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王 海 本报特约记者 任 波在中国电影总票房逼近300亿的当下,各种手段的“映前营销”成为推动电影票房的必要手段。除了常规的硬软广告、预告片花、首映活动、明星访谈外,提前祭出主题曲成为片方博取关注的新杀手锏。从2014年的《时间煮雨》《小苹果》到2015年的《沧浪之歌》《钟馗伏魔》,“抢鲜”亮相的电影主题曲或奇葩洗脑、或文艺清新,让影迷们还未看片就已经醉了。 作为对电影气氛的升华,影片主题曲原本是在片尾出字幕时才会响起。不过如今的电影主题曲大有逆袭之势。以中法合拍大片《狼图腾》为例,该片虽然距2015年春节上映还有一段时间,片方却在去年12月17日就发布了由汪峰演唱的主题曲《沧浪之歌》(如上图)。随着歌曲上市,影片的网络搜索量增长为前一天的10倍。同样,今年不少华语大片都在上映前大举推介由乐坛干将担纲的主打歌。例如即将在春节前后上映的《重返20岁》和《钟馗伏魔》,前者的主题歌由韩漂归来的人气新星鹿晗演唱(如下图)。后者更由刘欢操刀主创,展示出片方的班底实力。此外,正在上映的青春片《匆匆那年》,力邀到王菲和魏晨演唱主题歌。《微爱》则搬来“怪咖”吴莫愁卖力演绎。 要想在新片上映前获得高关注度,主题曲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歌手具备相当知名度,足够“上头条”;其次是歌曲风格鲜明、旋律上口、易于传播。在唱红《画心》后,张靓颖就成为电影主题曲的福将。而“天后”王菲更成为献唱电影的专业户,2011年为《将爱情进行到底》演唱的《因为爱情》红遍全国,更因为王菲与李亚鹏的婚姻关系为影片制造话题,成为主题曲营销中的标杆作品。 作为“命题作文”,主题曲需与电影内容呼应,激发粉丝的观影好奇。反过来,看过影片的观众也会因感慨主题曲传递出的情绪,再去买一张原声碟回味。好的主题曲和电影可以形成“共赢”,甚至获得比电影更长的生命力。《酒干倘卖无》这首歌就远比所属电影更长寿。去年的《小苹果》锋芒太盛,以致很多人不知道它是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主打歌。不过,主题曲的“洗脑”攻势也并非百战百胜。倘若影片质量不行,反而可能拖累演唱者。王菲为《触不可及》演唱的《爱不可及》就没能挽救该片口碑和票房。同样,五月天的《长风》虽然利用乐队人气为新版“黄飞鸿”预热了前期营销,但电影还是淹没在批评的口水当中。毕竟,利用主题曲来营销电影只是外围策略,可以“锦上添花”,却难以“力挽狂澜”,只有两者做到最好才可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