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理论”指导下的写作教学

2015-01-08 22:08常小鸣
学理论·下 2014年12期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状况持续低迷,诸多问题层出不穷,积重难返。然而随着“亚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学校运用“亚理论”指导作文教学改革已取得重要成果。对“写作亚理论”的特征,如何运用这一理论原理指导学生写作,以及指导学生作文的主要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亚理论;多种理论综合体;记叙类文章;议论类文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238-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多年来,写作教学、作文教学的质量长期低水平徘徊,学生作文失败常态化,写作状态持续低迷,问题繁多,积重难返;这让人们对写作教学、作文教学的未来充满疑虑,强烈期待写作教学、作文教学复苏的时刻早日到来,正如已故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大学裴显生教授指出的那样:“要认真总结新形势下写作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逐步完善写作基本功训练体系,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革命导师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2]人类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写作教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而方兴未艾的写作“亚理论”则是指导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

一、写作“亚理论”及其基本特征

最早发现和阐述“写作亚理论”的是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他曾撰写过一本总结他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研究许多世界文学大师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过程与方法的重要著作《金蔷薇》。在此基础上,巴乌斯托夫斯基又写出《金蔷薇》的姊妹篇——《面向秋野》。在《金蔷薇》一书中,巴乌斯托夫斯基用19篇精美的散文,在对俄罗斯的优美自然风景和众多文学大师创作活动的描绘中,阐发了作者对文学的使命、方法、目的的感受和理解,给予众多热爱写作的人们以极大的感染和启发;许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都高度评价《金蔷薇》对自己的写作实践的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给《金蔷薇》中阐述的写作理论定名为“亚理论”。

《金蔷薇》一书,以散文的形式,阐述了与写作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抽象思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散文写作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思维类型、感知观察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如果仔细推敲,就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大脑的结构、功能、主要功能区的特征有关。由于巴烏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不是单一地阐释某一学科的专门性、系统性的知识,而是把与写作有关的、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要点和自己及众多文学大师的创作实践和创作感受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崭新的、不同寻常的写作理论新思路,这就是学者们把《金蔷薇》称为“亚理论”的主要原因。

由于写作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写作“亚理论”的理论形态也十分特殊。它是以脑科学为理论核心,涵盖脑科学、心理学、思维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并将多门学科理论与写作大师的写作经验、写作教师自身的写作感受、写作直觉融为一体的动态综合体。写作“亚理论”的目的在于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它可以揭示写作现象本质,有很强的可实践性。

针对写作中的不同问题,写作“亚理论”通常以“多种理论综合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由于写作活动的复杂性,又由于学生性格、心理、阅历、学识等方面的复杂性,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是纷繁芜杂的、极具个性的,这些问题仅用单一的理论和方法很难解决;但是采用“写作亚理论”基本原理,运用“多种理论综合体”指导学生写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很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二、用“多种理论综合体”指导学生记叙类文章选材

仔细分析就可以得知,学生“选不到写作材料”通常有如下四种情况:第一类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写”,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不仔细,大脑中没有留下清晰的写作客体表象,到写作文时,脑中混沌一片,自然觉得没有内容写,也无从写起;第二类学生平时观察事物时虽然较仔细,但是由于记忆品质较差,观察事物习惯用“概括记忆”而不是“情绪记忆”由“概括记忆”记忆的内容很容易忘却,到了写作时当然觉得“没有东西写”;第三类学生在观察事物之后,在脑中留下了记忆表象,但是由于时间长了,“时过境迁”原先观察到的内容泛化到大脑的“无意识结构”中,待到写作时,也会觉得大脑一片空白,既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也不知写什么才好,因此这类学生也常常会说“没有东西写”;第四类学生读的作品很少,又不善分析归纳,因此不知道别人作品的材料有什么特点,也不知什么材料可以写进作文里,这类学生因为“不知什么材料可以写”,于是也会产生“没有东西写”的困惑。

针对第一类“因观察不仔细而找不到写作材料”的学生,教师要将“心理学知识、逻辑知识、”组成“理论综合体,”指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集中注意力,特别仔细地观察事物,而且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因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要洞烛幽微而不是浮光掠影;并且举出优秀作品中的实例,并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依靠学生的“联想”“类比”,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从而解决“选材”难题。

针对第二类习惯于用“概括记忆”观察事物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写作表达方式”等理论知识组成“理论综合体”,并要列举实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带着情感去观察事物,这样观察到的事物就不是大略的、一般的,而是生动具体、十分鲜活,并且不容易遗忘;

针对第三类因为时过境迁,原先记忆的事物表象泛化到大脑“无意识结构”中的学生,教师要用“脑科学”“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构成“理论综合体,”向学生展示优秀作文并一一分析,依靠学生的大脑的联想、类比、想象能力,唤起大脑深处的记忆,将原先泛化在大脑“无意识结构”中的材料重新激活,并上升到大脑的显意识层面,帮助学生找到写作材料。

针对第四类因读书较少,不善分析归纳的学生,教师要用“心理学”“逻辑学”等理论知识构成“理论综合体,”向学生展示优秀作品,并进行分析,找出特点,激发学生的类比联想,从而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三、用“多种理论综合体”指导学生议论类文章写作

学生写议论文文章,总是感觉难度很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較差,无法用多种思维方法把握议论类文章文体,理清议论体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安排文章结构,顺利展开论证。这就需要教师用写作“亚理论”的基本原理,对学生做深入指导。

1.指导学生掌握议论类文章的基本结构。有的学生把议论文要素当成议论文结构,总认为议论文结构是“论点、论据、论证;”或者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出现这种问题的实质是学生混淆了“结构”和“要素”这两个概念,不明白“议论文结构”的实质性意义。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议论文结构”,教师可以将“写作学”“逻辑学”“汉语语法”等理论知识构成“理论知识综合体”向学生指出,“结构”和“要素”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要素”而不是“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成为某一篇议论文的基本思路,但是这个基本思路没有揭示议论文的基本逻辑关系是“被论证”与“论证”的关系,因此它不能作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议论文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如果为了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逻辑关系,“议论文结构”应当与“议论文要素”融合为一体,即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用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中心论点”,“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延伸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类文章相似式”。只有从理论上理解了“议论类文章”基本结构,在写议论文时,才能“心中有数”“有范可依”,才能写出符合议论文结构要求的议论文。

2.指导学生掌握议论类文章文体。教师可以将“心理学”“逻辑学”“汉语知识”“文体知识”等理论知识构成“理论知识综合体”,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体意识。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出,“记叙”“议论”“抒情”“诗”“散文”其内涵是不同的,有着明确的“质的规定性”。对各种不同文体的理解把握不当,反映了我们逻辑思维存在缺陷,不能把握概念内涵,也就不能把握文体,写出的文章成了“四不像”。议论文就是要表达作者的看法、意见、主张,必须用多种思维方法对论证对象分析综合,阐述说理;在一篇议论文中,要以议论为主,即使有记叙部分,那也只能是简要叙述,而且只能占全文的极少篇幅。

四、用“点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修改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点评”的指导形式因为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往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由于“写作亚理论”是把多种理论和作家的写作经验、写作教师的写作感受、写作直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写作教师一旦掌握了“写作亚理论,”就能够准确找出学生作文中的症结所在,并用“理论综合体”予以分析,提出修改建议,将学生作文中的“阙漏”予以置换和调整,从而使学生原有作文发生质的突变,呈现出崭新面貌,从而使“点评”获得最佳效果。

例如,有位学生写作文,先写“两岁的小孩可以自己管自己”,但是她后来又写“她对这种管理孩子的方法感到怀疑”。写作教师在阅读了此篇作文后,凭借自己的写作经验和直觉,立刻发现这篇作文的问题出在“内容前后不一致,违反了逻辑中的‘同一律”,然后教师可以用“心理学”“逻辑学”“写作学”等理论知识构成“理论综合体”,对其作文予以点评:首先肯定这篇作文的明显优点在于有新意,发现了两岁小孩实际上潜能很大,可以“自己管自己”;再讲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是“内容与主题前后不一致”;接着从理论上分析,“‘前后不一致违反了逻辑上的‘同一律”;然后提出可操作的意见:“你把‘怀疑两岁小孩是否能够管自己的内容去掉,全篇都要写‘两岁小孩确实可以自己管自己,还要再增加一些这个两岁小孩自己管自己的实例,这样这篇作文的主题就前后就一致了,而且文章内容也丰富了,就成了一篇有原创意义的优秀作文。

写作“亚理论”能够揭示写作现象本质,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对学生作文有某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写作亚理论”的研究应当受到广泛关注,并使此项研究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常小鸣.写作教学与潜能开发[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2.

[2]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收稿日期:2014-09-25

作者简介:常小鸣(1956-),女,江苏南京人,副教授,从事写作理论的可实践性研究。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