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观在新唐山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2015-01-07 03:30孙爱冬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唐山邓小平建设

孙爱冬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发展,与邓小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本文仅就邓小平发展观在新唐山建设中的体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第一,新唐山建设的成功充分体现出邓小平发展观以科学态度为前提的远大目光

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领导中华民族振兴的又一位伟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著名论断。邓小平的发展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震后唐山建设的功绩就是典型一例。新唐山于1990年1 1月13日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荣誉奖”,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中心主任阿考特·拉马昌德兰把唐山市誉为“科学而热忱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杰出典范”。

伟大的革命理论根植于伟大的革命实践,伟大的革命理论指导着伟大的革命家实践。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虽然只有七个字,但其内涵博大精深。这个论断抓住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在70多年革命的生涯中,是党内经受政治磨难最多的人,他“三落三起”,“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次被“打倒”,其中第二次被“打倒”是在1976年4月7日。1976年7月28日,当唐山这座著名的工业城市被强烈地震毁于一旦时,北京城内的邓小平仍在一所四合院里被软禁着,他的住房不但遭到强烈地震的袭击,身心也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邓小平身处逆境,但他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总是从大局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力求祖国之发展。他被软禁期间不断地看书学习,并默默思索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中国古代文明曾领先于世界,但从18世纪末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清政府沾沾自喜“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却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后来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重心,使我国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对这些问题,邓小平在默默的思索。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邓小平再次复出了,他这次复出是对中国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的复出。当时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员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就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邓小平重新工作伊始,当时“左倾”错误尚未全面纠正,唐山震后复建也未进行。面对1976年10月以来中央工作的徘徊局面,他从大局出发,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领导中国人民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迈进。唐山地震后,一些外国人曾扬言:“唐山从此在地球上抹去了。”邓小平看到,唐山重建,不仅国内人民关注,而且全世界人民也在关注之中,重建成功与否,必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因此,邓小平决定对新唐山建设不但要宏观调控,还要进行围观指导,给新唐山注入青春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1978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重建唐山市的报告的批复》,文件指出:“希望你们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以革命化精神抓好唐山市的重建工作,把新唐山建设得比旧唐山更好。”“重建唐山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央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及时帮助解决建设中的问题。”展望未来,新唐山建设任重道远,既有强烈地震造成的重大困难,又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对难关,邓小平参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后,他肩负政治使命和重大社会责任,于1978年9月19日从朝鲜回国来到唐山。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历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这是邓小平的发展观。

邓小平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和唐山重建的艰巨任务,他按发展的要求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决断:“建设新唐山,要很快规划一下,不要用50年代的观点,要用70年代的观点。”邓小平在唐山还反复强调:“地震是个很大的灾难,但是要把它变成好事,变成干净的城市,干净的生活区,干净的厂区。”其主要精神实质是使新唐山有个大发展。邓小平还指出:“过去的城市一不整,二不洁,布局乱得很,不合理,不紧凑。”“现代化城市要布局合理,要紧凑,一环扣一环,既便于自动化,又便于运输。”他当即为新唐山建设制定出六字方针:“实用、美观、结实”。邓小平以科学态度,崇尚实干,行动果断,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决策更是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

第二,新唐山建设的成功充分体现出邓小平发展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是进京赶考,希望会考个好成绩,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毛泽东提出的“赶考”,考什么?最根本的是考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考党能否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民本民贵思想,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古代均有倡导者,但他们的主张和我党的主张是有本质区别的。毛泽东说得好,剥削阶级的生活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这段话生动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党同人民的皿肉相连,利益一致的关系。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设好一栋高楼,首先必须打好基础。地基越坚固,大厦越牢固。建设一座新唐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同样需要坚实的基础。

一是群众利益基础,应符合人民的心愿。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把最大多数人受益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瞬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代表,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实实在在地得到被代表 者的认可和拥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邓小平是这一原则的忠诚实践者。他在唐山支出:你们这里有地震,房子要搞的好一点,房间不宜太高,加宽一点,使用面积要大一点,利用率要高,一个区一个区可以有不同形状,总的住着要舒服”, “门窗太小太窄,要加大,窗子大了又卫生,光线又好”。“煤气管子要搞好,上下水道要搞好,还要有洗澡间和厕所,楼前楼后要种树种花种草,要修上柏油路。” 这是邓小平对新唐山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出他爱民 惜民、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是工程质量基础,应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实际上也是人民利益基础。唐山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如此惨重,这一事实本身也告诉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唐山地震后,一些专家假设:如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地震预报,让人们及早搬出而躲避建筑物倒塌,可以避免死伤那么多人。再如建筑物具有抗御强烈地震的能力,即使强震发生,建筑物也不会倒塌,也可以避免死伤那么多人。但唐山地震时这两个条件均不具备,由此引出的教训是,在地震预报受科学水平限制而不能及时、准确做出的情况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最有效的措施。邓小平在唐山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地震预报能力和建筑质量问题,发表一系列讲话,从根本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从细微深处着手抓质量问题。邓小平在参观新唐山建设模型后当即指出:“地下管道的材料要合格,不要粗制滥造,粗制滥造就会加大修理费用。”邓小平指着会议室窗户笑笑说:“你看你们这个就有缝,我来就是给你们挑岔子的,要建立验收制度,地下要组织专门的验收机构。”邓小平的这些话,正体现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本质,是一个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发展观。

第三,新唐山建设的成功充分体现出邓小平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内在统一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发展的实践丰富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通途。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这一思路始终贯穿于新唐山的建设之中。

震后新唐山建设包括两部分,一是工业与公用设施建筑的恢复,二是民用建筑的恢复。新唐山建设特点,是在废墟上建设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城市。新唐山建设不仅规模大、任务重,而且时间必须抓紧。由于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煤炭、钢铁、水泥、电力等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量住在抗震棚内的居民,也应尽快搬进新居,这就决定唐山复建的速度必须加快。

邓小平冲破当时“左倾”错误的重重阻力,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抓住典型事例大力弘扬。在唐钢听说仅用20多天就炼出了“志气钢”,当即称赞说:“很好,这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规,唐钢在这么严重的大灾面前,很快就恢复了生产,很不容易。20多天就炼出了钢,这是个奇迹!唐钢工人阶级是地震震不垮的,困难吓不倒的队伍”他当即还鼓励钢铁工人“要发扬成绩,为祖国的钢铁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邓小平曾经指出:“发展生产时经济建设的基础”,他把经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他在唐山十分关注经济建设生产经营情况。在开滦煤矿邓小平听说他们完成2250万吨原煤生产任务有困难时,他不断询问机械设备情况,并指出:“引进的机器设备要集中使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便于掌握技术,便于管理。”为有的放矢指导经济建设,邓小平还深入开滦唐山矿一号井绞车房进行调研,一号井是唐山矿最老的竖井,经几次土法改进,使这个井提升能力提高25 %。邓小平听完介绍后当场说:“好,这样改进好。”别的井是否也有改进?邓小平得知别的井也有改进后,他予以高度评价。

邓小平对煤炭、钢铁等企业的废气、余热的利用问题也十分关心,他指示唐山市政府:“这些都要收回来,搞好综合利用,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方便了群众。不然又是一个一个大烟囱,既污染又浪费。”他还反复强调:“城市建设是一门学问。要讲美学、心理学,要美化环境,使人们感到舒适,人的心情好,积极性会高起来。”

邓小平的上述论断,阐明了新唐山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在唐山震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全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正体现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意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英雄的唐山人民,依据邓小平亲手描绘的新唐山建设蓝图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唐山基本建设不但创出了奇迹,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经营自主权归还企业,完善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改革机构,打破条块分割、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唐山早在1990年就跨入全国20个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全国较大城市之列,并不断荣获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综上所述,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邓小平历来尊重实践,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各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经验,创造新办法发展自己的国家,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让发展的结果惠及全体人民,早日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向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

猜你喜欢
唐山邓小平建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唐山香酥饹馇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王大根
把唐山打造成为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