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 赵少钦 周青
【摘要】第六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不仅是各国传统医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时对该领域的口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也带来契机。通过本次国际交流会展活动口译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总结,归纳了民族民间医学国际会议口译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旨在为该领域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民间医药;国际化;会议口译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7-0032-03
Abstract:
Keywords: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传统医药方面的国际交流活动增多,国际会议频繁,既促进了传统医药迈向国际化的步伐,又增进了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和从业者的交流,是传统医药国际化战略的关键环节。
在云南省,随着“澜沧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确定,次区域国家间传统医学的交流与合作大大加强。2013年10月26日在丽江举行的第六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是近年来民族医药领域交流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本届交流会有来自中国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卫生部官员、传统医药研究人员和民族民间医生代表参加。会上,各国代表共同围绕“交流合作·共谋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区域内传统医药领域研究成果,通过构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在区域内国家间进一步拓展传统医药教育、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國际会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翻译的水平高低,翻译不仅要能充分实现两种或者多种语言的顺畅交流,而且还代表了主办方的国际形象,因此本次会议翻译组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对发言资料笔译以及会议现场口译进行了精心准备,包括研究与会各国代表发言内容,主办方主要发言人的讲话风格和语言习惯,统一重要译名和缩略形式等等;在会议举办过程中,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保证了与会各国官员代表的顺利沟通,保障了会议进程的通畅准确,为会议成果的胜利取得做出贡献。本文拟就本次会议口译方面的一些原则和经验进行探讨。
1释意派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口译研究中,以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为代表的释意派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达意思,永远不要过分去迁就原文短语结构和短句字词,不要按照原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因为字词结构都只是些符号,这些符号指明了道路,但却不是道路本身[1]。”释意派的观点体现翻译过程对于语言结构形式等外在符号的“重构”以通过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实现表达和传送信息的目的,是重要的口译指导原则。
由于释意派理论是建立在对大量的会议现场口译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所以在实践中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以本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为例,因为专业的中医口译员很难找,所以翻译组几名译员都是从英语教学和临床一线抽调来的,大部分都没有太多民族民间医学及相关内容会议翻译的经验,对该领域一些主要领导专家发言的风格也不是很熟悉,如果一味要求会议现场进行直译,势必造成译员压力过大,实际翻译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因此我们在口译中主要依据达妮卡的“意义翻译”而不是形式翻译的原则。也就是要求口译员以句子为单位传递信息,将翻译重点放在各国代表介绍民族医药的起源、地域、特点、制作流程、操作过程以及治疗过程,发言者重点突出的内容等等。本次民族医药会议的现场口译较好地实现了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能够“脱去语言的外壳”,也就是不要执着于一个个具体的词汇、语法和句型的转换,而是从会议口译的目的出发,强调准确表达发言者意图,减少口译过程中重要信息的损失,保证与会者通过英语达到顺利沟通,保证会议语言交流通畅从而取得最佳效果。在口译过程中进行信息重组时,还要对由英语转译的一些用老、缅等当地语言介绍的内容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前后有呼应、重点有突出、语言有层次,达到条理严密、逻辑清晰、层次清楚的翻译效果。
“口译更能充分说明译员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语言表达的意义……译员之所以能够将内容表达出来,是因为他听的和理解的不再是语言,而是连贯的、有逻辑的语篇[2]。”这是对较高水平口译的要求,也是作为现场口译追求的目标。通过本次会议,翻译组对于次区域各国民族医学的现状有了深入直观的了解,在实际练兵中提高了自身的民族医药知识素养和现场口译经验。
2译名统一,最大限度避免歧义
在释意理论的总原则指导下,现场口译因为需要多人配合,所以只强调意义翻译会产生较大的随意性,因为每名翻译对于同一个英文或者中文词的理解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再加上会议发言者来自中、泰、老挝、柬埔寨、越南以及缅甸六个国家,母语都不是英语,所以对同一概念的英语译名差别很大,而作为一次规模较大的国际会议,为充分体现其学术水准,对一些关键词的翻译就不能太随意,否则在与会者看来,代表发言就像是“各吹各打”,起不到增进交流的作用。以本次会议的关键词“民族医生”为例,我们采用中文转译为 “ethnic healer”,但在会议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国代表团提供的民族医学国家报告中出现很多说法,比较典型的有“indigenous healer(泰)”、“folk healer(越)”、“traditional physician(柬埔寨)”、“herbal healer(泰)”。
Healer显然是认可度较高的英文名,但是之前的定语却反映了各代表团对本土医学的不同认识。Indigenous来自拉丁语,比较有历史感,反映民族民间医学的历史沿袭,采用国家较多;folk显然强调民族医学来自民间而非官方;traditional较为笼统,指称广泛;herbal强调的是治疗用的原材料为草药;而我们用ethnic则是国际通用的少数民族英文名,为的是突出民族医药和中医药之间一定的族别差异。
与之相似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民族医学”,同样有“traditional medicine(TM,泰)”、“indigenous medicine(中、越、泰)”、“alternative medicine(泰)”、“folk medicine(缅甸)”、“ethnic medicine(中)”。由于在前期翻译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译名过多容易引起分歧和误解,所以翻译组进行了译名统一,决定采用“民族医生”和“民族医学”的译法。
由于事前较好地解决了译名统一的问题,在会议现场口译过程中,尽管多个翻译轮流进行交替传译,但是在处理关键词上都没有出现歧义,整个会议过程与会者听到的都是严谨和高度统一的英文和中文,体现出主办方会议官方语言的高水准和良好的国际形象。
3口译过程中信息缺失的处理
在本次会议口译实践中有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转译,即将其他语言先译成英文然后翻译成中文或者其他语言。由于本次会议与会国家都不是英语国家,参会人员除受过英文训练的专家学者外,还有民间医学的从业者,比如治疗医师、按摩师、培训师甚至星相风水师等等,这些人员一般都不懂英文,所以这样的国际会议口译中的转译现象特别多。
在缅甸民间医学展示环节,由于该国的几名民间医生均来自特别偏远的地方,说的甚至是缅甸卫生部门自己配的英文翻译人员都不能够完全听懂的当地方言,所以口译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信息缺失。在展示现场口译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位缅甸英文翻译讲的英文内容非常少,很多重要信息都没有表达出来,并且口音很重,新手翻译几乎听不懂他用英语讲的内容。这种情况的口译处理必须非常慎重,既要保证信息最大化,又要体现翻译的准确性和高水准。
現场口译的刚好是一位经验较丰富的翻译,在英文翻译提供的信息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译员是这样来处理的:首先尽最大可能把该国英文翻译人员讲的内容都翻译出来,但显然还不全面,我们看到现场缅甸的民间医生一直在用当地语言介绍情况,而他的英文翻译却在间隔很长时间以后才做出几句总结,而且还不是很连贯,信息量很少。这样该如何处理呢?我们的翻译通过观察发言者的动作和表情,由对方翻译提供的几个有限英文词汇入手,动用自己的相关知识,快速确定发言者讲话的中心内容,然后向对方翻译发问,经过多次发问,甚至有必要还看一下对方翻译的现场英文笔记资料,把有疑问的内容基本弄清了之后才对着话筒向现场听众翻译。
事后该译员回忆说,缅甸方面的英文翻译在某位民间医生大量介绍自制枪伤药时仅仅提供了“herbal for gun wound”这样非常模糊的英文词汇,但是她通过观察发言者的神态和动作,观看展示台上的实物,联系缅甸过去连年战乱的现实,通过发问引导,弄清楚了发言者身居乡野却经常为一些枪伤者治疗这样的情况,所以在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她不是把问题的内容和回答进行简单的翻译,而是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进行了大量补充,翻译为:“该民间医生来自缅甸偏僻的山区,但是由于缅甸动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枪伤很常见,因此该医生在积累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自己配制了这种疗效较好的专治枪伤的粉状药。”虽然这种做法可能影响翻译过程的顺畅,但是现场听众获取的信息的准确度和质量却有了保证,人们也会对翻译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留下深刻印象。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这样难以应对的场面不能够在会议开始前进行准备?至少可以部分弥补现场的过分冷场和信息严重缺失以及不对称。实际的情况是,口译工作都是在现场进行,其突发性要多于可预见性,不是所有知识和信息都能够事先准备好的,比如某发言人很可能临开会前才通知来不了,某重要讲话的内容口译现场才知道临时更换了,而某些内容突然增加了,某发言人现场即兴做了一段报告等等……对于观众和听众而言,口译中重要信息的错误可能影响到他们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和看法进而产生偏见,严重的则影响到会议的效果,但是在突发性司空见惯的口译现场,不论翻译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多么丰厚,始终面临这样的挑战,而如何处理则看口译员的语言天赋、口译经验、心理素质、知识背景、应变能力等等,这也构成了人们评价口译员的重要标准。李照国强调对中医英语翻译而言,译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翻译活动的主体
是译者。因此,译者的个人素养往往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表达的贴切与准确,以及信息的重新组织都有很大的影响[3]。”
4结语
民族医药国际会议中的口译问题是其在向世界传播过程中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要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真正使国际会议成为民族医药学术交流的平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事前的充分准备和现场的积极应对能够显示出整个翻译团队的高水准,有助于塑造会议主办方优良的国际形象。成功的现场口译离不开口译原则的制定,重要概念和关键词译名统一以及译员自身的素质和经验等。对民族医药国际会议口译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该领域口译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水平,向世界介绍和传播民族医药文化,达到国际学术交流的目的,也是我们宝贵的民族医药文化被世界所理解和接受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陈振东,张珊珊.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与口译教学[J].上海科技翻译,2003(1):29.
[2]Isham,William P.(1995)“On the Relevance of signed Languages to Research in Interpretation” Target/Intemational Joum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Gm,D,ed.),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pp.135-149.
[3]牛喘月.谈谈中医英语翻译研究者的基本素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4):314-317.
(收稿日期: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