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荣胜
中国人的“圣经”—《论语》
文|李荣胜
有人说:《论语》是孔子写的书,其实不是。孔子一辈子没有自己写过一本书。
《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几十年之后(大约公元前400年),由他的弟子和弟子的学生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的书。全书用语录体的形式编纂,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论。全书涉及到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经历的第一手材料,也是研究儒家学说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应该说,《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所著,但它属于孔子。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为什么取名叫《论语》呢?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译成白话是说:《论语》这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应对弟子提问、回答当时的君王、世人的言论,以及孔子弟子们相互之间的言论,而这些言论都是从孔子那里学习和听到的。孔子已经去世,孔子的门人弟子相互拿出自己的记录,共同分析评定,并编纂起来。所以就把这本书称为《论语》了。班固在这段话里讲清了为什么书名叫《论语》。班固认为:“论”就是“论纂”的意思;“语”就是语言、言论之意。当然,历史上还有其他解释,但都不及班固的解释一语中的。
《论语》传承至今,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自从战国初年(大约公元前400年)成书以后,也仅仅是儒家教授学生的教材,仅仅是儒家的经典。在那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少思想家拒绝儒家,拒绝《论语》,甚至批评儒家的一些观点。从老子、庄子的书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依靠法家治国,先是“焚书”,后是“坑儒”。《论语》遭到灭顶之灾。到汉代,《论语》只流传下来三个版本。一本是当年鲁国人传授下来的,称为《鲁论语》;一本是当年齐国人传授下来的,称为《齐论语》;还有一本是汉武帝末年,修缮曲阜孔子故居时,在墙壁中发现的,因为是用大篆写的,因而被称为《古论语》。三个版本大体内容相同,但字数与分篇小有差异。直到三国时期,儒家学者何晏汇集三个版本及各家注解,作《论语集解》一书,这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论语》完整注本。《论语》就在这本集解中完整地保存至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大约由500多段语录组成,总共15000字左右。但《论语》一书的重要内容太多了,几乎包含了孔子全部的思想精华。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大约由500多段语录组成,总共15000字左右。但《论语》一书的重要内容太多了,几乎包含了孔子全部的思想精华。换句话说,涵盖了儒学各个方面的理念和观点。《论语》的内涵之博大,是任何其他书籍都不能替代的。从教育与学习、人格与修养、行为与礼节、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日常行事与人生哲理,直至谈古与论今、为政与治国,有关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孔子都有极为精妙的论述,都有光耀古今的思想。这里,我们只能就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仁,做一个简单的解析。
孔子说的“仁”到底是什么?
有人统计过,《论语》500多章,其中59章提到“仁”,“仁”字出现109次之多。
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我更倾向于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含义广泛的儒家道德观念—仁。《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音:ài rén)。’”孔子的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孔子用两个字—“爱人”,把“仁”的核心观念告诉了弟子。可谓简单明了,切中本质。爱人,可以解释为:爱护别人,也可以解释为:热爱周围的人。虽然“爱人”仅仅两个字,但却给我们透露了在孔子关于“仁”的概念中,包含的三个方面重要信息:
第一个重要信息是:孔子把“仁”定位在了人与人的关系上;
第二个重要信息是:孔子认定的“仁”就是“爱人”,首先是要有爱,向内修为自己,以产生爱心;向外实践仁德,把这种爱心奉献给别人;
第三个重要信息是:在孔子“仁”的概念中,视别人为人(而不是奴隶—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即将解体的时代),是平等的人,值得爱的人。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敬爱的现代作家冰心先生。冰心先生为之写作一生的信念和座右铭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先生说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是人类的大爱。冰心先生“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中的爱,与孔子“爱人”中的爱,是否有某种传承的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把孔子讲的“仁”,简单理解为“爱人”是可以的。
一颗心是爹妈给的,是肉体的心,叫真心,是一个人生命的原动力。另一颗心是后天的,被社会锻造而成,叫做良心,是人一生行为的总指挥。锻造良心最重要的营养就是孔子提倡的仁德之心、爱人之心。“做人要有良心”,这样的理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在社会上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今天,其实良心仍然深藏在亿万中国人的身体中。几年前:报纸上披露了这样一件事:
丛艳春是生活在吉林山村的一个农家妇女,她的丈夫因病常年卧床不起,唯一的儿子不但患有间歇性神经病,而且还是侏儒。为了治好丈夫的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了。可现在她又心如刀割:家里唯一的那头老驴也要被拉上屠宰场了—就等着把这头驴杀掉卖钱去给丈夫抓药呢。
杀驴的时候,当剖开驴的肚子时,一个硕大的肉球滚了出来,吓了人们一跳。杀了几十年驴的屠夫也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后来,他们断定,那个从驴肚子里滚出来的东西就是传说中和“马宝”一样能够包治百病的“驴宝”。
丛艳春得到“驴宝”的消息传开了,附近方圆几百里的药材商走马灯似地来到丛艳春家,先是打探,然后就开始出价。可丛艳春显得异常的平静,面对络绎不绝的买家,她只是说了一句话:等我弄明白了再卖。
这时,为了能得到“驴宝”,那些商人们打起了争夺战。一开始,有人出价7千元,丛艳春笑着摇了摇头,人们以为她嫌价钱低,于是价钱一直往上抬。到17万,可丛艳春还是不为所动。
在人们纷纷猜测之时,丛艳春又带着样品上路了。在这之前,她已经找了很多兽医以及县里的行家鉴定,但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于是,她又凑足路费去了市区。临走的早上,一个商人出了40万的天价,惊得当地的老百姓目瞪口呆,可丛艳春坚持:我不能不明不白地糟蹋人。
经过市里多个专家的鉴定,真相大白:这“驴宝”只是驴身上的一种良性血管瘤,没有治疗疾病的价值。
这时山村再次沸腾了,很多人骂丛艳春傻,你去搞那些鉴定干吗,送上门的40万不要。可丛艳春非常坦然,面对四壁空空的家,她说:为了丈夫和儿子的病,我很想有钱,可我一定要弄明白,假如真的是宝,能治病,再卖不迟。我害怕稀里糊涂地害了人,那样我的良心上说不过去,会一辈子不安。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对良心的诠释,足以证明“良心”在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就是要守护好中国人的仁德爱人之心,守护好中国人的良心。
李荣胜 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作家出版社编辑、副社长、副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重要声明
本刊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