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问卷和电脑施测共同进行,旨在研究大学生心理理论与情绪智力的相关性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理论与EI的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分析TOM的社会知觉成分与能力EI测量中的情绪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和情绪智力之间存在复杂的理论联系,能力EI和特质EI都与心理理论的社会认知成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理论的社会知觉成分相关不显著,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年龄与社会知觉方面相关极其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理论;社会认知;社会知觉;情绪智力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046-02
一、综述
(一)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最开始是Premack和Woodruff对黑猩猩行为做观察并研究时所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最初有很简单的界定:心理理论是个体推测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討这种能力,对心理理论的概念、发展状况、年龄特征等进行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去探究心理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对心理理论的研究已经30多年了,其概念具体的界定也主要存在两类观点:理论论和非理论论。理论论主要认为儿童对于心理状态的认识起源于这样的理论系统:由各种知识形成的系统;而非理论论则情调源自对于直接感知的一种主观的经验,这也是这两种观点存在的最大分歧,因此导致对心理理论界定的差异。虽然对心理理论概念的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大多数学者都普遍认为,心理理论内涵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心理理论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心理理论能力也许能使个体准确认识他人心理状态,预测他人行为,从而为人际间的相互协调及做出合作行为提供必要的条件。Tager-Flusberg和Sullivan(2000) 第一次提出心理理论的模型,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有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两个成分。其中社会认知成分涉及认知加工系统,同时又和语言密切相关,需要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在头脑中进行表征和推理。而社会知觉成分,属于人的知觉部分,主要是去区分人与客体以及对客体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体特征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去迅速地做出在线判断,这有可能是内隐化去推理他人心理状态的过程。社会知觉成分应该主要与情绪系统存在关系,但是和语言等的认知功能的相关却很低。
(二)情绪智力
自从智商测量出现后,人们开始用智商作为智慧的体现。但许多事实表明了人所取得的成就与智商并不完全相关。比如美国的特尔门教授的一项追踪研究便证明成就和智商的高低并没有极大的相关。随着这个研究的进行,人们开始相信影响个人成就一定还存在其他因素。紧接着,人们开始关注非智力因素,这时一些新的词语出现:社会智力、情绪智力(情商)等。慢慢的,情绪智力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热点问题。
情绪智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两人提出来的,主要是用来描述一种情绪特征,这种情绪特征对于获得成功至关重要。他们是这样定义情绪智力的: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他们认为情绪智力还包含有一种“人格智能”,因此将情绪智力扩展为五方面能力:自我觉察、情绪管理、自我激励、移情和人际关系。其中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个体可以清晰地知觉、审视自己的情绪体验;情绪管理能力是个体可以调节自己情绪,使其能够合适地表现;自我激励能力是个体调动情绪,让情绪可以专注;移情能力是个体可以发现、分辨和理解别人的情绪;人际关系能力则是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控制自己对他人产生的情绪反应。
而现如今对于情绪智力的理解,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能力取向、人格取向和混合取向。其中能力取向:Mayer(1997)等把情绪智力定义为:准确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生成情绪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性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理智成长的能力;人格取向:Petrides等(2000,2001)认为构建情绪智力的重点要放在对于两种概念的区分上:特质情绪智力和能力情绪智力。并且应该明确地指出这两种情绪智力的概念是不同的。其中,特质情绪智力是一系列与情绪有关的行为特质,与个体认识、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的自我知觉能力。在测量方面它比较倾向用自我报告技术,属于人格的范畴;能力情绪智力则需要比较真实的和与情绪有关的认知能力,对于它的测量主要通过最高绩效测验进行,它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大多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也主要分为能力情绪智力和特质情绪智力两个取向;混合取向:主要把情绪智力视为是一种涉及多个维度的能力。
本研究主要是从情绪智力的人格取向方面进行探讨。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哈尔滨师范大学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319名,其中男生131名,女生188名。
(二)测量工具
研究成人的心理理论,主要有Baron-Cohen的眼任务(社会知觉方面),Happe的故事理解(社会认知成分)。
测量情绪智力方面:Carolyn MacCann and Richard D. Roberts(2008)开发的:情绪理解情境测验(STEU)和情绪管理情境测验(STEM);还有一种Schutte情绪智力测量表(EIS)。这两种是测量能力EI的。特质EI问卷主要采用petrides(2004)编制的特质情绪智力自陈量表一简版(TEIQuc— ShortForm)。
选择瑞文标准智力测验与大五人格作为控制变量。
TOM和EI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两个人格特质,宜人性和开放性与EI能力有关(e.g. Brackett & Mayer,2003; MacCann & Roberts, 2008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宜人性与TOM(失言任务)有关(Nettle & Liddle, 2008)。
Roberts*(2009)的元分析显示,能力EI作为一种新的智力类型,与传统的认知能力之间有较低的相关,与人格的相关也较低。
Petrides(2003)的调查中,特质EI与大五人格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的相关分别为-0.70,0.68.0.44,-0.04,0.34。
以上研究都表明特质EI和TOM都与人格有关,因此在研究中控制人格变量。
(三)测试程序
通过网络招募被试,由于本研究的时间较长,给被试一定的报酬,因此被试都是自愿前来参加本研究,采用的是一对一进行。第一项是完成一份关于情绪智力以及大五人格的量表,第二项:Tom多重故事理解,第三项:Tom眼任务,最后一项是瑞文标准智力测验。整个测验在40-50分钟内完成。
本研究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根据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结果、Tom多重故事理解和Tom眼任务的结果以及瑞文标准智力测验所得的结果,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情绪智力和心理理论的关系、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第一,除智力与AEI和TEI呈现负相关且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各项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其中:Tom多重故事理解任务与Tom眼任务相关极其显著,与AEI显著相关,与TEI相关极其显著;AEI与TEI相关极其显著。由此可知,能力EI和特质EI都与TOM的社会认知成分呈显著正相关,与TOM的社会知觉成分相关不显著。
第二,能力EI和特质EI与社会知觉成分和社会认知成分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
第三,年龄与Tom眼任务存在显著相关,即年龄与社会知觉方面相关极其显著。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TOM和EI存在相关联系,TOM能力中涉及的部分对情绪的理解正是与EI中的情绪理解存在某些概念的重叠,加上已有的研究,证明TOM和EI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能力,这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能力EI和特质EI都与TOM的社会认知成分呈显著正相关,与TOM的社会知觉成分相关不显著,且不存在性别差异。 年龄与社会知觉方面相关极其显著。
四、分析与讨论
心理理论与情绪智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已有研究表明能力EI和特质EI都与高级TOM能力有关系,但是这种相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还值得探讨。EI能力测验包括情绪理解情境测验(STEU)和情绪操纵情境测验(STEM),那么猜测STEU与TOM的社会知觉应该相关显著。这个在Fiona J. Ferguson, Elizabeth J. Austin(2010)对成人的研究中没有进行探讨。
能力EI和特质EI都与TOM的社会认知成分呈显著正相关,与TOM的社会知觉成分相关不显著。两者的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受性别的调节。研究重点探讨这两个关系,本研究对成人的研究主要选择的是大学生被试,结果显示没有性别差异。对大学生被试的选取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代表所有的大学生的普遍水平,而且对于大学生的研究也不足以推广到所有成人的层面,但是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许多人格特征、智商、情商等都多少会受到遗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并未考虑到个人生活的环境因素是否对于心理理论和情绪智力会产生影响。
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得分虽然整体较高,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缺陷,应得到重视。心理理论中的社会知觉成分与年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社会知觉方面在大学期间是可以加以改变的。如果高校在教育体制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尽心干预,可能会使大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隋晓爽,苏彦捷.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与语言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3(5).
[2]张雯.大学生心理理论的特点及其与利他倾向的关系[D].郑州:河南大学2010.
[3]丹尼尔.戈尔曼,著.情感智商[M]. 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李国瑞,何小蕾.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5):917-918.
[5]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能理论的发展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6):77-82.
收稿日期:2014-10-31
作者简介:李响(1990-),女 ,黑龙江安达人, 碩士研究生,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