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君+洪文英+颜韶兵+黄凯美+邹宜静
摘 要:为筛选防治烟粉虱的高效安全药剂并探索其药剂防控技术的优化配套,2012-2013年进行了防治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及不同混配组合对瓜类烟粉虱成虫的防控效果及安全性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长瓜烟粉虱的防治,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效果最好,药后24 h至14 d防效在68%以上;吡蚜酮与哒螨灵混配后防效显著高于单剂处理。对水果黄瓜烟粉虱的防治,50%杀虫环可溶粉剂与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不同浓度混配处理药后24 h至7 d防效在80%以上,与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等其他药剂防效相当;且混配处理后对红蜘蛛有较好的兼治作用。此外,吡蚜酮+哒螨灵、杀虫环+甲维盐的药剂混配组合,可与氟啶虫胺腈等药剂按推荐剂量在田间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烟粉虱;药剂;优化组合;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6-0066-04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通过若虫和成虫取食植物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传播植物病毒及引起植物生理异常等方式为害蔬菜、花卉等作物[1,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B型烟粉虱入侵中国,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番茄、黄秋葵和番木瓜等遭受其严重为害,并呈逐年加重和扩展蔓延趋势,在许多地区暴发成灾,被称为农业“超级害虫”[3,4]。
烟粉虱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同一作物、同一时间常出现各种虫态,使防治难度增大[5]。目前世界范围内对烟粉虱的防治仍主要依靠杀虫剂,然而,大量使用杀虫剂导致烟粉虱对许多常规杀虫剂迅速产生抗药性[6~8],使得这些药剂的田间防效普遍下降,甚至失去效果,因此,合理使用现有药剂显得尤为重要。为避免或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保护生态及延长常规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必须加强药剂的科学、规范化使用和新农药筛选,通过药剂的合理混用体现其增效兼治的作用,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探索出控制烟粉虱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筛选和常用药剂不同浓度混配组合,比较分析其对长瓜、黄瓜两种瓜类蔬菜的烟粉虱成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对其他虫害的兼治作用,为生产上安全有效控制烟粉虱的为害及合理使用药剂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中国有限公司提供;50%杀虫环可溶性粉剂,日本化药株式会社生产;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内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0%氰虫·啶虫脒悬浮剂,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提供;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提供;5%哒螨灵乳油,湖北省武汉汉南同心化工有限公司生产;10%哌虫啶悬浮剂,江苏克胜股份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购。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春溢绿色防控示范区进行,试验地排灌条件、水肥条件良好。试验作物为杭州长瓜(瓠子)、荷兰壮瓜(黄瓜),防治对象为烟粉虱。2012年8月13日施药当日平均气温22.9℃,相对湿度71%,2013年6月4日施药当日平均气温30.8℃,相对湿度71%,试验期间均无降水,对害虫防效无明显影响。
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长瓜烟粉虱药剂防治试验共设9个处理,处理1~3分别是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 500倍液、1 000倍液、500倍液;处理4~6分别是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3 000倍液、4 000倍液;处理7,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1 000倍液;处理8,10%哌虫啶悬浮剂
2 000倍液;处理9,对照(CK1)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以清水作空白对照,计算防治效果。重复3次,共27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于2012年8月13日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后施药,8月14日、16日、20日、27日分4次调查残余活虫数。采用WS-16型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0.7 mm,工作压力3~4 kg/cm2)均匀喷雾,667 m2用药液量37.5 kg,下同。
黄瓜烟粉虱药剂防治试验共设10个处理,处理A、B、C、D、E分别为50%杀虫环可溶性粉剂与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分别按800倍液+4 000倍液、800倍液+2 000倍液、1 000倍液+3 000倍液、
1 000倍液+2 000倍液、1 500倍液+2 000倍液5种浓度组合;处理F,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处理G,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H,40%氰虫·啶虫脒悬浮剂1 500倍液;处理I,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3 kg/667 m2;处理J,对照(CK2)药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以清水作空白对照,计算防治效果。重复3次,共30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于2013年6月4日烟粉虱发生始盛期调查虫口基数后施药,6月5日、7日、11日、18日分4次调查残余活虫数。
1.4 试验调查与统计方法
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上、中、下3张叶,于药后1、3、7、14 d调查残余活虫数。按调查部位及方位分别记录各叶烟粉虱成虫数量,并折算成百叶虫量。观察各处理区对红蜘蛛等其他害虫的兼治作用、对天敌及作物生长的影响。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100%;防治效果(%)=(1-■)×100%。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各处理间防效差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长瓜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如表1所示,药后24 h,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防效最佳,其500~1 500倍液对烟粉虱的防效76.40%~83.62%;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与15%哒螨灵乳油1 000倍液混用后防效73.07%,极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个单剂处理。药后3~7 d,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0~1 500倍液防效在68.01%~84.30%,10%哌虫啶悬浮剂2 000倍液的防效61.90%~75.45%,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单用以3 000倍液防效最佳。药后14 d, 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各浓度处理防效均在77%以上,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 000~
4 000倍液防效58.66%~71.47%,其3 000倍液与15%哒螨灵乳油1 000倍液混用后防效提高至75.70%,与10%哌虫啶悬浮剂2 000倍液防效相当,除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外,各供试药剂处理药后14 d防效均显著优于对照,持效期较长。总体而言,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各施药浓度处理药后24 h至14 d对长瓜烟粉虱防效最好,速效性好,持效期长;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3 000倍液与15%哒螨灵乳油1 000倍液混用后防效明显提高,其混用后的增效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对黄瓜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如表2所示,药后24 h,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 1 000倍液、50%杀虫环可溶粉剂与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不同浓度混用处理、40%氰虫·啶虫脒悬浮剂1 500倍液喷雾处理、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3 kg/667 m2处理,对烟粉虱的防效均在94%以上,与对照药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防效(96.83%)相当。药后3 d,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 000倍液防效最佳,为91.00%;50%杀虫环可溶性粉剂与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不同浓度混用处理中,50%杀虫环1 000倍液与5.7%甲维盐2 000倍液或3 000倍液混用防效更佳,其他混用处理防效相当,且均极显著优于5.7%甲维盐4 000倍液单用处理。药后7 d,50%杀虫环可溶性粉剂与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不同浓度混用处理防效为80.70%~85.86%,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 000倍液、40%氰虫·啶虫脒悬浮剂1 500倍液防效在81%以上,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是新型混配杀虫剂,常用于黄条跳甲、地下害虫防治,本试验以3 kg/667 m2田间撒施,药后24 h至7 d防效71.81%~94.16%,结果显示其对烟粉虱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药后14 d田间虫量增长较快,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故表2中未列出药后14 d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
2.3 对其他病虫害及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黄瓜烟粉虱防治试验期间红蜘蛛田间发生重,结果显示50%杀虫环可溶性粉剂与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不同浓度混用处理对红蜘蛛有较好的兼治效果。施药期间至施药后一段时间内经田间定期观察,各处理对作物株高、叶色等均无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同时也未见对其他有益生物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目前害虫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防治难度大,同时过度依赖化学防治以及不合理使用农药加剧了病虫害抗药性的形成与发展,导致药剂防效下降快[6~8]。为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一方面应加强新型防治药剂的筛选,本试验结果表明,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 000倍液、40%氰虫·啶虫脒悬浮剂1 500倍液、10%哌虫啶悬浮剂2 000倍液喷雾、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撒施,对烟粉虱防效较好,50%吡蚜酮+15%哒螨灵、50%杀虫环+5.7%甲维盐的药剂合理混配在烟粉虱防治中有较好的增效兼治作用,可在生产中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在田间虫口密度较小时抓紧施药,以免种群过大而增加防治难度。同时由于烟粉虱成虫迁飞频繁,提倡联防联治,以提高防效;蔬菜集中种植区、大棚连作区、老蔬菜区提倡重点统一防治,确保防治效果。
药剂混配使用是延缓药剂抗药性的方法之一,本试验结果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与15%哒螨灵乳油1 000倍液混用后,药后 24 h至14 d对长瓜烟粉虱的防效均极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单剂2 000~4 000倍液处理,增效作用显著。哒螨灵作为速效广谱性杀螨剂,以往常用于蔬菜及经济作物螨类的防治,吡蚜酮的作用机理是在害虫接触药剂后,使其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停止取食为害,从而饥饿而死,作用速度较为迟缓[9],两者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有研究表明,哒螨灵对烟粉虱成虫的LC50值0.951 7 mg/L,以哒螨灵与吡蚜酮1∶2~2∶1混用后在烟草上模拟田间药效试验,药后1~7 d防效74.0%~100%[9,10],优于单剂处理,与本试验结果相似。50%杀虫环可溶性粉剂与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不同浓度组合混配以1 000倍液+3 000倍液组合总体防效最好,其他组合处理也有较好防效,对红蜘蛛也有良好的兼治作用,田间未见其对试验田瓜类作物生长的不良影响。但有研究显示,其在防治甘蓝田菜青虫、小菜蛾试验中曾出现新叶黄化等轻微药害现象[11],虽可逆,但建议在其他作物田块应用时应注意控制使用浓度及施药时间等,尽量减少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保障作物安全。鉴于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在烟粉虱发生盛期可将吡蚜酮与哒螨灵混配,作为吡蚜酮单剂的替代药剂防治蔬菜烟粉虱,杀虫环与甲维盐合理混用防效较好,但应注意在叶菜等作物上的使用并加强用药后田间观察。本文试验结果不仅为烟粉虱的防治提供了优异的替代药剂,也为杀螨剂哒螨灵防治谱的扩大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更为经济有效的混配比例和其他优化混配组合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应用药剂防控蔬菜害虫时,在保证药剂杀虫效果的同时,须综合考虑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同时,从寄主适应机制来看,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有明显不同的适应性,不同寄主植物营养组成和次生物质含量等的差异影响烟粉虱的行为表现[12,13],因此,防治烟粉虱还应结合不同作物及栽培环境的特点,在科学进行化学防治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针对其在不同寄主植物的为害规律,合理应用色板诱杀、植物诱控等技术,在避免对烟粉虱嗜好寄主的基础上进行间作或轮作,使烟粉虱食料环境恶化,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烟粉虱的为害。
参考文献
[1] 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9-128.
[2] 刘银泉,刘树生.烟粉虱的分类地位及在中国的分布[J].生物安全学报,2012,21(4):247-255.
[3] 万方浩,张桂芬,刘树生,等.B型烟粉虱的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2009(2):141-148.
[4] Oliveira M R V, Henneberry T J, Anderson P.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for Bemisia tabaci[J]. Crop Protection, 2001, 20(9): 709-723.
[5] 杨代凤,周奋启,顾俊荣,等.5种药剂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14-115.
[6] Palumbo J C, Horowitz A R, Prabhaker N. Insecticidal control and resistance management for Bemisia tabaci[J]. Crop Protection, 2001, 20: 739-765.
[7] 郑宇,赵建伟,何玉仙,等.福建省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71-277.
[8] Wang Z Y, Yan H F, Yang Y H, et al. Biotype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status of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from China[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66: 1 360-1 366.
[9] 任学祥,王开运,王杰,等.哒螨灵、吡蚜酮对B 型烟粉虱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J].中国烟草学报,2011,17(1):72-76.
[10] 任学祥,王东,王杰,等.药剂混配对B 型烟粉虱药效及烟草安全性评价[J].中国烟草科学,2011,32(2):48-51,65.
[11] 赵丽,洪文英,吴燕君,等.不同药剂防治菜青虫和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 470-
1 472.
[12] 谢文,焦晓国,王少丽,等.烟粉虱体内营养物质对寄主植物多代诱导的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1):184-189.
[13] Awmack C S, Leather S R. Host plant quality and fecundity in herbivorous insects[J]. Annu Rev Entomol, 2002, 47: 817-844.
应用药剂防控蔬菜害虫时,在保证药剂杀虫效果的同时,须综合考虑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同时,从寄主适应机制来看,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有明显不同的适应性,不同寄主植物营养组成和次生物质含量等的差异影响烟粉虱的行为表现[12,13],因此,防治烟粉虱还应结合不同作物及栽培环境的特点,在科学进行化学防治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针对其在不同寄主植物的为害规律,合理应用色板诱杀、植物诱控等技术,在避免对烟粉虱嗜好寄主的基础上进行间作或轮作,使烟粉虱食料环境恶化,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烟粉虱的为害。
参考文献
[1] 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9-128.
[2] 刘银泉,刘树生.烟粉虱的分类地位及在中国的分布[J].生物安全学报,2012,21(4):247-255.
[3] 万方浩,张桂芬,刘树生,等.B型烟粉虱的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2009(2):141-148.
[4] Oliveira M R V, Henneberry T J, Anderson P.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for Bemisia tabaci[J]. Crop Protection, 2001, 20(9): 709-723.
[5] 杨代凤,周奋启,顾俊荣,等.5种药剂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14-115.
[6] Palumbo J C, Horowitz A R, Prabhaker N. Insecticidal control and resistance management for Bemisia tabaci[J]. Crop Protection, 2001, 20: 739-765.
[7] 郑宇,赵建伟,何玉仙,等.福建省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71-277.
[8] Wang Z Y, Yan H F, Yang Y H, et al. Biotype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status of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from China[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66: 1 360-1 366.
[9] 任学祥,王开运,王杰,等.哒螨灵、吡蚜酮对B 型烟粉虱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J].中国烟草学报,2011,17(1):72-76.
[10] 任学祥,王东,王杰,等.药剂混配对B 型烟粉虱药效及烟草安全性评价[J].中国烟草科学,2011,32(2):48-51,65.
[11] 赵丽,洪文英,吴燕君,等.不同药剂防治菜青虫和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 470-
1 472.
[12] 谢文,焦晓国,王少丽,等.烟粉虱体内营养物质对寄主植物多代诱导的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1):184-189.
[13] Awmack C S, Leather S R. Host plant quality and fecundity in herbivorous insects[J]. Annu Rev Entomol, 2002, 47: 817-844.
应用药剂防控蔬菜害虫时,在保证药剂杀虫效果的同时,须综合考虑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同时,从寄主适应机制来看,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有明显不同的适应性,不同寄主植物营养组成和次生物质含量等的差异影响烟粉虱的行为表现[12,13],因此,防治烟粉虱还应结合不同作物及栽培环境的特点,在科学进行化学防治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针对其在不同寄主植物的为害规律,合理应用色板诱杀、植物诱控等技术,在避免对烟粉虱嗜好寄主的基础上进行间作或轮作,使烟粉虱食料环境恶化,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烟粉虱的为害。
参考文献
[1] 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9-128.
[2] 刘银泉,刘树生.烟粉虱的分类地位及在中国的分布[J].生物安全学报,2012,21(4):247-255.
[3] 万方浩,张桂芬,刘树生,等.B型烟粉虱的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2009(2):141-148.
[4] Oliveira M R V, Henneberry T J, Anderson P.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for Bemisia tabaci[J]. Crop Protection, 2001, 20(9): 709-723.
[5] 杨代凤,周奋启,顾俊荣,等.5种药剂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14-115.
[6] Palumbo J C, Horowitz A R, Prabhaker N. Insecticidal control and resistance management for Bemisia tabaci[J]. Crop Protection, 2001, 20: 739-765.
[7] 郑宇,赵建伟,何玉仙,等.福建省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71-277.
[8] Wang Z Y, Yan H F, Yang Y H, et al. Biotype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status of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from China[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66: 1 360-1 366.
[9] 任学祥,王开运,王杰,等.哒螨灵、吡蚜酮对B 型烟粉虱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J].中国烟草学报,2011,17(1):72-76.
[10] 任学祥,王东,王杰,等.药剂混配对B 型烟粉虱药效及烟草安全性评价[J].中国烟草科学,2011,32(2):48-51,65.
[11] 赵丽,洪文英,吴燕君,等.不同药剂防治菜青虫和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 470-
1 472.
[12] 谢文,焦晓国,王少丽,等.烟粉虱体内营养物质对寄主植物多代诱导的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1):184-189.
[13] Awmack C S, Leather S R. Host plant quality and fecundity in herbivorous insects[J]. Annu Rev Entomol, 2002, 47: 817-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