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2015-01-08 18:48吴丹亭
学理论·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贫富差距邓小平共同富裕

摘 要:共同富裕是人类一直所向往的目标和追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然而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等。要清醒地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关键词:邓小平;共同富裕;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003-02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与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邓小平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邓小平对共同富裕思想的阐述与思考。

在1992年1月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归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80在十八大的开幕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做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重要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其中一点就是要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共同富裕,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获得同等财富或享有同样富裕的生活。不应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人类的一个长远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有层次的进行,有先后顺序的逐步实现。邓小平指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1]391。先富带动后富进而实现共富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可以有效地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地去创造财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使社会从共同贫穷中挣脱出来[2]。先富的地区和人民可以在带动后富地区发展的同时,提供有效的帮助与示范。

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410。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手段亦是途径,就是要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以实现共同富裕。此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在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行业与行业等方面,这就给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设下了极大的障碍。

二、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

(一)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基本状况

现阶段,居民收入的差别非常明显。通常基尼系数是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以0.4为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5年0.485,2007年0.484,2009年0.490,2011年0.477,2013年0.473[3]12。由此可见,在2003年至2013年之间,尽管我国的基尼系数呈现升降变化的态势,但仍然在处于警戒线之外。

地区之间的差别呈扩大趋势。虽然自古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要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而中部地区又比西部地区发达,这既有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倾向等原因。让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等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程度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必然会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

不同群体所占有的社会财富的比例严重失衡。从产业方面来看,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机器化程度还比较低,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粗放的,这也影响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加之农业极易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及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极不稳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幅度较快。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性质,收入通常会比第一产业高出许多来。从不同行业方面来看,不同的行业与不同的部门在收入上有很大的差距,比例严重失调,表现为所占比例极少的国企高级管理者的收入占职工收入的大多数,特别是与一线工人的收入差距极大,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垄断性行业的职工工资要比其他行业职工工资要多。

(二)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贫富差距过大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问题,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建设、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贫富差距问题的核心实质上是社会结构层面上的问题。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地区之间的发展的较大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均是表面现象。社会结构能够反映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分配、交往互动的基本状况,而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贫富差距的大小表现出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贫富差距较小;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初,也不明显,主要是由当时平均主义盛行所造成的。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是社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表现为一部分社会群体抑制、侵占另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和利益增长的空间。

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问题呈现出一些特征,具体体现为社会主要群体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削弱。社会主要群体如工人、农民,其比重占人口的大多数,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有所下降,表现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够,社会话语权极其微弱等。处在一线的工人们的工资较低,劳动权益经常受到侵犯,劳动者的维权处在十分艰难的境地。由于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技能总体水平不高,这也导致了工人和农民在社会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在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上,工人和农民参与较少。

教育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地区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出现了一些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教育与医疗卫生资源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的教育与医疗的发展呈现出地区差异和城乡之间的差异。从地区分布来看,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且多集中于城市。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及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广大乡村地区。

三、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缩小贫富差距,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应有效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努力成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此前,政府一直在扮演着全能型的角色,试图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事情,管得过死、过严,使社会的发展缺少活力。现如今,我国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在进行公共投入时,应有主有次,有重点。应先满足民众基础层面的需要,当基础层面的需要满足的差不多时,再开始考虑满足民众一般层面的需要,当民众一般层面的需要满足的差不多时,再进一步开始考虑满足民众高层面的需要。简言之,就是应优先考虑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却没有优先考虑民生问题,而是热衷于搞一些“面子”工程。公共投入主要是建一些豪华政府办公楼,建一些没有太大实际作用的标志性建筑物等。在高昂的成本背后,民众的生活非但没有多大的改善,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因此,应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的缓解贫富差距,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和途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要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就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坚持对外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许多事实都已证明,与“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就有可能富裕起来,前提是诚实劳动致富[4]。发展生产力,要实现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此外,生产力的发展还要依靠科技,要促进技术创新,服务于生产力的提高。

(三)缩小贫富差距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缩小贫富差距不光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社会大家庭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构成的,社会的发展状况与每个成员息息相关。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每个社会成员都会受益,反之亦然。过大的贫富差距严重的能够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的不稳定就会造成社会各个环节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发展与致富。二者相辅相成。先富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帮助后富者致富,而后富者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去实现致富。

综上所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指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我们应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易重华,席学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地位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

[3]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4]刘建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J].探索,2005(1).

收稿日期:2014-10-26

作者简介:吴丹亭(1989-),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在民族地区的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李鹏飞)

猜你喜欢
贫富差距邓小平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红色读物
报告
资本占有量差异、收入机会不平等与财产性收入增长——基于扩大贫富差距的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