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星
新浪微博(后文的微博,皆指“新浪微博”)在美国上市的余温还没有散去。在经历了众多“微博”的围剿之后,新浪微博以胜利者的姿态在美国独享了“微博”这一称号。但在前有管制、后有追兵的背景下,微博影响力逐渐式微,微信崛起是不可阻挡的大势。
新浪是几家门户网站里媒体属性最浓厚的一家,微博作为其亲儿子,自然遗传了其媒体的属性。事实上,微博的每一个发展节点,都是伴随着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而得以不断拓展其社会影响力的:从事件的爆发到刷屏式的讨论和关注,所有人都参与到一件事情中来,最大程度地挖掘并影响事件的发展过程……这正是微博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也是新浪用来证明“微博没有式微”的最重要证据之一。
但140个字根本承担不起媒体的担子。在微博的新闻里所谓的真相其实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人云亦云的场景更像一份八卦小报。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的今天,微博的取胜在于对事件“报道”的速度而非质量。但有时候速度只能成为噱头,质量才是立命之本。尽管微博确实在一些事件的发展中起到了类似“舆论监督”的作用并以此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关注,但正是这所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这个风险就是政策监管。
来自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一直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微博的头上。微博最初上线的一段时间,后面一直跟着一个“测试版”的尾巴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后来,每一次关于微博的监管传言和事件,都直接导致其母公司新浪股价重挫,如2011年9月,传言微博将实行牌照管理,就曾导致新浪股价大跌。
如果借用一句话来形容微博,可以说是“没有媒体的命,操着媒体的心”。为了应对监管层面的各种政策,微博建立了严格的内容审查和裁决机制。
微博一直在做加法。因为新浪早就明白,仅靠140个字的内容,产生不了收益;就靠一群人在那儿摇旗呐喊,带不来利润。于是,我们看到微博把注意力放到了广告上,尤其是马云的淘宝与微博达成合作以来,微博两侧的广告位几乎就成了淘宝的展示台……
为了上市的报表好看一点,微博给自己做了一件漂亮的新衣:2013年四季度盈利2156万美元。其实这种阶段性的盈利,在财务数据上很难立足。这只能充分说明,微博不挣钱,新浪很着急;媒体是把双刃剑,看透了别人,也容易伤了自己。
微博上市,把一切“真相”都大白天下,是祸是福,目前还很难说。只有一件事情是明确的:如果微博不能把自己从媒体的属性里解放出来,必然会遭到更大的来自政策层面的压力;如果微博不能尽快实现盈利的常态化,必然会遭到更多的来自市场层面的压力乃至抛弃。无论哪一种,都是微博140个字承担不起的。■
(本文作者为资深书业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