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

2015-01-06 01:56李爽李亚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老子

李爽+李亚军

【摘 要】 《老子》[1]不仅是中华哲学史上的一部瑰宝,同时也是中医史上的一部理论奠基之作。它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以“道”为度量,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及人类生命的真谛与内涵。尤其是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分别从“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三个视角论述老子与中医养生学的关联。

【关键词】 《老子》;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中医养生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3-0032-02

《老子》是道家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典籍之一,千年来一直为学者所推崇。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对今人今世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亦可以说,它俨然融入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作为一种标志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种印记。老子的影响之所以如此的源远流长,不仅仅在于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巨大贡献,更在于他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与持守,即养生之道。《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一般而言,普通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岁,而老子却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有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老子之所以这么长寿,其秘诀就在于他的“修身之道”。老子在“修道而养寿”方面,绝非是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实践家。观《老子》可发现,老子是“口号与行动”并存,不仅提出自己的养生观念,更是把自己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贯彻到了他的实际生活中[2]。

1 养生的真谛—返朴归真

“返朴归真”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亦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最本质体现。

当今社会“养生”一词并不陌生,可以说养生的口号响在每个人的耳中,然而真正的执行者却寥寥无几。高竞争、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原本就已很繁忙的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而是竞向拜在“名利权势”的脚下。面对此种境况,仅凭一人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它需要每个人心灵深处真正的回归与净化。而对此做出最完美回应的竟是千年前的一位老者——老子。《老子》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他告诉我们“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他认为只要做到“宠辱不惊”,就不会有祸患降临,身体必然无损,生命必然流长。

《战国策·齐策》君子曰:“触之足矣,归真反朴,则终身不辱。”然而,要返朴就必须要抱朴,正如老子所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的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人能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老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生命之道的不断追求与操守[3]。在老子看来,少私寡欲是养生的秘诀。不论周围的环境如何变化都要抱守真元,不为物欲名利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褪去外在世界的层层包裹,还原一个最本初的状态,胸怀自然,即所谓“反朴归真”。他认为养生就应该是少私寡欲,淡泊无为,纯粹自然。纵观历史,历代医家、学者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通过修身来养生。它告诫人们要维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知的状态,报守真元,人才会活得简单快乐,身体才能康健[4]。

2 养生的方法—自然无为

众所周知,“守静”是《老子》中重要的哲学思想,同时亦是老子重要的修身养性之法。《老子》十六章言:“致虚极,守静笃。”所谓“守静”既是坚守纯净,顺应自然,而不妄为。《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道的本质就是道法“自然”,即“道”效法“自然而然”。他认为,道可言,言不及道,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自然无为”论断。仅仅是“自然”一词就在《老子》中出现了五次,由此可见,“自然无为”在老子一生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当然这里的“自然”并不是单指客观而存在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不受牵制力量主宰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它是本来如此,自己如此,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意思。对道而言创生万物,周流而不息;对物而言生养万物,任其自流。道家思想注重本性,强调性任自然,法天贵真,重视个性和真性,认为适本性,才能有获得人生自由的可能。《老子养生智慧》一书中提及:养生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5]。顺自然就是人们不仅要顺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随时随地随周围的环境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对待外围的权势名利等私欲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以致不被世俗所累。

在当今,人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的双重打压下,过上了一种不分黑白的“猫头鹰”生活。以至于,现在有越来越的年轻人过早的出现了“老化”,甚者直接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导致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背离了“道”,未能效法“自然”。故而可见,遵循自然无为,保守心灵纯真则是养生——延年益寿的最好方法。

3 养生的态度—柔弱不争

众所周知,老子生活在历史的社会转型期。当时,周王室风雨飘摇,诸侯争霸此起彼伏,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时期,老子依然坚持自己的操守——胸怀天下与自然相拥。正如《老子》八章中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柔弱不争。甘居卑位而不争,润泽万物而不鸣。在老子的眼中,“水”即是人生命的一汾涵养,亦是养生的一种态度。有人说老子的这种柔弱不争的思想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表现。然而笔者认为,老子的柔弱不争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逆流而上,即所谓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它不是消极的逃避,反而是一种迎接新生命的欣然。

首先,老子的这种柔弱不争思想,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顺应自然而生的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如《老子》三十六章和四十三章所言;‘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为天下最弱的东西可以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其次,老子认为柔弱的事物更具有生命力,是绝境下另类新生命的衍生。正如《老子》七十六章所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弱胜刚强是通行天下的法则。有时,表面上的刚强往往不是真正的强大,而表面上的柔弱却是真正的刚强。因此,老子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庄子也曾指出,刚强尖锐的事物最易毁灭,“坚则毁矣,锐则挫矣”。endprint

由此可见,老子的柔弱不争思想,并不是某些人所曲解的辱没尊严的消极避世,相反而是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和保身的处世生存之道。是老子本身超越内外,清心自守的表现。对外超越是对世俗的超越;对内超越是对生命欲望的超越。老子认为“欲望”的产生必然会损伤人性的淳朴,从而影响人生命的正常存在和人性的正常发展,有害于养生。所以老子主张无欲。《老子》第三章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即要尊重自己,又要超越生死,不贪求,莫强取。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医家养生观念的形成有莫大的影响。庄子则主张绝对地无欲,他从万物齐一的观念出发,认为理想的人格应该是排斥欲望,超越欲望,超然物外,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皇普谧则认为只有“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才能最终使得心灵空静,达到“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嵇康·养生论》)。而《黄帝内经》更是得其要妙,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认为只有这样才会德全不危,才能健康长寿[6]。总而言之,无论是对外的超越,还是对内的超越,《老子》养生的根本就在于以清静无为、少思寡欲,而这又与中医养生之道恰恰是相通的。

目前,在高强度的竞争压力下,在金钱权势的包围下,部分人的心灵变得日益苦涩干涸。为了寻求心灵的刺激与存在感,人们采取了另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频繁的出没于酒吧、KTV等场所。这种生活状态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反而会污浊心灵损害健康,完全违背了养生之道。坚守正确的养生之道在当今社会无疑是必然的,老子的哲学思想所蕴含的养生之法对现代生活有着积极意义。无论是“返朴归真”、“自然无为”,还是“柔弱不争”,都与中医养生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这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基奠。今后不仅要把这种思想作为指导心灵的航标,更应该把它作为今后生活的主流,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态度,让它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使得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经典藏书.老子(饶尚宽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余飞雨.论老子的养生之道[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7-59.

[3]姜守诚.“返朴归真”—老子《道德经》的养生学解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1):79-81.

[4]熊常初.《老子》中的中医养生之道[J].光明中医,2013,28(1):1-4.

[5]王钰,曹军.《老子养生智慧》[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6]李吉子.道家地超越精神与中医养生[J].现代中医药,2009,29(6):61.

(收稿日期:2014.05.08)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安居乐业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漫画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