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宋 伟 万祥文
今年两会前期,柴静和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夜之间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头条,视频点击量一夜过亿,生动的叙述、老道的采访、丰富的事例,加之炉火纯青的煽情技巧,为大家上演了一场完美的“表演”。但跳出感情的框架,客观分析后,《穹顶之下》并没有从一个资深记者的理性的角度出发,去反映不同阶层、群体、地域、行业对环保的诉求和博弈,而是将雾霾描述成一种“道德选择”,变成一种“良心质问”。接着这种道德选择和煽情的质问发酵成一系列非理性的争论甚至谩骂。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其瞬间暴涨的点击量、无节制的传播和引发的非理性“口水战”,给我们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片中专门拍摄了一个女性肺癌患者的手术过程,并强调她只有50多岁、不吸烟、家人也不吸烟,不断诱导观众认为她的肺癌是雾霾引发的。这一幕不是柴静的专利,而是许多网络“大V”的惯用手法——披露部分事实又忽略关键信息,从而达到误导的目的,更有甚者,不惜“绑架”道德与法律。随着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如何从根本上规范类似行为,就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法规体系,用制度、机制来保障管理,使之规范有序、高效运行;要积极推进新闻、出版、网络管理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地方相关立法工作,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特别要高度重视对网络等新媒体的管理,建立健全新媒体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对网络舆论导向的关注和有效管理。
柴静在《穹顶之下》中揶揄“空气中都是钱的味道”,类似的桥段比比皆是,许多人也因此陷入情绪的漩涡。但细细想来,对于一个有车有房收入可观的中产阶层人士来说,的确“空气的味道”比钱重要,但对于生活在欠发达地区、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们来说,则未必苟同。为什么如此简单的煽情却能引起如此的“义愤填膺、满腔愤慨”?正如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讲的“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可能说得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出国民基础教育中过于追求知识量,而忽略了培养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知识只是碎片,并不能支撑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此,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文化素养培育,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取向和深厚的道德底蕴。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教育质效,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交互性好的特点,使一直滞后的社会教育看得见、感得到、具体化,切实促进知识的普及、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
其实当下雾霾之重、危害之深,大家早已看在眼中,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更在统筹治理上作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可为什么区区一部纪录片就会掀起轩然大波,引来如此多的对政府的谴责与攻击之音?这与我们官方的宣传手段和力度不无关系:因为公信力下降了,以致人们宁愿相信谣言,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判断甚至真相。因此,官方主流媒体必须有所作为,有所转变,重拾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发出权威声音,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有效引导,化解矛盾;要讲究宣传规律和手法,用更容易让社会接受的方式方法,以清新之风发布党和政府的正面声音;要充分整合、引领对话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以主旋律统摄多样化、以多样化滋养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无论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都是各方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先进的、积极的、辩证的思想不去占领,腐朽的、反面的、偏激的思想便会鸠占鹊巢。当务之急,就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努力认识和把握新兴传媒规律,正确规范和有效引导舆论,牢牢把握未来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