年复一年,其间的辛酸苦辣,唯有天地可鉴。
当他的青年时代接近尾声时,他便小有成绩了。其画的形式感变了,笔墨语言变了,画也立了起来,尤其是他的速写,汇合起来便能编成一本本的书。正因如此,上世纪90年代初,湖南省美协将其推举为十大杰出美术青年。此为一变,再变则是在本世纪初了。作为学术带头人,他被河南安阳一大学“挖”走了,虽然身履异地,远离了他曾经那么熟悉的生活环境,然而一个热爱生活和艺术的有志者,犹如一颗顽强的种子,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未调安阳之前,他曾多次到太行山写生,也熟知那里的一切。既然已经在安阳安营扎寨,而太行山又近在咫尺,自然就对太行山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感。他把心与身都融入了进去。
太行山不光是北方大地一个标志性的山脉,而且,它有深厚的文化和人文历史;在抗日斗争以及浩大的红旗渠的创造工程中,树立了一座亘古未有的丰碑。它是中华民族和北方人民的一个象征!在太行山的体验与写生中,苏教授完成了一次蜕变——他将全部的热情和情感融入了这座伟大的山脉,同时注入了南方人的气质与禀性,以及南方山水的灵性,创作了一幅又一幅具有“苏氏特质”的山水画。不但形式变了,内容也变了,幅面大了,更加雄伟壮观了。他的画一走入人们的视线,便立即得到了认同。
四
刘宋时期的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认为,所谓山水画,是“以形媚道”,供“仁者乐”的东西,而且是代替真山真水给“披图幽对”的人“畅神”的东西。所以,就要讲究“应目会心”“应会感神”,以求“神超理得”。基于此,我们的前人一直就注重在自然中去感会,在生活中去追求,在创作中去超越。善源、巨然,范宽、黄公望、黄宾虹、李可染等等,无不具备着这种精神和气质。
既然许身于艺术,苏厂元教授亦倾其心身的全部,去继承、实践,提升前人留给的宝贵的训诫,而有除了在实践中探索,还自觉地从理论上去升华。青年时,他注重的是生活的实践,中年后则遍访名师,曾先后成为湖南师大艺术学院艺术理论家陈慰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宋涤教授,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王金石的高级访问学者。三位恩师都对其人品、修养、画艺给予高度评价。
苏教授既潜心于写生和创作,亦潜心于学问的追求。他在总结前人的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对新的技法实践也提出较好的观点。比如山水的“龙脉”与“文脉”如何相通,造势与实际欣赏的相辅相成,笔墨应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等等,都相应地提出了自己有创见性的看法。他认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再好也只能是做工精巧的柜台模特。
好的画必须“合自然之理”,而且要符合“真宰上诉”“意匠经营”“乘兴”等等要求。正如前人阐述的那样,“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其丽也,西子不能掩其妍;其正也,嫫母不能易其丑……妙将入神,灵则通圣……”(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苏教授认为,古人提出的这些,如果今天的人都做不到,那么绘画的意义便失去了!
五
苏厂元教授有时也骂娘。对于那些打着艺术的旗号却做着损害艺术的真诚的假画家,对于那些不学无术却又要无限拔高自己的伪画家,对于那些只闻铜臭而不送花香的俗画家,他认为,不骂则真假难辨,艺术环境得不到净化,真、善、美得不到弘扬。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松了绑,文化得宽松,艺术创作得自由。尤其是艺术市场的建立,带来了人文环境的改变,艺术再不是束之高阁的了,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人可以享受高雅艺术的熏陶,家家可以张挂字画,即使是放在世界的层面去考察,这也是何等幸福的事!然而,利益的驱动,却又促动和产生一些利欲熏心的假伪劣画家,他们罔顾良心道德,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俗充雅,赚得消费者的情感与辛苦钱。对此,苏教授极为愤怒,多次在各种场合和朋友圈内指出其欺骗性,他说:”这不是正能量!“所以,他作画极为认真,哪怕是一点小瑕疵,也要设法去掉。他认为,别人挂了你的画,那就是一个门面、一面镜子,装了别人的脸面,也照见自己的良心!
六
对于苏教授的人品和画品,我不想用现成的理论去分析论述,那讲的多是套话、奉承话,也不见得就拔高了多少。中国的传统是为艺要实在,那不如就讲点实在话,也许对他对人都有好处。
所以,我就讲了这么多,也算是一篇评论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