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 桦
就业:打开幸福之门
文|本刊记者 张 桦
据最新数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9.7万人,少数民族占51.16%;其中,南疆四地州城镇新增就业83.5万人,少数民族占83.7%。2014年,城镇就业再就业47万人,比2009年增加4.41万人,增长10.4%,80%的城镇新增需要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
如果不是就业培训班办到家门口,已经60岁的扎提汗恐怕这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能在“高龄”实现就业。扎提汗住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红庙子街道平顶山社区,这里流动人员多且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稳定的收入。与其他家庭相比,扎提汗家的情况更糟:她的两个20多岁的儿子生病在家,一直没有工作,生活十分艰辛。2015年4月8日,新疆沙里金服饰有限公司在社区启动了“沙里金免费培训服装技能就近解决就业”的公益项目,扎提汗和其他二十几名姐妹开始到那里学习缝纫技术。“一个月后。我就能挣1000元了。”有了稳定收入,扎提汗一扫昔日的沉默寡言,变得自信而开朗。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资料显示,自中央新疆座谈会以来,2010年至2014年,新疆共帮助31.56万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帮助2.9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看到扎提汗的变化,沙里金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莎丽娅坚定了帮扶困难群众就业的决心。事实上,莎丽娅也经历过人生最惨淡的岁月。2002年,她所在的曾经辉煌一时的国有服装公司宣告破产,二十几岁的莎丽娅下岗了。这位陷入迷茫的哈萨克姑娘,从哈萨克族谚语“再高的山也挡不住展翅奋飞的雄鹰”中寻到了力量。通过8年的自主创业,莎丽娅将“沙里金”打造成为全疆著名的服装行业品牌,客户已由原来全疆各地扩展到国内以及中亚五国市场,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以上。怀着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莎丽娅在2014年9月开始对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社区做深入的调研。在沙依巴克区,她发现这里绝大多数家庭孩子多、妇女就业困难,无法融入社会,立刻就萌生了开展公益项目的想法。
与此同时,沙依巴克区平顶山管委会也在计划采取开办社区双语学校、提供场地引进手工艺企业、服饰公司等措施,为社区居民进行订单式免费专业技术课程培训,解决社区困难人群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问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新疆伊犁州霍城县女企业家佐热古丽 刘妍/摄
莎丽娅的项目是培训妇女缝纫技术,一个月后就达到100%就业。从第二个月开始妇女们就能挣到从200元到2500元不等的钱,同时还能享受公司为她们缴纳的社保。莎丽娅还经常用自己的创业故事激励启发她们,希望姐妹们也能走出来自主创业。目前该项目已在沙依巴克区环卫南、平顶山等社区试点成功,有上百名少数民族妇女走出家门接受培训并上岗就业。“我们计划在乌鲁木齐的多个社区复制推广,未来两年将该项目向南疆四地州棉花主产区的社区、乡镇大规模推广复制,通过各级政府的支持,预计3年内能带动、解决上万人的技能培训和就业。”莎丽娅信心满满地说。
从农民到老板,佐热古丽只缘于20年前接触到一台破旧的缝纫机,从此开始剪裁出她的美丽人生。
2015年8月的一天,新疆伊犁州霍城县“就业工场”里,几十台电动缝纫机、锁边机嚓嚓作响。脖子上挂着长长的软尺、身穿长裙的佐热古丽飘然而至,她身后的二十几位系着艳丽民族头巾的女工正娴熟地工作着。
初做裁缝的时候,佐热古丽只有一台缝纫机和一身手艺,从2009年开始,佐热古丽的事业开始大有起色,到了2013年,企业的规模开始扩大,她已经雇佣了15名裁缝师傅。
2014年10月,霍城县政府为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利用村、社区闲散土地或空置的办公场所,吸收和培育有订单的民族刺绣、民族手工艺等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项目,创办了“就业工场”。佐热古丽瞅准这一时机,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进驻工场。现在已经有50多名妇女在这里工作,生产的女士大衣、晚礼服、艾德莱斯服饰在佐热古丽的开拓下,销往霍城县城以及阿图什、库尔勒、巩乃斯,博乐等周边地区。搬到这里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佐热古丽的企业已经获得70万元的纯利润。工人们的年收入也从1万元增长到3万元不等。佐热古丽实现了她不仅让姐妹们的服装美起来,更让她们的人生美丽起来的梦想。
霍城县的“就业工场”是新疆破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题的典型。
据霍城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合木提江·吾买尔介绍,目前,霍城“就业工场”已经达到了38家,其中大多为纺织服装类企业等。通过建在村委会、社区的就业工场,让老百姓走出家门走进工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为老百姓增收致富提供了平台。对于“就业工场”的建立,全县从体制机制上进行系统、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下一步还将专门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和小额贷款进行金融方面的扶持。未来3年“就业工场”将实现全县村、社区全覆盖。
在和田市皮山县茫茫的戈壁滩上,尚亿服饰公司的厂房格外惹眼。这是一家安徽的援疆企业,公司总经理方丽琴是安徽芜湖人,提起从江南水乡到戈壁滩办厂创业,她滔滔不绝。
新一轮对口援疆开始后,安徽省将重点放在产业援疆上,积极协调疆内外徽商赴和田地区考察。2013年10月,方丽琴到皮山县等南疆多个县市考察。当地人的贫困生活令她印象深刻:国家扶贫重点县,2013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仅4525元人民币;全县26万人只有耕地45万亩,终年遭受风沙肆虐。“我想帮助他们!”方丽琴真诚地说。
当时正值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新疆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区,纺织服装产业是传统产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年产优质棉花420多万吨,占中国60%;有量丰质优的羊毛(绒)、亚麻、罗布麻等天然纺织原料;诱惑力极大的低电价再加上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和自治区关于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的措施。尤其,新疆设立的规模为200亿元左右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税收特殊优惠、低电价优惠、纺织品服装运费补贴、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保补贴等10个方面支持政策,在方丽琴看来,这些都是企业发展难得的机遇。
回到安徽后,方丽琴立即卖掉了她在安徽的一家四星级酒店,整合自己在长江三角洲多年经营的股份,联合另外几个徽商一起到皮山县投资。
自2014年3月底动工,短短6个月,公司投资2.1亿元、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的服装厂就已成规模。9月28日,年产250万件服装的尚亿服饰试生产。公司从上海、浙江等地进原料,在皮山县加工成服装后,由公司的物流车运往上海出港出国。截至到2015年8月,尚亿饰公司已经收获了6000万元人民币纯利润。
皮山县的1000多名富余劳动力和职业高中毕业生陆续走进尚亿服饰,成为产业工人。他们的身份在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公司毛衣车间的布阿提开·伊卜拉依木与穆凯代斯·阿布杜艾尼是一对好姐妹,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我们要做产业工人。”
尚亿服饰制衣车间的女工 徐讯/摄
令她俩向往的是,公司领导已向全厂职工承诺:工作5年以上的职工,可拥有一套公司建设的半价商品房。她们说:“到那时,我们的社会地位肯定会更高,再也不用十几岁、二十岁就被迫结婚,而且老公还得‘听’我们的话”
更让她们自豪的是经过她们制作的衣服受到“一带一路”沿线中亚五国人民的喜爱。
更让她们自豪的是经过她们制作的衣服受到“一带一路”沿线中亚五国人民的喜爱。
尚亿服饰公司力促当地群众就业的援疆成果得到肯定,新疆自治区政府授予尚亿服饰公司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自治区就业培训中心、社会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新疆自治区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胡开江说:“合理、有序地进行产业推进,让能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企业大量进驻南疆,就能充分调动起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信心,让农民的思想和行为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让南疆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据最新数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9.7万人,少数民族占51.16%;其中,南疆四地州城镇新增就业83.5万人,少数民族占83.7%。2014年,城镇就业再就业47万人,比2009年增加4.41万人,增长10.4%,80%的城镇新增需要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