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分析“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总结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探索了以“中国梦”为核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与方式即实现四个结合: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将“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将“中国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相结合。
关键词:中国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203-02
中国共产党托举“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方向,中国共产党绘就“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接续,中国共产党确立“中国梦”的目标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担当,中国共产党凝练“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
2012年,是属于梦想的一年,许多人都在谈论着关于国家、民族或者个人的梦想。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则站在历史的高度,将百年多来的民族梦化作当前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虽然相对于中国梦来说,每一位国人自己的梦想可能显得过于渺小,但实现每一位国人虽小但珍贵的梦想却正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二、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来抓。十八大报告既体现了中央精神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凸显出创新和发展的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如何在“中国梦”的视野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2.“中国梦”实践的现实需要
2003年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说:“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中国梦是“成才之梦”“创新之梦”“报国之梦”和“世界之梦”。因此,我们应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理论研究,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教会青年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进步和世界发展融合起来,共同追逐属于每一个人的“中国梦”,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三、以“中国梦”为核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与方式
1.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满怀深情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实际上阐明了中国梦互相关联的三个层次: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和个体幸福的中国梦。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中国梦、民族层面的中国梦,还是个体层面的中国梦,其实现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这是因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梦所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共建共享中国梦的精神保障[2]。
作为一个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凭空实现,必得依赖于一定主体——国家、社会、个人的担当。相应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发挥,也通过作用于中国梦的三重主体得以彰显,表现为层层相依的三个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立了中国梦的国家价值目标,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确立了中国梦的社会价值目标,明确了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了中国梦的个人价值目标,明确了我们要塑造什么样的个人。
当今这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大学生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及诸多难以预测、掌控的事件,以其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应对能力不足的缺陷凸显出来。于是一些学生陷入沮丧、失望、悲观的心境,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作为高等院校,要把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使当代青年学生更好地学习、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其精神内涵指导自身行为,从自身做起,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将“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以中国梦为主题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从国际环境看,大量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使高校中面临着信仰竞争与多元文化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3]。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期。随着改革深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的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对大学生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中国梦”的实质是理想信念问题,我们要将“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大学生有梦想、爱梦想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主动说出、采集和解读中国梦,进而认同中国梦,真正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3.将“中国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隐性教育所强调的是一种隐蔽的、间接的教育方式,它不带有任何的逆反性与排斥性,能够与显性教育互补。其中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最为重要的隐形德育阵地,也是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4]。为把中国梦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教育的全过程,高校要积极开展“中国梦”校园文化建设。如设置中国发展史校园文化墙。精心挑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中国近100年来不同发展阶段的图片,装点校园围墙,以更生动的画面展示伟大祖国发展的沧桑岁月,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中国的热情。也可以“践行中国精神,畅想中国梦”为主题,组织系列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在广大师生中征集一批反映祖国美丽自然风景、和谐人文特色、文明发展历程、辉煌未来的“中国梦”主题摄影、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将获奖作品在校园板报、橱窗里展出,把中国梦具体化,让学生在参与中凝聚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此外还可组织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題的征文比赛,演讲大赛,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
4.将“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相结合
温家宝于2009年“五四”前夕在与清华大学毕业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每个青年的前程离不开国家的前程,没有国家的前程也就没有青年的前程。同时,国家的前程也离不开青年的前程,一个国家的希看寄托在青年身上。没有青年的牺牲和奋斗精神,没有整个民族素质的进步,这个国家也是没有希看的。这两点相互联系,回根到底,就是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5]。”因而可知,国家的需要就是青年人的需要,满足国家需要的青年人材是大有作为的青年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青年大学生面临的选择很多、机遇很多、挑战也很多,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只有为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而奋斗,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青年,才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舞台,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1990年前后出生的青年学生,30岁左右将目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50岁左右将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他们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使广大青年大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国梦”与自身的密切关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中国梦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许正超.活力青年成就中国梦[J].半月谈,2013(2):73.
[2]石仲泉.民族复兴中国梦——伟大的中国梦[J].精神文明导刊,2013(2):9.
[3]刘海燕,江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需求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3(2):8.
[4]张翼,李旭.试论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知识经济,2012,24(3):158.
[5]何会宁.青年大学生历史使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9):106.
收稿日期:2014-10-10
基金项目:201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030018098)
作者简介:雷虹艳(1986-),女,四川成都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