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_孙淮滨/文
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业促进就业的路径与政策选择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_孙淮滨/文
孙淮滨
解决就业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文件部署,纺织服装业担当着促进就业的历史重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内外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经验,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正确梳理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业促进就业的对策思路。
纺织服装业是高度竞争性行业,优胜劣汰是常态,新建或已建的项目必须与产业健康成长和竞争力提升同步,否则稳定和持续就业依然难以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就业第一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实现稳定就业的前提在于吸纳就业的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及其竞争力水平能否接受市场持续不断的考验。国内外纺织服装优势企业无一例外地接受着市场经济的反复洗礼而坚守至今,这也是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绕不开的铁定律。
政府在建设与发展纺织服装业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尤其对于新疆这样的政治敏感性极高而工业化水平整体较低的地区,制定规划、政策支持、项目审批与管理等政府行为有利于推动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实施效果应该按照就业第一的原则进行评判,但并不能长期依赖政府的行政推动。纺织服装业毕竟是高度竞争性行业,优胜劣汰是常态,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新建或已建的项目必须与产业健康成长和竞争力提升同步,否则稳定和持续就业依然难以保障。
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促进就业应该把更大的投入放在终端行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服装行业具有向西出口和疆内消费的发展动力,然后逐渐向前道产业延伸形成产业链。
从传统意义上说,纺织服装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单位资产或产值的就业容量差异较大。据有关资料测算,在创造同等价值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分别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2.5倍和10倍以上,前者具有天然的就业优势。然而,纺织服装业内部的不同产业链环节就业能力不尽相同,以每亿元投资计,纺纱吸纳就业约300人,织布200人,印染300人,服装2000人,终端加工行业劳动密集度和就业容量明显高于前道环节。
纺织服装业与农业(棉麻毛丝)、石化(化纤原料)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设计研发、物流仓储、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展览培训等)关系密切,具有显著的间接拉动就业的作用。由此可知,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促进就业应该把更大的投入放在终端行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服装行业具有向西出口和疆内消费的发展动力,然后逐渐向前道产业延伸形成产业链。
要吸取历史上“东锭西移”的教训,不要把眼光死死盯着棉花,过度扩张棉纺织加工规模,新疆的棉花是全国纺织的共同资源,东部优势产能对新疆棉的生产性消费毕竟是主体。
对新疆而言,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应该成为建设与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业的主要途径,但绝不能忽视疆内草根企业的扶持和成长。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全面引进、后发优势的背景下,通过承接国际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成为全球主要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粤、苏、浙、鲁、闽)聚集了众多三资企业,带动了民营纺织服装业的成长壮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纺织工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革,不少国企壮士断腕般地退出了行业,为扎根于沿海地区的本土民营企业让出了市场与产业发展空间。跨入新世纪之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民营纺织服装业进入辉煌发展时期,作为本土产业的最大经济成分,成就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经济和就业伟绩,吸纳的从业人数至少占全行业2/3。
随着国内外市场压力、综合经济成本逐步加大,近些年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业开始了向中西部产业转移新的区域布局,在客观上给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促进就业提供了机遇。对新疆而言,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应该成为建设与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业的主要途径,但绝不能忽视疆内草根企业的扶持和成长。虽然目前它们还比较弱小、稚嫩,但很接地气,代表着土生土长的产业内生动力,政府部门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学习和借鉴沿海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把支持本土并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纺织服装企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承接入疆的外来企业共同担当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历史重任。
根据沿海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经验,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聚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与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互动格局。
产业集聚是国内外纺织服装业布局的重要形态,在意大利、韩国、中国东中部都有,主要分链条型、专业型两类。发展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集群企业外部规模经济、产品竞争性和区域性品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市场和城镇化进程,广东、浙江有很多这样的典型案例。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提出的“三城七区一中心”基本符合发展产业集聚的思路,但在形成机理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沿海主要是市场拉动,新疆更靠的是政府推动。
应该肯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和管理政府推动的集群项目是可以成功的。根据沿海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经验,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聚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与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互动格局。推进和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商业、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及相关城市基础设施,让集群企业的员工具备安居乐业的外部环境,让打工的农民工转变身份成为市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居民之间的文化融合,更加有利于稳定社会就业。
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促进就业不应忽视疆内草根企业的扶持和成长。
相比纺织服装业前道环节,终端加工行业劳动密集度和就业容量更高,为此,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应把更大的投入放在终端行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上。
新疆是工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多民族区域,发展草根中小微服装企业促进就业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纺织服装业是中小微企业的“汪洋大海”,尤其靠近终端消费市场的服装行业,市场短周期、生产快节奏,适合中小微企业调整快的运作特点。新疆是工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多民族区域,发展草根中小微服装企业促进就业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据统计,目前新疆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只有8家,而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小微服装加工企业有4000多户,其中乌鲁木齐有1425户,已经成为草根服装企业的就业主体,而且从业中民族工人占到相当比例,但企业的生存环境大都比较恶劣,散落在城乡接合部,缺乏正规的厂房和像样的设备,治安、消防存在隐患,迫切需要政府在生存环境、资金税赋、产品与市场开发、员工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
入疆的规模化企业要自觉地把疆内中小微企业作为产业配套拉动其转型发展。挖掘和培育创业带头人是创办和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关键性条件,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发展“能人经济”,采取疆内培育和外埠引进的方式寻求解决。一个能人能够带活一群人,热化一方土地,形成万众就业的基础。
发展纺织服装业集聚或产业园区,必须要相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产业链衔接和配套,以此也能丰富和完备城镇化进程,把更多的就业人口聚集在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无缝对接上。
与纺织服装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门类多、服务面广、专业性和创新性强,如前所述包括设计研发、物流仓储、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展览培训、集贸市场等领域,具有丰富可观的就业弹性空间。发展纺织服装业集聚或产业园区,必须要相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产业链衔接和配套,以此也能丰富和完备城镇化进程,把更多的就业人口聚集在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无缝对接上。
发展与纺织服装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政府在财税金融、土地投入、价格机制、信息发布、专业人才等政策上给予支持。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扩大了就业人口,有利于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真正起到落实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效果。
发展纺织服装业促进就业首先是增加就业岗位,而满足就业需求必须有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作为有效供给,这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
目前新疆人力资源状况并不理想,虽然有数百万的富余劳动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阿克苏),但受教育程度、语言与宗教习惯,到生产一线就业上岗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企业发展需要的设计、技术、管理、营销等专门人才更是短缺,迫切需要解决就业的人力资源从哪里来的问题。
承接产业转移会同时引进高端和一线人才,新疆本地纺织服装类高校、职高、技校和短期培训机构每年能够有一定数量的人才输出,但总体水平、人才质量及数量与发展要求和愿景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疆外引进和疆内培养的力度。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有效供给与促进各民族充分就业实现有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在就业培训方面摸索有效的途径。
尽快建立完善就业培训制度,调动更多的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培训这一“公共服务产品”,做到免费培训,培训期间发放生活补贴,健全培训机构,配备高水平师资,培训内容简明实用,培训形式丰富多样,如组织到东中部优秀企业参观学习,用好对口援助地区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的各类培训平台和资源等。
在创业型人才方面,建立健全开放式的劳动力和人才中介市场,吸引更多外来人才投身新疆纺织服装业创新发展事业;加大对创业型人才的奖励和支持力度,按照创业带来就业的贡献度发放创业补贴,优惠税收和信贷,提高创业者经济与政治地位并给予相应荣誉。(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央新疆办培训班讲话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