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志,尹宗成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皖江城市带设立的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
徐良志,尹宗成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2010年1月,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本文采用2006-2012年度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示范区设立后发生了明显好转,这说明示范区的设立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政策推进安徽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皖江城市带;双重差分模型;经济效应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现象。20世纪下半叶,最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就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东亚崛起”就是国际区域产业转移成功的典型案例。
为了提高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促进本区域经济增长,经国务院批准,2010年1月12日安徽省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以下简称示范区)。示范区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示范区的设立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经济影响程度到底是多大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问题。
宋群(2006)[1]从皖江城市带设立结构角度来考虑,发现该政策的设立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李小庆(2011)[2]采用面板协整的方法研究城市带设立对产业承接的拉动作用;于玲(2010)[3]从对区域外贸易的角度分析,安徽省经济的发展与皖江城市带的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多数学者对示范区设立的经济效应给予肯定,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如李强(2012)[4]选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皖江城市带设立的产业转移纳什均衡模型,认为需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巩固皖江城市带在安徽中部经济崛起过程中的优势;程必定(2010)[5]则认为示范区的设立会存在着结构上的粘性,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粘性表现更加严重;江明轩(2011)[6]研究发现,城市圈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单一的结构政策是不够的,还需税收优惠政策,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经济结构。
综上所述,在示范区的设立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和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已有研究确实存在认识上和度量上的偏差。而且,现有研究多数仅仅停留在对示范区设立的理论考察上,缺乏实证的支持,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
在实证研究中,如何度量政策实施对经济体影响是非常困难的。然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7]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系统的政策效果进行量化处理。所以,本文拟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运用面板数据[8]实证分析示范区设立的经济效应,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2.1 计量模型的设定
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一般模型度量政策实施对经济体影响是非常困难的。而双重差分模型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双重差分方法与简单的OLS方法相比较,可以有效地避免内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在近期,双重差分模型是研究相关财政政策实施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皖江城市带的设立仅对城市带内区域经济起作用,而对城市带外区域经济没有影响,我们就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近似的科学实验,用来检验皖江城市带设立的经济效应。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Yit)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变量Direct反映的县市是否是皖江城市带内的县市,Directit=0和Directit=1分别表示非皖江城市带内的县市(参照组)和皖江城市带的县市(实验组),那么皖江城市带的设立只对实验组内的八大城市施加影响。假设经济带的设立对于这八大城市的经济效应为E(Yit|Directit=1),而对于参照组的经济效应为E(Yit|Directit=0),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皖江城市带的设立对不同组经济体净效应的因果关系,即皖江城市带设立设立对该地域经济的净效果为:
为了考察皖江城市带设立效应的动态变化,这里引入时间变量(Timeit)。由于皖江城市带设立在不同时间的经济效应也会产生一个差异,参照组与实验组都会随设立时间变化,因此,我们也需要对设立前后效应进行比较。假设设立前的经济效应为E(Yit|Timeit=0),而设立后的经济效应为E (Yit|Timeit=1),设立在时间水平的净效果为:
在一个时间水平下,实验组和参照组之间的经济净效应为:
这一经济净效应不仅度量了设立前后的效果,同时也度量出实验组与参照组之间的经济效应差异。
基于上面的观点,本文研究的基本模型可以初步设定为:
实际上,地区经济的增长是个综合指标,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估计皖江城市带设立的经济效应,本文还控制了文献中确定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主要变量,如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等。其中,资本投入变量用Capitalit表示,而劳动力投入用Laborit表示。则本文实证检验模型可设定为:
那么,本文所要考虑的核心内容是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表达出来的信息,如果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的统计数据为正且在一定条件下统计量显著,则表明皖江城市带设立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增长;如果回归得到的统计数据显著为负,则表明皖江城市带设立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一定统计量下不显著,则表明皖江城市带设立政策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并不明显。
2.2 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的是2006-2012年皖江城市带设立前后及城市带内外之间的经济变化。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7年至2013年)。在这些数据中主要包括了安徽十六个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数据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
基于前面研究的策略及数据,这里将采用近似于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模型。在不考虑控制变量只考虑虚拟变量的情况下,即运用公式(4),采用2006年至2012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就示范区设立对该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整体的双重差分估计。估计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双重差分结果表
从上述双重差分的结果来看,除时间虚拟变量(Time)和区域虚拟变量(Direct)与时间虚拟变量二者交互项分别在5%和10%水平上显著外,区域虚拟变量(Direct)不是严格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示范区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政策本身,而且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如税收优惠政策、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等因素。而滁州市和宣城市等地区处于示范区的边缘,经济基础比较落后,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弱,因此,从总体上看,示范区设立的经济效应没有得到体现。若将滁州市和宣城市排除,再次运用公式(4)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双重差分结果表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不仅时间虚拟变量(Time)、区域虚拟变量(Direct)及其两者交互项分别均在5%水平上显著,而且各变量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时间虚拟变量的参数由2.479 081增加到2.762 777,所对应的概率由0.048下降为0.021 4,说明该变量更加显著;区域虚拟变量的参数则由1.618 411增加到2.647 847,说明区域变量的贡献率提高了1.029个百分点,区域变量所对应的概率由0.161 5下降为0.017 0说明该变量的作用将更加明显;两者交互项的参数也由3.221 385增加到4.119 188。R2则由0.255 527提高到0.293 838,拟合程度进一部提高。
由于,区域经济增长是个综合指标,是会受到一系列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控制变量(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投入)、时间虚拟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相对稳定的差分结果。因此,本文运用公式(5)作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
表4 双重差分结果表
由表4可以看出,除时间虚拟变量和区域虚拟变量交互项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实证检验结果是稳健的。
本文利用2006年至2012年面板数据,构建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的经济效应,基于检验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1.皖江城市带中资本的投入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显著影响。资本的投入,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创建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2.皖江城市带中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正向效应。廉价劳动力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3.皖江城市带的设立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与预期的结果存在一定差距,这是由于城市带的设立并非一日之功,须考虑政策的滞后性。只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基础设施的完善,皖江城市带设立政策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对于皖江城市带资本投入而言,政府应加强对皖江城市带的财政政策的支持,如资金方面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一系列的税收、金融政策的优惠,搭建高效便捷的融资和交易平台,制定、实施惠民的政策,才能使经济出现平稳持续的增长
2.对于皖江城市带劳动力投入而言,低成本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一直是该地区的传统优势,但这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城市带设立后该地区应迅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从而提高高新技术项目带头能力。
3.皖江城市带设立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需依集中力量发展带内优势的产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大集团(如马鞍山的马钢、安庆的中石化、铜陵的有色集团)和大企业(如芜湖的奇瑞、合肥的江淮)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企业的并购和重组,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加强的集中程度,同时还需扶持薄弱产业,才能使各产业经济出现平稳持续的增长,防止出现个别产业一支独秀,而其余产业严重落后的畸形发展。
因此,安徽省要充分抓住皖江城市带设立的契机,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发展经济,促成东中西优势互补,构造稳健的经济格局。
[1]宋群.产业结构调整的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J].世界标准信息,2006,26(11):102-105.
[2]李小庆,袁白鹤.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实证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1,22(05):60-63.
[3]于 玲.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测度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0.
[4]李 强,徐康宁.产业转移:承接地之间的竞争博弈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03):61-65.
[5]程必定.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想[J].华东经济管理,2010,21(4): 24-27.
[6]江明轩.“西部大开发”中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外商投资的影响—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1,24(10):179-181.
[7]周黎安,陈 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J].经济研,2005,20(8):44-53.
[8]田维明.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53-260.
On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Wanjiang City Belt——Based on double difference model
XU Liang-zhi,YIN Zong-c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000,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panel data from 2006 to 2012 to analyze the increase in economics of Wanjiang City Belt in double difference model.The result shows the development aim of regional economy can be reached.since the demonstration area has improved the economic growth.
Wanjiang City Belt;double difference model;economy effect
F224.0
:A
:1004-4329(2015)01-078-04
2014-11-08
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科教中心重点项目(SK2013A064);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1302053037)资助。
徐良志(199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