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刘小平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关系的专利计量分析
李向阳1,2刘小平1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要〕本文采用非专利引文(Non-patent references,NPRs)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我国政府制定相关的科技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研究表明,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且这种依赖正不断增强;基础研究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该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科学研究成果大部分来自国外,突出反映了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仍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专利;非专利引文
医药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医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提高我国的新药创制能力,推进化学创新药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现代中药的发展,开发先进制药工艺技术与装备,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然而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差、管理落后等依然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同时,由于我国在医药科技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使得其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的基础仍较为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与高附加值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少差距。
基础研究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是技术创新的根本驱动力[1]。当前,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二者之间的知识流动也越来越直接和频繁,许多科学家甚至在发表科学论文的同时,将其科研成果直接申请专利。我国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然而这并未带来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步发展,其中不能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在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原因[2]。大量高新产业技术创新的背后离不开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而我国长期以来的科技战略过于强调以应用为导向,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倾向于投资试验开发和应用研究,使得在越靠近基础研究的产业领域(如医药),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越为薄弱。因而,如何从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关系的角度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基础研究是人类利用各种科研手段与设备,探索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社会活动。基础研究的过程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科研创新成果,而这些成果往往会以科学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公之于众。因此,科学论文是衡量基础研究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专利是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全世界90%以上的技术发展信息都是首先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的。同时,专利文献还包含了全球90%~95%的技术创新成果,且其中有80%以上未在其他文献中出现过。因而,专利虽不能代表技术创新的全部,但却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如果以专利作为测度技术创新活动的指标,以科学论文作为测度基础研究活动的指标,通过对专利引文中的科学论文——非专利引文(Nonpatent references,NPRs)进行计量分析,就能够反映出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的依赖程度,也即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大小。
Narin最早采用该方法对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中的美国生物技术专利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该领域专利引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作者由此认为美国生物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3]。Iversen曾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挪威科学与技术间的互动关系,发现挪威医药、化工、仪器仪表、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相比其它领域对基础研究有着更强的依赖性[4]。Verbeek则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拥有大量非专利引文的专利主要分布在一些科学性较强的技术领域,如医药、生物技术、有机精细化工以及仪器仪表等[5]。Szu-Chia Lo曾对遗传工程领域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对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6]。国内研究中,官建成借助USPTO内的专利数据探讨了我国11个技术领域专利发明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生物技术、医药以及有机精细化工领域有着较高的科学强度,而信息通信、半导体和光学等领域与基础研究的关系不太紧密[7]。裴云龙对USPTO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38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的纳米专利进行了研究,发现纳米专利对科学论文的引用与其专利价值显著正相关,而纳米专利对非科学出版物的引用则与其价值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8]。赵志耘则以我国在USPTO申请的生物技术专利为研究对象,从科学关联度,专利SCI引文的来源期刊、来源国家以及来源机构4个角度揭示了我国生物领域的技术创新对科学研究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且这种依赖正不断增强[9]。学者们的研究探讨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有着较强的依赖性,然而对于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的依赖程度,基础研究对该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以及基础研究成果的具体来源等问题,学者们还尚未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将尝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在USPTO申请的医药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采用非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2.1USPTO数据采集
本文的研究数据源自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在线数据库。在数据采集中,借助医药领域的国际专利分类号(IPC)“A61K”,编制检索式检索出专利权人国别为“CN”,且授权时间为1976-2014年的发明专利740件,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产业在USPTO的专利申请起步较晚,中国医学科学院于1988年获得了该领域的第一件专利,自此之后专利授予数量一直缓慢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人口老龄化加速、人民自我医疗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医疗保险制度日臻完善,我国医药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统计显示,2005-2010年,我国医药市场的增长率超过20%,2012年的市场规模为9 261亿元,2013年已达万亿以上,到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速度继续高速增长。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获得的医药专利数量也大幅增加,其中仅2014年就获得发明专利171件,是2001年的17倍之多。为此,本文将本研究的时段选定为2001-2014年,在此期间,我国在USPTO获得的发明专利为704件,占专利总数的95%。
图1 2001-2014年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获得的医药发明专利数量
2.2SCI引文提取
从704件样本专利中,本文共下载、提取、整理出9 263条非专利引文(NPRs),各专利在NPRs上的分布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78件专利没有引用NPRs,约占专利总数的11%,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发明人员在技术创新时都或多或少参考了科学研究成果,从中获得创新灵感和启发;拥有1~10条NPRs的专利最多,高达434件,占到了专利总数的62%;其次,97件专利引用了11~20条的NPRs;此后,随着NPRs的不断增加,专利数量不断减少,仅有33件专利引用了50条以上的NPRs。可见,我国医药专利在NPRs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而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偏态分布趋势。由于NPRs中包含有多种文献类型,如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标准等等,而期刊论文,尤其是SCI论文,相比其他各类文献质量更高,也更能体现基础研究水平,因而本文将借助DII(Derwent Innovation Index)和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两大数据库将SCI引文从NPRs中识别并提取出来,以做进一步的分析使用。
图2 2001-2014年中国医药专利在非专利引文(NPRs)上的分布状况
DII和SCIE两大数据库均为汤森路透集团旗下的重要数据库,数据更新及时、准确且权威性强。更为重要的是,两大数据库之间建立了连接关系,即DII数据库中专利的所有SCI引文都通过超链接的方式直接链接到了SCIE数据库,从而为我们判断一件专利的引文中哪些是SCI引文,哪些不是SCI引文提供了依据。为此,本文在从USPTO数据库中采集相关专利数据的同时,将借助在该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专利号码在DII数据库中检索对应专利,然后通过超链接进行专利SCI引文的识别,最后将识别出的SCI引文通过其超链接在SCIE数据库中进一步采集相关信息,如论文题名、作者、关键词、所属期刊信息等,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10]。
图3 USPTO中专利SCI引文的识别流程图
3.1科学强度分析
科学强度是指专利引用科学论文,尤其是SCI论文的平均数量。该指标由美国CHI研究公司开发,并主要用于衡量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的依赖程度。采用这一指标,可以对不同国家、机构以及技术领域中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的关系进行衡量,进而反映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和作用。通过对同一技术领域专利的科学强度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还可以反映该领域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依赖程度的变化趋势。
表1 2001-2014年中国医药专利的科学强度
从非专利引文(NPRs)中,本文共识别提取出3 251条SCI引文,占全部NPRs的28%左右。由于专利授权数量各年份差别较大,且部分年份专利数量过少,不便于统计分析,因此本文将2001-2014年14年的分析时间划分为5个不同时间段。表1描述了不同时段内我国医药专利的科学强度(B/A)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获得的医药发明专利及其引用的SCI论文都在稳步增长。其中,2013-2014年获得发明专利319件,是2001-2003年所获专利(38件)的近10倍,而其SCI引文更是增长了10余倍,十分显著。同时,科学强度的增长也十分明显。2001-2003年专利的平均科学强度仅为3.2,而到2013 -2014年,这一数值已增长到5.1,增幅约为60%。从整体来看,我国医药专利的平均科学强度为4.6,即每件发明专利平均引用了4.6篇SCI论文,相比我国的其它技术领域,如化学(1.7)、计算机与通信(0.2)以及机械(0.2)等[10],科学强度更高,表明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的依赖性更强。综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尤其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且这种依赖正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增强。为此,我国政府、企业及相关科研单位等应加强对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与利用,制定并实施有助于科研成果向技术创新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以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明人员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3.2专利质量分析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多种多样,其中专利被引频次与同族专利数量应用较为广泛。专利被引频次与专利质量密切相关,其能够反映专利的技术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一件专利被后续专利引用的次数越多,表明该专利技术对后续技术的发展影响越大,是该技术领域中的核心技术或基础技术。同族专利数量是另一个评价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专利维持的成本问题,申请人更乐意为那些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专利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同时申请专利保护,因而同族专利数量的多寡能够反映一件专利的经济价值。此外,从提出专利申请到最终获得授权,专利通常要经过层层的严格审查。如果一件专利能够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同时获得授权,则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技术价值,能够经受住多方考验。因而,同族专利数量能够同时反映一件专利的经济价值与技术价值[11]。
由于只有部分专利引用了非专利引文(NPRs),为便于分析,本文将所有专利划分为两类,一类含有NPRs;另一类则不含有NPRs,两类专利各时段的平均被引频次与同族专利数量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个别时段外,引用NPRs的专利相比那些没有引用NPRs的专利普遍拥有更高的被引频次以及更多的同族专利。统计显示,引用NPRs的专利,其总的平均被引频次高达4.1次,而那些没有引用NPRs的专利则仅为2.8次。此外,在同族专利方面,引用NPRs的专利平均拥有10.5个同族专利,而没有引用NPRs的专利则仅为7.4个。这一结果表明,在我国医药领域,技术与科学之间的互动越频繁,专利的被引频次越高,同族专利数量越多,专利的技术重要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越大,即基础研究为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基础研究能够为发明人员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技术创新方法,拓宽知识结构,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发现新的研究领域,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表2 2001-2014年中国医药专利的被引频次与同族专利数量
上述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该产业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的依赖也正逐步增强;基础研究已成为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不仅是显性信息的来源,而且还提供了新的技术创新机会,对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基础研究是一国产业连通世界知识库的“桥梁”,它使得各国产业在发展中能够有效地嵌入全球知识网络,吸收并利用其中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一个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长期落后并依赖于其他国家,那么将大大减缓其产业发展速度,使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本国的基础研究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要议题。为增强本国的基础研究实力,后发国家在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时可以考虑采用3种方式: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国际合作。而无论单独抑或综合采用哪几种方式,弄清自身的发展现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一个重要前提。为此,本文将对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基础研究状况进行进一步分析,以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政策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3.3基础研究的来源分析
3.3.1来源期刊分析
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包含的期刊种类越多,专利引用越多期刊中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对基础研究的依赖就越大[12]。通过对专利SCI引文的来源期刊进行分析,可以获知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的依赖状况,确定技术创新所需科学知识的来源期刊,从而为发明人员更好地选用科学期刊,吸收利用科研成果提供重要指引。
统计表明,我国医药专利共引用了537种国际期刊中的SCI论文,可见该领域专利有着较为广泛的知识吸收面,能够从诸多期刊中汲取本领域发展所需的科学知识。表3详细列出了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期刊及其相关信息。从表中可以看出,《药物化学杂志》、《生物化学杂志》和《美国科学院院刊》的被引频次分别高达75次、71次、69次,是所有期刊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个期刊。从学术影响力来看,这10种期刊均为国际一流期刊,如《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都是国际顶尖的综合性刊物,其近两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2.3、31.5、9.8;而《药物化学杂志》、《生物化学杂志》、《免疫学杂志》等也都是医学及相关领域的重要专业性期刊。这些刊物收录的论文涵盖了当前化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重要突破,在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科学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医药产业的发明人员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不妨多关注这些期刊刊载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中获得创新灵感和启发。
科学吸收率是指与特定技术领域存在互动关系的科学领域的数量[5]。通过将我国医药专利引用的期刊划归到其对应的学科领域,可以获知该领域技术创新所需的科学知识主要源自哪些学科。在分析中,本文采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网络版期刊引用报告(JCR)中的学科分类方法,将我国医药专利SCI引文所属的537种期刊进行归类。JCR将所有期刊分为173个学科领域,经统计,我国医药专利所引用的期刊分属于其中77个学科,即该领域的科学吸收率为77,表明我国医药产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与较多科学领域间存在着知识的交流与互动,能够从诸多科学领域中汲取技术创新知识而非少数单一领域,因而更容易取得较大的技术突破。其中,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贡献最大的10个学科领域是: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药学、免疫学、化学、肿瘤学、医药化学、有机化学、病毒学、传染病学和内科医学。这些学科囊括了医药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大部分重要期刊,其SCI引文所占比重如图4所示。因而,为增强基础研究实力,我国应密切关注国外这10大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引进、吸收、利用其最新的研发成果;同时,以这些学科为导向,积极制定实施有助于其发展的相关科技政策,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充实国内这些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实力,为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3.3.2来源国家分析
通过对专利SCI引文的来源国家进行分析,可以获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科学知识主要源自哪些国家,从而为我国的发明人员选用科研成果以及政府部门开展国家层面的交流合作提供指引。统计显示,我国医药专利的SCI引文主要来自包括我国在内的2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内引文仅占9%左右,可见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对国外科研成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我国自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年增加。2013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11 846.6亿元,比上年增加1 548.2亿元,增长15%;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首次突破2%,达2.08%,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然而与美国2.79%(2008)、日本3.44%(2008)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具体的投入类型来看,我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为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应用研究经费为1 269.1亿元,增长9.2%;试验发展经费10022.5亿元,增长16%;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占R&D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7%、10.7%和84.6%。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创新能力薄弱、科研产出少、质量不高,从而使得我国的发明人员不得不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国外科研成果。
图5 2001-2014年中国医药专利SCI引文的主要来源国家
图5描述了我国医药专利SCI引文的主要来源国家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拥有的SCI论文多达789篇,占SCI引文总数的40%,因而,美国是我国医药产业最主要的科学知识来源国家;此外,日本、德国和英国同样是我国该领域重要的知识输入国,其拥有的SCI引文分别为165篇、124篇、105篇。这一状况与当前这些国家在国际医药界的地位相符。美国、日本等都是传统的医药产业强国,拥有诸多顶级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医药企业集团,医药产业基础雄厚,科研实力强大,基础研究成果产出较多且质量较高,代表了当今国际医药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我国SCI论文的被引数量为177篇,仅次于美国,然而与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由此可见,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是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主要的知识来源国家,而我国自身的基础研究能力还相对薄弱。因而,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密切关注这些国家医药产业的发展动向,加强同这些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吸收利用其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3.3来源机构分析
通过对专利SCI引文的来源机构进行分析,可以获知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科学知识主要源自哪些机构,是否以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从而为发明人员开展跨机构的交流合作以及政府部门支持公共科学研究等提供有益论据。统计表明,我国医药专利引用的SCI论文共来自494个机构,其中公共研究机构(包括大学、医学院、公立医院、研究所、慈善机构等)369个,其引文数量占SCI引文总数84%左右;企业型机构47个,引文占比约为7%;此外,还有82家公私合营型机构,引文数量约占SCI引文总数的9%。可见,公共研究机构是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最主要的知识来源机构,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科学的大力支持。
表4 2001-2014年中国医药专利SCI 引文的主要来源机构
表4按引文数量列出了排名前十的国内及国外机构。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外机构拥有的SCI引文数量普遍高于国内,除中国科学院和香港大学外,我国其他机构的SCI引文数量均不足10篇,而国外机构的SCI引文均在20篇以上,其中哈佛大学、辉瑞公司、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更是达到了30篇,从而再次表明了国外科研成果是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知识来源,我国自身的科研实力还相对薄弱。从机构性质来看,我国医药产业的发明人员引用的国内科学文献全部来自著名的国立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如中国科学院和香港大学等;引用的国外科学文献则主要来自美国的大学及其著名的医药公司、私立医学研究机构等,如哈佛大学、辉瑞公司等。由此可见,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这些机构同时也是政府研发资源的主要支持对象。统计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资源90%以上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拥有的基础研究经费尚不足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的10%。此外,从企业自身研发资源的分配来看,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用于完善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其中33%用于改进生产工艺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31%用于完善现有技术和拓展产品用途,24%用于全新产品/工艺的开发,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仅为9%[13]。从长远来看,政府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的失调对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的增强、各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这应当引起我国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从各机构的研发能力来看,这些国内外机构均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普遍较高,常常包含有开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发明人员学习、吸收、利用这些成果,促进了世界前沿科学知识从国际学术界向我国医药界的传播和扩散。因而,为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及相关科研单位应积极关注上述机构的研究动向,从其研究成果中不断寻求新的创新机会,适时创造条件开展相关交流合作活动,以更好地理解与利用其基础研究成果,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此外,在大力支持国内公共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政府还应通过财政政策、经济政策以及管理体制创新等,诱导企业从事面向产业需求的基础研究,激发企业的科研活力,着力培养企业的应用型基础研究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基础研究的生力军。
本文采用非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对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新世纪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加速发展,医药专利授予数量呈高速增长态势;(2)基础研究是我国医药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性创新的关键,没有基础研究,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我国医药专利引用的科研成果大部分来源于国际一流期刊,且发明人员更倾向于在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哈佛大学、辉瑞公司以及中国科学院和香港大学等是主要的知识输出机构;(4)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偏低,且集中分布于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合理也是中国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总结提出以下建议:(1)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国应逐步加强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医药强国的交流合作力度,不断引进、消化、吸收与利用其一流的科研成果,积极创造机会与不同国家、不同机构间展开项目合作与人员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转化,在整合全球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国家对基础研究与知识创新的重视,无疑会为技术创新的发展带来不竭动力。针对我国科研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依然薄弱的现状,国家应提高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源支持力度,使发展基础研究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3)我国已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主导的创新体制,然而这一体制主导下存在技术转移与创新效率低下、产业创新能力增长缓慢、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等问题,因而我国除在研发资源的配置上更多地向企业倾斜外,还应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外部环境等措施,诱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基础研究的主体;(4)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增强学术型基础研究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产业驱动型方面的基础研究,更多地面向企业与市场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研发中存在的重大基础性理论问题,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
参考文献
[1]Bush V.Science and the Endless Frontier[M].Washington,DC: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45.
[2]柳卸林,何郁冰.基础研究是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J].中国软科学,2011,(4):104-117.
[3]Narin F,Noma E.Is technology becoming science?[J].Scientometrics,1985,(7):369-381.
[4]Iversen E J.An excursion into the patent-bibliometrics of Norwegian patenting[J].Scientometrics,2000,49(1):63-80.
[5]Verbeek A,Debackere K,Luwel M,et al.Linking science to technology:Using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in patents to build linkage schemes[J].Scientometrics,2002,54(3):399-420.
[6]Lo SCS.Scientific linkage of scien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a cas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research[J].Scientometrics,2010,(1):109-120.
[7]Guan J,He Y.Patent-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Science -technology Linkages[J].Scientometrics,2007,72(3):403-425.
[8]裴云龙,蔡虹,赵皎卉.纳米科学对纳米技术的影响:基于NPR的分析[J].情报杂志,2010,29(10):1-4.
[9]赵志耘,雷孝平.我国生物科技领域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关联分析——从专利引文分析的角度[J].情报学报,2012,31(12):1283-1289.
[10]文晓芬.基于专利引文的我国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
[11]万小丽.专利质量指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2]陈燕,黄迎燕,方建国,等.专利信息采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8-80.
[13]潘建成.经济快速增长下的自主创新——2006中国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报告[J].经济界,2007,29(5):90-96.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Patent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Li Xiangyang1,2Liu Xiaoping1
(1.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de use of non-patent references(NPRs)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ic research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It's important for our government to draw up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olicies.Studies had shown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had a strong dependence on basic research,and this dependence is growing.Basic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y.However,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 depended China'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mainly from abroad,it highlighted that there were still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investment,ir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so on in Chinese basic research.
〔Key words〕medicine industr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asic research;patent;non-patent citations?
作者简介:李向阳(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利计量与分析等。
收稿日期:2015-09-14
〔中图分类号〕F273.1;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2-0111-08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