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祥 马风云 马玉林 冶文军
摘 要:研究区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境内托莱山中段的油葫芦大山北坡马粪沟一带,其大地构造位属祁连山褶皱系北祁连加里东优地槽褶皱带托莱山复向斜北翼。矿区出露地层以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为主。区域发现多处矿化点,通过对矿(化)体形态、产状、规模、延伸及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份、品位变化、围岩蚀变类型及特征等的研究,总结成矿规律
及找矿标志,并确定地层、破碎蚀变带、化探等多个找矿标志。
关键词:油葫芦-马粪沟地区,矿化点,矿体特征,找矿标志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
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以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地层为主。次为第四系(Q4)等。其中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地层是本区主要的含矿岩系,该套地层是研究区分布面积最广、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层。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岩组,本区只出露中、上两岩组。本区绝大部分金、铜、钴、锑等矿产均分布于其中;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山麓一带,主要是冰积砂砾石层、沟谷地带的冲洪积及残坡积层。厚度5~20m。
1.2 构造
本区断裂构造以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为主[13]。断裂构造主要表现形式为逆断层及其形成的破碎蚀变带,往往成为成矿溶液迁移和矿质交代、充填从而富集成矿的良好场所。现将工区内主要的断裂构造及其形成的破碎蚀变带简述如下:
F6和F7断裂:该两断裂带位于油葫芦大山主峰北坡、马粪沟西岔西侧。二者基本平行展布,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50°~60°,长度约1.8Km,也是下奥陶统阴沟群中岩组上下段地层的分界线。F8断裂:位于工区中部马粪沟东岔一带。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50°~55°左右,延伸长度大于0.7Km,宽度1~5m,其上下盘地层均为下奥陶统阴沟群中岩组下段(O1ynb2),性质为逆断裂。F9断裂:位于工区中部油葫芦沟—马粪沟东岔一带,基本横贯整个工区。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55°~60°左右,延伸长度大于12Km,宽度50~150m,其下盘地层为下奥陶统阴沟群中岩组下段(O1ynb2),其上盘地层为下奥陶统阴沟群上岩组上段(O1ync2)玄武岩,是下奥陶统阴沟群中、上岩组地层的分界线。
2 研究区矿产特征
2. 1 矿产分布特征
区内目前发现的金矿化体(点),就现阶段工作程度看,全部分布在破碎蚀变带以及两侧次级构造中,并明显受破碎蚀变带的控制,且在主断裂构造内一般含金不明显,如Sb3号破碎带,其派生的次级构造往往是金及多金属矿(化)体的赋存部位。再者,一些较具规模的岩体和岩脉中的小断裂、裂隙构造也是重要的成矿部位,而且这些岩浆岩均严格受断裂带的控制。
2.2 各矿点主要特征简述
目前在区内发现2处金矿(化)点和1处锑、金矿点。现分别把前人及本次发现的矿(化)体(点)作介绍如下。
2.2.1 红泥槽沟脑金矿化点(4)
处于马粪沟金水系异常浓集部位,矿化点赋存于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中岩组下岩段板岩地层内,矿化点处发育多条较小规模的断裂构造,矿化体受其形成的破碎蚀变带控制。蚀变带宽1~5m左右,蚀变以硅化、褐铁矿化为主。矿化体经TC7、TC8两条探槽控制,长度约120m,宽1~5m,其中TC8槽有3个化学样见矿,其产状为190°∠50°,金品位可达0.24—0.70g/t,含金岩石属含炭板岩。
2.2.2 马粪沟西岔西侧金矿点(5)
位于马粪沟辉长岩体与玄武岩接触带附近的辉长岩一侧,辉长岩体内节理、裂隙极其发育,往往形成宽0.5~2m宽的裂隙带,走向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长度一般20~50m,个别大于100m。由于该处地形异常陡峻,难以对其进行深入追索控制。其内岩石强烈矿化蚀变,以褐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最为普遍,局部见有明显的孔雀石化、辉锑矿化等。其围岩辉长岩也发生较强的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
2.2.3 马粪沟西岔东侧金矿点(6)
位于马粪沟辉长岩体与玄武岩接触带附近的玄武岩一侧,小规模的断层和裂隙构造发育,局部充填有宽0.2~0.9m的石英细脉。这些石英脉一般具有明显的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等蚀变,金含量也明显偏高。
2.2.4 马粪沟西岔西侧金锑矿点(7)
矿点赋存于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上岩组上岩段玄武岩地层内,由一条小规模断层破碎带控制,走向约150°,产状240°∠45°。破碎带内充填有一条碳酸岩脉,宽2~3m,走向与该破碎带一致。矿体产于该岩脉内的裂隙带中,矿化以团块状、稠密浸染状为主,主要有辉锑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等为主。
2.2.5 找矿标志
根据初步分析,建立以下找矿标志:
a、地层标志: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地层(尤其是火山岩地层)是主要赋矿地层,以玄武岩为主的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上岩组地层是本区主要的地层标志。
b、破碎蚀变带控矿标志:区内金矿体全都产在破碎蚀变带中,因而发育破碎蚀变带存在的地段是直接找矿标志。
c、矿化蚀变标志:区内金矿(化)体的产出部位大多具有强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等,这些较强的蚀变均位于破碎蚀变带中及其附近裂隙中。因此,在矿化蚀变强的部位也是直接找矿标志。
d、火山岩地层与岩浆岩体接触带标志:区内主要的金、多金属矿点多产于该类接触带内及其附近较小规模的断裂构造内。
e、化探异常标志:在地表第四系覆盖大的地段,对破碎蚀变带、矿化蚀变等肉眼无法观察到,因此化探异常的存在可以作为间接找矿标志,特别是Au、As、Sb等元素套合较好、且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浓度分带明显时,通过地表工程揭露发现金矿(化)体的可能性大。
结论
该区寻找金、多金属矿体,应该以异常为导向,从构造和侵入岩两方面入手。研究区各种多金属矿点分布较多,在充分分析研究和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工作,有可能找到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床。
参考文献
[1]青海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省祁连县油葫芦—马粪沟地区金多金属矿普查设计 [R].2010.
[2]葛肖虹,刘俊来.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J].地学前缘,1999,(04):223~230.
[3]宋述光.北祁连山俯冲杂岩带的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进展,1997,3(4):63~72.
[4]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祁连山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98~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