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琬琰
教学是教师用自身的经验、知识和文化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改变其个体行为,为文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教学方法就如“点金术”,它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方法的价值。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课程在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势必要发生变化。
历史学科时间跨度上下五千年,涵盖政治、地理、艺术、体育等学科内容。而现行的教材容量小,知识浅显,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针对学生平时博览群书,历史知识“多而杂”的情况,采用学科课程创生的教学方法,符合当前“学位中心”的教学理论。教师利用教材整合知识,精心设计问题,精选史料帮助学生加工信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符合时代要求,更符合学生要求。
一、创生方法的实践探索
1.比较创生分析法
比较创生分析法就是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可让学生比较的人物、事件、原理、规律等。这种创生分析法应用于课堂中,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对话的主体意识,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历史教材中有一幅欧洲航海家在研究如何去更远的地方探险的图片,针对图片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观察图片,航海家的桌上堆满了各种航海仪器和书籍,显示了什么?有哪些科学因素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看出桌上摆放着地球仪、航海图、罗盘针以及相关的书籍等。
单纯的一幅图片过于生硬,此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给出了另一幅图片:翟志刚航天图,并提出问题:中国航天员在登月之前与哥伦布航海很相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用历史知识描述一下两者探索的相似之处(至少2点),并且运用历史观点或事件证明你的观点;两者的探索差异有哪些?至少描述出两点。
上述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探索”一词,既兼顾教材中新航路开辟的历史知识,又联系到现实中我国科技崛起的重大事件,均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热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从问题的设计角度看,意欲通过观察图片获取信息,从信息中联想已知历史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这一教学策略遵循了“学生适切学习”的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技巧,也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联系的建构能力。提倡课堂变式教学可以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钻研教材,精心构思新颖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2.意会创生推理法
意会创生推理法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史料、图片、实物等手段,把一系列的意会方式由远而近、由浅渐深地串联在一个整体内,让学生形象观察、联想体会。此种方法基于学生的基本知识,意在将新获得的事实及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与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构成新的逻辑思维,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例如,《世界的工业文明》一课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概括和回顾。瓦特发明蒸汽机,标志着西方世界进入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新时代;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产品展出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如印刷机械、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等。教师课堂的重点转移到“从世界看中国”的话题上,围绕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内容为线:第1次,1873年在维也纳举办的世界第6届博览会,当时参加的代表不是真正的中国人,而是英国人作为中国的代表参加;第2次,1876年第7届在美国费城博览会,中国人李圭参加;第3次,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我国的“茅台酒”“可雅白兰地”获奖;2010年,我国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以中国三次参加到自己举办世博会历程为明线,以中国的科技发展为暗线,这样一明一暗的两大主线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将史料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接,将简单、静态的内容设计成丰富、过程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大的主动发展。上述教学过程中,利用中国参加世博会到举办世博会的前后对比,说明了旧中国科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显示了新中国的实力,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自主创新的伟大成就。这样的设计既能使历史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又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既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又说明科技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让学生在时间对比、技术对比中求新、求进,提高学生对“工业革命”这一概念的理解。
3.探究创生移向法
探究创生法是指教师只引导、点拨,有时为学生的探究思考提供支架,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并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与探索来发现、概括出原理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创生意识、形成认知的过程,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的培养非常有利。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句“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只是尊重教材,按照教参要求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不提出问题,教师很少斟字酌句,轮回教过几次也没有什么问题出现。然而,在最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老师,我们语文书里要学习《论语》,世界各地办起孔子学院,新文化运动是不是与秦始皇的主张一样,要否定儒家学说呢?”这一次提问使学生发现现实与固有知识的矛盾,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也对教师敲响了警钟:不能再回避。
为了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只好放弃原来的教学计划,把时间留与学生共同探讨。结合“五四”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孔家店”与“孔夫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反复阅读、议论、启发,学生发现“孔家店”是“物”,“孔夫子”是“人”,与秦始皇对待儒家学说采取的“焚书坑儒”截然不同。由此得出,胡适提出“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人”,而是“打物”。即新文化运动的“反儒”言论,重点放在破坏礼法,破坏旧伦理,破坏旧习俗,对儒家的理论层面,如仁、义、心、性等几乎没涉及。可见,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实际是要打倒依附于“儒学”的封建礼教、三纲五常,打倒那些为封建统治提供精神支柱、麻痹国民意志的封建学说。“反儒学”是借打倒“孔家店”——“店”里坐着孔子,店外披着封建的色彩,也就是封建统治的精神外衣,提倡与时俱进,主张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社会科的教材也必须向学生呈现触及社会本质的社会实态、一种变动着的社会的剖面,其中隐含着教师期望学生从中读取并应思考和探究的内容,即这种教材含有培养学生社会洞察力的要素[1]。”学生经过探讨,明确了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对儒家的精华部分仍然是持肯定的态度,也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迫切需求的问题开始。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等待学生提出问题,而要积极努力地使问题变成迫切问题。学生对孔子的儒家学说比较熟悉,头脑里积累了大量的观点,而在教师的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出现反差,心理产生问题,学习兴趣被激发,符合其学习的规律和知识的内涵。
现行的课程是站在本土文化的角度编制的。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通过大众传媒可以获得一定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因此,许多教师尝试采用课堂体验式教学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学生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围绕每一个环节的重点、疑点、难点,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有目的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杨启亮教授说:“教学毕竟不是自学,即便说重心在学,也依然是有教之‘学,如果只论学而不论教,就是论学习不论教学了[2]。”所以,只要适切学生,教学效果就会实现。
二、创生方法实践感悟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以教材呈现的方式的改革为起点,牵动教师教法的改革。教师的课堂传授也要因教材的变而改,因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变而变。上述三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如表1所示。
从三种方法的对比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历史教学课堂中要择时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靠学生自己学;教师分解教材,为学生创生引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人的教学特长,努力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学态度。
此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课题“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创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立项号2014sc125。
参考文献:
[1]沈晓敏.社会科的教材开发[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杨启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适切性[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绣山中学广场后巷校区)
(责任编辑:任媛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