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禅 李晓迈(本刊特约记者)
近年来工商资本下乡发展现代农业势头很猛,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前不久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何准确把握中央的精神实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发挥工商资本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为此,本刊采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张红宇。他长期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农村产权制度和农业宏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是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是中央l 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领导文萃:近几年,工商资本进军农业十分热门。联想集团投资15 亿元发展高端果蔬产业,中信集团投资33 亿元入股隆平高科,恒大集团投资70 亿元布局大兴安岭生态圈……一个个“全明星”级别的企业跨界进入农业,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情况以前有过吗?为什么大家如此关注这个问题?
张红宇: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应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广义上来看,其实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了,聚焦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刚刚开始实施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搞农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很难对接,加上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于是,在我国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郊区,一些企业大胆探索,通过公司加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获得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在1993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那时,第一批“吃螃蟹”投身农业的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中小企业居多,大多发育自农村的乡镇企业。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业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为此,学术界从理论上提出,要积极引导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三九集团赵新先、希望集团刘永好等企业家也发出了类似倡议,并进行了相应的自我探索,效果很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指出,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实施贸工农一体化,是建立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机制的重要举措。1998 年,中央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国内外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投资开发。此时,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聚焦点,依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畅通农产品销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战略全面推进,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速度也不断加快,其中的一部分成长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针对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中央在2001 年18 号文件中强调,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应当主要从事产前、产后服务和“四荒”资源开发,采取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
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来源、途径和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一批来自城市的非农工商资本蜂拥而入。比如,内蒙古乌海市投资现代农业的原始资本中,来自工业制造、能源矿产、房地产等方面的资本,约占到了投资总量的56%。尤其是一些实力强、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广的大型企业集团,就像你提到的,比如联想、恒大、中信、绿城、海亮、网易等等,其主营业务与农业并没有直接关联,但进入农业后,有的还直接从事农业种养生产,流转了大片的土地。
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计保障,涉及的面广,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工商资本下乡,与这么多的土地发生关联,就不仅仅是商业行为的问题了,还是一个土地如何有序流转的问题,兹事体大,自然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
领导文萃:这轮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仅仅从租赁农户承包地面积的情况来看,据农业部统计,2011-2013 年就分别同比增长了26.5%、34.0%、26.0%。您刚才提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已有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近几年突然加速?有什么背景吗?
张红宇:我曾经说过,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等于经营农地,这一点还是要明确的。但从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增长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势头确实很猛。我想,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外部有需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依然缺资金、缺技术、缺先进管理经验,劳动生产率还是比较低的。2013 年,我国农业增加值总量5.7万亿元,但由于农业从业人员众多,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仅两万多元,约是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增加值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与欧美国家相比,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就更低了。这与我国农业分散、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有直接关系。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将带来先进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管理模式,有力推动各种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提升农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特别是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快补上现代农业这块“短板”,使其支撑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这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第二、内部有动力,进入农业是工商资本做大做强的理性选择。当前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房地产、资源、高端餐饮等行业不断降温,倒逼工商资本寻找新的出路和利润增长点。而传统成熟行业竞争激烈、发展空间受限,农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滞后,意味着增长潜力无限。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供需处于紧平衡,每年还要新增人口约650万人、新增城镇人口约2100万人,加上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农业产业从纵向和横向看,功能都大大延伸,其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展,市场空间显然是巨大的,这对工商资本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基础条件具备,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提供了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人口流动障碍不断破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至非农产业。特别是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务农收入,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加快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截至2014 年6月底,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8 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如此之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要求,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创造了前提和契机。
可以说,外部有需求,内部有动力,基础条件也具备,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业既是发展所需,更是大势所趋。
领导文萃:工商资本实力雄厚,对于农业产业来说算得上“大块头”,它们进入农业主要有哪些路径和方式?
张红宇:在这方面,近两年我们连续组织开展了多次调研。去年,我还专门带队,对联想集团投资农业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2010 年7月,联想成立了农业投资事业部,开始涉足现代农业,并于2012 年成立了联想佳沃集团,把农业当成其核心产业进行经营。以蓝莓、猕猴桃等高端水果为切入点,对早期发展较成熟的行业领军企业,青岛沃林蓝莓果业公司和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全资收购,接管两者建立的蓝莓、猕猴桃基地以及加工生产线,运用联想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进行改造,从而快速完成产业布局。在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三全模式”:即全产业链运营,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涵盖育苗、种植、加工、冷链物流、营销网络的全产业链架构;全球化布局,与智利、澳大利亚的领先水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购5 家智利水果种植公司,实现了蓝莓的全年均衡供应;全程质量可追溯,实时监控蓝莓生产状态,消费者可以通过二维码了解全程的生产与流通信息。现在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对于联想这种进入农业的模式,我们把其称之为兼并合作型。它主要利用非农产业积累的资金,参股、并购成熟的农业企业,从而快速进入农业产业。除此之外,工商资本结合自身实际和产业情况,进入农业还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投资型。工商资本在非农产业获得资金积累后,以购买、租赁等方式获得农业资源使用权,如农村土地、水面、山林等,建立生产基地,进行农业开发。比如浙江海亮集团,以有色金属、房地产、教育开发为主营业务,2012 年成立了海亮生态农业公司,就是通过土地流转,在全国建立了20 多个优质、生态农产品原料基地。
另外一种是产业拓展型。工商资本从农业相关产业,如农资、物流、餐饮等,延伸进入农业。比如河南晋开化工集团,以生产尿素、液体肥为主,2013年在河南省流转了2.5万亩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全部施用自己生产的液体肥,实现多元化投资的同时,也促进了液体肥料的示范和推广。
领导文萃:这三种进入农业的路径,各有什么优缺点和适用性吗?
张红宇:我们观察,对于这三种模式,兼并合作型可以让工商资本快速完成产业布局,但对资本、技术、管理都有较高要求,更为适合种养殖周期较长、区域特征显著的行业。比如联想佳沃就是发展的蓝莓和猕猴桃,是多年生的,从苗木移植嫁接到挂果需要3-5 年。一张白纸好做文章的直接投资型,也是大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重要选择。采用产业拓展型的占比较低,主要源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并非易事,这些企业离农业比较近,更加了解农业的特点,进入比较谨慎而致。
领导文萃:与土生土长的农户、农民合作社不同,工商资本在生产经营上,有什么特点吗?
张红宇: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引入先进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现代生产要素,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肯定会进行一定的优化调整,从而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生产经营模式。我观察,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种植业,在组织原料生产方面,都可以看成是三个“圈”。
从里到外,第一“圈”是核心圈,企业流转土地后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雇村里的劳动力从事生产。它的组织运行成本当然较高,但可以确保质量和最基本的原料供给,特别适宜客户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生产,也便于在小范围内进行农业科技试验和示范推广。
第二“圈”是联系圈,企业以公司加农户或订单农业的方式,组织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按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它的组织运行成本比第一“圈”低一些,可以稳定相当规模的农产品原料供给,但在如何控制产品质量上需要强化监控能力。
第三“圈”是市场圈,企业在农产品市场上,进行分散采购,组织运行成本最低,适合一些资产专用性不高的品种,比如普通的小麦、玉米、稻谷等等,主要用于一般的农产品加工,讲究的是产品的规模化和总产出能力。
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实践中,单单采用一种模式、仅有一“圈”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多元化的,在三个“圈”上都有布局,这也是工商资本长期发展战略的一种体现。比如联想佳沃集团在蓝莓、猕猴桃产业上,就有多种经营模式,既有自己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也有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签订授权种植收购协议的,还有通过合作社指导小农户种植的方式。应该说各有所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领导文萃:您长期在农业政策研究、政策创设的一线工作,从您自身的观察和体会来看,这些年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效果怎么样?
张红宇:总体上看,效果是好的,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四个促进”。
一是促进资本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带来了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资金,既缓解了财政投入的压力,也弥补了信贷投入的不足。在资本的支持下,修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改变了分散经营土地零散化和不经济的现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效益。比如江苏省宿迁市,2009-2013 年300多家工商资本进入现代种养业,累计投资30 多亿元,占投资种养业所有资金的50%以上,极大地提升了现代农业的要素聚集。
二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进入农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通过应用先进的设施设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比如江西省鹏辉集团,从事房地产、贸易投资等,2008 年成立了鹏辉高科粮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发,培育出了适宜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的功能性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附加值,市场反应良好。
三是促进现代管理理念注入农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把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的资源配置方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带到了农村,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比如联想佳沃集团,在将工业化理念运用于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它把蓝莓生产全过程分解为150 多个作业工序,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化工作手册,指导种植农户,按照要求对蓝莓树进行种植和管护,探索出了一套“麦当劳”式标准量化、可复制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先进管理理念输入农业的范例。
四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促进土地流转,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增加了农民经营性收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产业工人,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如吉林省抚松县,14 个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辐射带动6000 多农户,增加农民收入近2000万元。在提升农民种养能力的同时,工商资本还以合作伙伴、采购商、经销商等多种身份,与农户、农民合作社进行对接,把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理念以及企业家精神传播给农民,提升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批农户逐渐扩大生产规模,成长为规范的家庭农场和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此,我们当然是乐见其成的。
领导文萃:但也有一些声音,担心工商资本进入会对农业和农民发展造成一定损害,对此您怎么看?
张红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有成效,也有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其一,进入存在一定盲目性。一些工商资本前期调研不深,风险和困难估计不足,不懂农业,却盲目进入。在没有科学规划的情况下,急于铺摊子、造声势,最后偃旗息鼓、失败收场,有的甚至“跑路”,引发了农村的一些矛盾纠纷。比如在宁夏某地,有的工商资本投资建设了温室大棚,面积很大,搞果蔬种植,由于缺乏必须的人才、技术,资金准备也不够充足,受到市场波动以及用工、土地租金上涨的影响,无法持续稳产增收,被迫停工,损失十分惨重。
其二,有一定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追求利润是正当表现,这无可厚非。在种粮比较效益低、农业与非农收益差距大的背景下,一些工商资本弃粮从经,有的把粮食生产基地改种了葡萄、西瓜等高效益作物。据调查,江苏个别地区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后,从事粮食生产的还不到10%。甚至有的工商资本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变相发展休闲农庄、宾馆、度假村等,不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也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三,难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有的停留在简单的产品购销关系,农户只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和工资,难以分享到产业链后端的增值收益。甚至有的工商资本只顾自身发展,凭资金、市场等优势形成垄断,与民争利,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向农户转移风险,损害了农民的合理权益,农民有意见。
对此,我们既要高度关注,加快研究出台相关措施,也要理性看待。多年的实践证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挥其资本、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对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必须予以肯定。同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所难免,属于“成长中的烦恼”。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一棒子打死。总体上,只要守法经营,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农村繁荣富强,就应该肯定、鼓励和支持。
领导文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既然有利有弊,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呢?
张红宇:坦率地讲,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发挥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商资本从事农业,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应发挥其积极作用。现代农业离不开工商资本的支持和参与;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环境下,也挡不住工商资本的进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1 号文件,以及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对此都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我理解,当前对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重点是强化相关的要求。
第一,要鼓励引导。大家有目共睹,一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成为了龙头企业,有力保障了农产品供给,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这也说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产业化经营,路子是可行的。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投资农业,重点从事农民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经济的领域,把一般种养环节留给农户。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说到底,老板下乡,要带动老乡,而不是代替老乡。
第二,要加强监管。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面积增长很快,近3 年都保持在30%左右,处理不好会带来一些隐患,会挤占农民的就业空间。对此,中央的态度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历来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地要有明确的上限控制,并按面积实行分级备案,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保障金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流转承包地用途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工商资本“跑偏”,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要督促工商资本按照合同约定,按时兑付土地租金,开展土地流转风险预防、控制和处置,及时协调化解可能出现的土地流转纠纷。提高工商资本生产经营的透明度,为农民以及利益相关主体对其监督创造条件。
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强化相关工作部署,加强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特别是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管理和风险防范。在这个问题上,绝不可以有大疏漏、犯大错误。
第三,要发挥市场作用。在土地流转上,不能下指标、定任务,搞行政命令和大跃进,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要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让工商资本与当地农民、村集体公平协商。在资本引进上,不能为了招商引资,搞拉郎配,无原则地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和便利,扭曲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价值取向。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防止有非农化倾向、圈地占地无意经营农业的工商资本进入。在纠纷处理上,要尊重当事各方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探索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让工商资本顺利进来的同时,也要为它们合理退出开辟渠道。
总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有可为,关键是要做好引导服务和监管工作,使其更好发挥引领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
领导文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明确了中央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的方向。那么,什么样的种养业适合发展企业化经营?
张红宇:通过对联想佳沃集团等一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认为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适宜标准化生产。工商资本能够将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专业化分工,实施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确保产品的品质一致,产量稳定可控。
二是产品具有溢价空间。产品由于生产管理水平的差别,品质、产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导致利润差异化,即存在产品品牌、管理溢价空间。
三是市场自由度较高。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涉及国计民生,政府有比较严格的调控行为,而其它农产品生产,特别是高端农产品生产种植,行业自由度较高,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工商资本可以发挥竞争优势,在行业中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四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经营需要高投入高技术,回收期长,进入门槛高,工商资本能够发挥占据资金、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的优势,避免与普通农户发生低成本竞争。
领导文萃:我们也看到,一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之后“大倒苦水”,历数经营农业的各种艰辛和困惑。有那么多困难吗?对此,您怎么看?
张红宇:工商资本看起来好像“高大上”,实际上进入农业以后,和其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似,也面临不少的难题,制约了自身做大做强,也影响其带农惠农作用的充分发挥。一是农地流转关系不稳定。一些农民契约意识、法制观念较弱,单方面违约提前要回土地、在合同期内上涨租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土地流转成本不断上涨。浙江省部分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从2010 年的1300元/亩就上涨到了目前的2300元/亩。同时,由于农业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一些工商资本希望长期稳定流转土地的愿望难以满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投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有的工商资本以二轮土地承包期为限,进行了长期土地流转,但到期后能否续约、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如何处理,目前还没有形成清晰明确且各方接受的处理方式,埋下了一定的纠纷隐患。
二是贷款保险难。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发展资本缺位问题,但农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决定了其本身发展壮大对资本补充和金融支持的需求非常强烈。按照现行融资政策和农业用地、农产品的特殊性,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缺乏有效抵押物,导致其很难形成依靠金融运作实现快速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据江苏省调查,近六成的农业企业资金短缺,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缺资金是普遍现象。此外,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小、赔付率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难以运用保险有效规避自然、疫病等风险。
三是人力资本获得难。由于农业的弱质产业特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同样面临优秀人才留不住、外来人才引进难等问题。特别是深谙农业特征的经营管理人员、科技研发以及技术推广人员,十分紧缺。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2 年招聘了10 名“三支一扶”大学生,目前已经全部离职,导致人才结构与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此外,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普通农村劳动力用工短缺的尴尬也随之出现,在农忙季节尤为严重。
四是设施用地和建设用地难。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然需要配套的设施农用地,发展畜禽饲养、水产养殖、育种育苗,特别是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如检验检疫监测实验室、农资仓库、农机具厂棚、硬化晾晒场、办公生活用房等。虽有相关政策,但落实还不够好,或规模小,或离生产用地较远,难以满足需求。此外,农业企业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困难,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把用地指标划给投资规模更大、创税更高的工业项目,制约了其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
五是政策导向不明。目前关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利弊得失仍存在一些争议,地方政府对于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认识差异很大,引进工商资本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安排项目扶持、贷款贴息、用地优惠等配套政策;有的地方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十分谨慎,多部门联合进行严格评估审查。政策导向的不明朗,导致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有诸多顾虑,其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
对此,我认为要强化相关政策支撑。不是说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给予专门的政策,而是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在解决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中,把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存在的问题统筹考虑。同时,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显著成效,特别是农民称赞、地方支持、经济和社会效应都好的典型,应予以鼓励支持,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氛围。
领导文萃:很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有着很高的期望值,要做“百年老店”。您对它们有什么建议?
张红宇: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好比是“外来的和尚”,要念好农业这本“经”,是十分不容易的。要长期发展、做大做强,必须处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这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是要妥善处理的头等大事,也是政府和农民最在意的事项。无论是流转土地,还是雇人从事生产,亦或是发展订单农业,都需要当地农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与农民合作,企业如果只负盈不负亏,农民肯定不答应;如果只负亏不负赢,企业就不可能生存,两种极端都要不得。企业可以通过实行保底价收购、股份分红、二次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和办法,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就能长远发展。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工商资本服务当地、兴办社会事业、提供社会福利,比如盖学校、办敬老院、发放节礼等等,也不失为一种密切与农民关系的有益补充,效果也不错。总之,投资农业对任何经营主体而言,都应是长期行为,实现利益共同体的共生共赢,企业才会走得更远,农业也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这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其优势所在。农业与非农产业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自然风险、疫病风险、质量安全风险较大,市场波动、价格上上下下频繁;另一方面,企业的背后,还有一个产业、一大批农民以及一大片土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很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仅要与市场有效对接,畅通销路,更要准确把握市场波动和形势变化,把这些信息及时地传导给农民,调整生产计划,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在这方面,一些龙头企业都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新进入的工商资本学习借鉴。
最后,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这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事求是地讲,从我国国情出发,农业是弱质产业,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依靠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指导服务和扶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认真研究产业布局、土地流转、投融资、城镇化、走出去等方面的政策内涵,吃透中央精神,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充分享用政策红利;也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带动农业产业和农民发展。但话说回来,绝不能把太多心思花在要政策、跑项目身上,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