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深巷乡情浓

2015-01-06 12:05马永欢
辽河 2014年12期
关键词:罗家永平回族

马永欢

1

大理古城文献楼对面即南面的文献路,有一家,我不得不去,那就是罗民钦老人家。这老人,今年七十六岁,头发完全花白,但精神矍铄,说话、行动、写文章,都显得雷厉风行。他虽然在这里安家落户,却不是大理古城人,而是永平县曲硐人,回族,是中国同盟会会员罗汉彩的孙子。罗汉彩,字云五,曲硐人叫他为罗大人,他建盖的房子是一大院,四合五天井,至今留存。这一院,又叫罗家大院。

在2014年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前,我就与这老人预约,我来大理赶三月街民族节要到他家,拜访这个老人。

而我与这个老人相遇相识是在几年前,一经相遇相识,就成为我文化旅途中的一次难忘记忆。当我成为《永平回族研究》主编时,需要多方面约稿,特别是要与永平回族作者约稿。而浮出水面的回族作者不多,即使有几个,他(她)们很少写永平回族文化的文章。要办刊,稿源是主要的,因此,我四处打探,八方求索。

有一天,我在曲硐阿巧孃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商铺前遇到罗民英老人,我说:“你们罗家大院,很有历史文化价值,如果你们罗家有人写一写,提供稿件,我把它刊登在我们回族学会的杂志上,那就太好了。”他说:“我家兄弟罗民钦在大理,他会写,而且写得好,你可以与他联系。”我高兴地说:“把我的手机号码写给你,把我们的杂志拿给你一本,请你联系。”热心的罗老人特别高兴,说:“我一定与兄弟联系。”

第二天,罗民钦老人从大理来到曲硐罗民英家,给我打电话。我接了电话,高兴地骑着二轮摩托车,从县城到曲硐与这个老人相遇。

一见面就感到十分地亲热,因为他平时爱学习,写点文章,而且对我们学会的民族杂志感兴趣。第一次见面后,他老人家回大理后就写文章,写完寄我来。他给我第一次投稿的文章是《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辛亥革命斗士的罗大人》,刊发在2011年的第三期上。从此,我与他成为忘年交。

我一到大理古城西门,就给罗民钦老人家打座机电话,没有人接,我就逛古城。再打电话,还是没有人接;到了下午五点,我再打电话,他的老伴接电话,说:“他去老年协会玩,一会儿就回来了。他回来,我叫他给你打电话。”过了几分钟,罗老人回到家给我打电话,“马老师,你在哪里?”我说,“在大理古城。”“你来我家吃晚饭,我来文献楼前接你。”我说:“好的。”

2

与老人相遇,我非常高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他领着我去他家。他家位于大理古城的深巷里,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巷道不宽,三个大人可并行,水泥路,路笔直,但很短,尽头又是左右巷道。笔直的路两边、前后都是民居。我一眼看去,都是白族风格的建筑,瓦房顶,两层,粉刷一新的墙体,方方正正的防盗玻璃窗。这焕然一新的民居,一下子激起我的美好情绪……

罗老人在前,我在后,我刚要走进大门,说:“我先照一张大门相,你家的大门很有特色,我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大门。”于是,我拿出相机,往后退,选择好角度,拍摄。大门的左右两边,高墙都是白色墙壁,没有一点污点,仿佛是刚粉刷的,左边墙头是用青瓦砌成的飞檐,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春鸟。

“鸟背”上伸出一串蔷薇花,红红的,在温馨的夕阳照耀下,更显娇艳。大门右边的墙头用青瓦砌成,墙内的蔷薇花覆盖了长长的高高的墙头,让小巷生机盎然,生发大理三月好风光的美丽景致。

大门右边有“玉园”两个字,刻在一小块扇形大理础石上,这块础石仿佛又镶嵌在一块方方正正的大理础石上,仔细欣赏,那艺术性,实在让我回味无穷。“玉园”的左边就是红红的对联。右联为“传家有道惟忠厚”,左联为“处世无奇但率真”,红彤彤的对联,贴在白墙上,表达了罗老人的心思,也概括了罗家几代人为人处世的家风。左联旁边有一幅字画,我仔细观察:一幅画,画是两棵竹,竹节抽枝展叶,一幅字,“竹韵 平生爱竹竿硬碧绿秋冬春夏任姿风拂——民钦诗画”。字画镶嵌在扇形的大理础石上,这础石又镶嵌在方方正正的大理础石上。

不谋而合,我也喜欢竹。由于喜欢竹,所以我的笔名以竹来命名,有两个,一个叫山竹,另外一个叫清风竹韵。关于“竹”字,我请永平知名书法家杨占标写,我拿到下关装裱,挂在我的书房,天天欣赏,月月领会。“清风竹韵”,我请大理五里桥回族书法家马庆鸿写,在下关装裱,挂于我的书房,时时观看,越看越有味。这两幅字,我赋予竹的精神,这竹的精神就是我的为人处世的精神,多少年不改变,仿佛天生的。

大门上方用青瓦砌成,四角是飞檐,古色古香,气势不凡。檐下门上有一幅字叫“书香门第”,我略思,名副其实。因为,他的先祖父罗大人,爱书,不仅建了永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而且在校内建了“云鹏图书馆”。罗老人,从小爱读书,并深受家庭书香的影响,渐渐地成为罗家的一个文化人,成为罗家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不仅如此,他的侄儿罗树勇,在永平县城开了一个文化艺术店,这个店叫“星月广告图文快印”。

有一天,我到店里参观,看见一个大书架,摆放着一些书籍,让顾客翻阅。这美丽的一道景观,激起我的热情,调动了我的思绪。因为我爱书,因为我著书,因为我编辑杂志。当时,店里只有一个回族小姑娘,我对她说:“你们这样做,太好了!据我了解,有书架的经营店,你们是永平县城第一家。这样的店,很有文化气氛。我家里有书籍,有杂志,我送你们几本,马上去拿。”我家在县城的荷花小区,离这店不远。几分钟后,我拿来两本我自己写的散文集《火对冰的表达》、《神奇美丽的博南》,两本杂志《永平回族研究》第8期,《永平回族研究》(2014年增刊)。我递给漂亮的小姑娘,她一一摆放……

3

我走进大门,感觉走进“玉园”。右边是一栋水泥平顶瓦房,两层,门不怎么大,颜色也不怎么靓丽,深铁色,门上方贴着一个“福”字,是一个正“福”,“福”字鲜艳夺目,辉映屋宇,两个老人在这“福”字光芒中生活,太幸福了。是的,两个老人家苦了一辈子,如今应该幸福安度晚年,我想。门右边,白色墙体前,摆放一张圆桌,是大理础石的,桌下有一把水壶,桌上有三盆盆景,一盆芦荟,一盆云南松,一盆万年青,一盆菊花。既净化空气,又养眼,又美化家园。除此之外,有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刚泡的,给我的,以茶水迎客,这是回族的传统风俗。

左边是一间厨房,一层三格。庭院里一个长方形花园,有青竹,有树木,有花草……盆景与非盆景相结合。正值阳春三月,这小院,处处绿意洋溢,红花绽放,令我兴奋。一棵小榕树,枝叶繁茂,意蕴深刻,是罗老人一生的精神写照。宽容,是罗老人一生的追寻,缘自我对他接触了多次,并细心阅读了他写的很多文章。

左右房之间是一条笔直的人行道,两边用大理础石铺就而成,中间用鹅卵石砌成,鹅卵石便是压心石。我没有问罗老人当时构想的缘由,但我能够猜到。很久以前的曲硐古村落,有一条古老的街道,长达2公里的街道中间就是用压心石砌成。在曲硐土生土长的罗老人,印象应该十分深刻的。他怀着深刻的印象,在建设自家的小院时,就仿造,自觉地传承。压心石砌成的线,在建筑领域,应该叫中轴线,在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中,普遍应用,普遍存在,中轴线就是历史文化的命脉,主脉。有一次,我到北京故宫、天安门、天安门广场游览,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这些历史文化景观,中轴线相连,一脉相承。永平曲硐回族文化城的建设以一条中轴线来贯穿,即曲硐清真古寺内有一条中轴线,向上延伸。

照壁,令我打开眼界,罗老人创作的字画在此一一呈现。上方有他的书法作品“画缘”二字;中间有一幅他创作的画:一轮圆月,圆月间有青山,有云海;中间两边有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右边是“思乡心切归故里”,左边是“恋土情深建陋屋”。我一看,便明白他老人家的深深情怀。“画缘”是他风雨历程七十多年的不解情缘,这温馨的小院,有他的画缘,我主编的《永平回族研究杂志》第8期。“思乡心切归故里”,他是曲硐人,生于斯,长于斯,所以,思乡心切,魂归故里,就一目了然。

无论任何人,一旦自己老了,这样的深深情怀,总是缭绕心间,挥之不去。这让我想起,我的老母亲。母亲八十二岁时,看着自己不行了,将走向生命的终点,有气无力地对我说:“我要去漂亮河,走一走。”母亲的故里在漂亮河回族村,从漂亮河到曲硐,嫁给我的父亲,已经是六十多年,一到曲硐就很少回老家,虽然曲硐距离漂亮河只大约二十公里,但母亲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务事天天有,时时有,我感觉,母亲不在家,仿佛没有家。

我说:“阿妈,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我也应该支持你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支持,是我对母亲的一份最大的孝心。但是,你走路都非常吃力,坐面包车也东倒西歪的,如果到了漂亮河,出现意外,那叫我怎么办?曾有这样的例子,我们曲硐的一个回族老人,到漂亮河看望自己的兄弟姐妹,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回忆往事,忆苦思甜,住一晚上。可是,第二天天亮前,她老人家已经断气,已经归真。之后,她的儿女把她抬回曲硐安葬,之后,她的儿女又到漂亮河商量一些民事纠纷。人死在人家,尽管是兄弟姐妹,但通情达理的也不多,只好在人家家里宰羊念经,把事情了结。

“思乡心切归故里”,让我回忆,2002年初,我在永平县城荷花小区上段买了一宗地皮,当动工划线时,工头问我:“房子方向向哪一方?”我不假思索地说:“向曲硐,向南方。”好个当时我的媳妇不在场。这一答案,就是我深埋心底的久积的故乡情感的突然闪现!

“恋土情深建陋屋”,这一联,我感同身受,容易理解。如同竹竿,头发花白的罗老人,在旧锡矿工作了几十年,由于他的妻子是大理人,于是,在大理建了这简陋的“农家小院”。这小院与本区的其它豪华大院相比,好像有些天壤之别,但是,用自己积攒了多少年的微薄工资建的小院,自己还是感到十分地舒心,十分地满意。在舒心中,在满意里,他老人家却始终恋土情深,始终眷恋着他出生的故土——曲硐。

他那一颗不老的心,就像一粒优质的种子,在故土破土而出,抽枝展叶,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今,变成了一棵沧桑的大榕树。这一棵榕树,经历了春天,漫步了夏天,走进秋天。秋天的榕树,面临不可抵抗的强劲秋风,满树的叶,一片一片由绿变黄,由黄变枯,随风而飘,飘落故土,落叶归根。生命,由简单到复杂,复杂的生命,经过无数个轮回,最后变成简单,简单得只剩一。生命,总是从一开始,就像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报到,面试,老师出的考题,就是从1数到100百。这阿拉伯数字,非常抽象,但我在报名前已经死记硬背,面对老师,眼睛一闭,从一开始,过关闯将。始一终一,这就是一个人生命的轮回。一,在这个老人的心中,就是一份无比珍贵的眷恋故土的情感。

我居住在永平县城的荷花小区,距离曲硐老家只有几公里,如果骑摩托车,一般速度,只需六分钟,可以说近在咫尺,但自己感觉,距离还是非常的遥远,仿佛天涯海角,眷恋故土的情感,一天比一天浓,一月比一月深。

收回美好的无边无岸的遐想,我说,“罗叔叔,请你与我合影,以照壁画缘为背景,请阿孃来照。”耳聪目明的罗老人的妻子,一听说,就从厨房里走出来,仿佛走上舞台似的。我把我的相机打开,调好,交代一下,罗老人满脸笑容与我合影,咔嚓,留下了我平生最难忘的记忆。

照完后,就吃晚饭。罗民钦的老伴准备了一桌清真佳肴,有大理有名的煎乳扇,有闻名遐迩的回族牛干巴,有永平曲硐油鸡枞,有青菜汤……我边吃边深切感触,这顿饭很有意义,我在大理罗家体验清真美食文化。

4

饭后,罗老人请我到二楼参观书法。我一走进书房,就看见左边墙上挂着两幅对联,我熟悉对联的内容: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早年曾书赠云五一副对联,是对罗大人一生最灿烂的评价:适暹罗辅中山捐资备械推翻帝制申大义;镇淘沙防西陲筹粮建军拥护民主著奇勋。在这里,罗老人请大理书法家书写,制作两幅。我再次阅读对联,心中涌动一份对罗大人具有革命精神的敬仰之情。

罗老人喜爱绘画,在墙上一一展现。《傲视苍穹》,一只雄鹰,站立于一棵古松柏之间,傲视苍穹,不变的志向汹涌澎湃;《独向寒之放》,一株古老的梅花,在严寒中绽放,引来几只小鸟栖息梅枝,发出清脆的鸣声,一声又一声,初春的声韵在小院回荡;《春风送暖》,湖畔一棵古老的垂柳,又发新枝新叶,一缕春风,让柔嫩细长的柳枝,天真活泼。美丽的倩影,在一尘不染的湖里荡漾。荡漾的湖里,有一对小红鱼,悠哉悠哉,相依相伴,感触春天的温暖。

除了这些书画外,有一个大书柜,有一个书画桌。大书柜,藏书不少,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一一观赏。书画桌面,摆放着老人家的笔墨纸张。灯光下的书房,我尽收眼底,铭记心间,佩服不已;灯光下的罗老人,文化形象霎时出现在我眼前,我与他的距离不断拉近。

猜你喜欢
罗家永平回族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例谈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复习策略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小刺猬的秘密
罗家悦:用心唱歌的傲雪红梅
临县罗家山村:疫情防控与生产建设两手抓助力脱贫攻坚 推进乡村振兴
小蜗牛
小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