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的应用

2015-01-05 03:17徐薇薇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8期
关键词:益气健中风缺血性

徐薇薇

(浙江省诸暨市中心医院,浙江 诸暨 311800)

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的应用

徐薇薇

(浙江省诸暨市中心医院,浙江 诸暨 311800)

目的观察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分别给予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GC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erthel指数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及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缺血性中风 中药 针刺 恢复期

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存活患者中超过75%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且35%~40%重度残疾[1]。而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是指中风发病后2周至6个月内,该时期内脑部受损神经功能康复可塑性较高,积极增加血流灌注水平可最大限度减轻局部脑组织损伤,加快意识、言语及运动等功能恢复[2-3]。近年来以中药方剂和针灸为主的中医药疗法开始应用于中风恢复期治疗,并取得令人满意疗效。本研究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辅助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GC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erthel指数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症状及并发症改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120例。纳入标准:1)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6年)西医诊断标准[4];2)符合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医气阴两虚、瘀阻脑脉证诊断标准[5];3)经头颅CT/MRI确诊脑梗死或脑出血;4)急性发病后2~8周;5)年龄<80岁;6)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7)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8)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暂性脑缺血发作;2)出血性脑梗死;3)凝血指标异常;4)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5)恶性肿瘤;6)严重感染;7)无法配合针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53~76岁,平均(61.44±5.70)岁;中风病程14~48 d,平均(28.49±4.12)d。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51~76岁,平均 (61.61± 5.76)岁,中风病程14~50 d,平均(28.55±4.16)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1)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日1次。2)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次5 mg,每日1次,并可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以控制血压处于130~140 mmHg/80~90 mmHg范围。3)阿托伐他汀钙每次10 mg,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辅助治疗,包括1)益气健脑方:黄芪30 g,制何首乌20 g,鸡血藤20 g,石菖蒲20 g,远志15 g,银杏叶15 g,丹参15 g,天麻10 g,当归10 g,僵蚕10 g,川芎10g,三七6 g,全蝎6 g。加水500 mL留汁100 mL早晚顿服。2)穴位针刺中头针选择人中、百会、印堂及四神聪等穴位,体针则选择双侧内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和患侧极泉、尺泽及委中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直刺0.5~1.0寸,每次留针5 min,每周3次;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疗程,共行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价采用GCS评分[6],包括语言、意识、面部瘫痪、水平凝视、手部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及步行能力等8项指标,总分越高则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2)生活质量评价采用(ADL)-Berthel指数评分[6],总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3)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并发症类型主要包括足下垂、足内翻、肩手综合征及肩关节半脱位等。

1.4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GCS评分减分率≥90%,病残程度评级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分率≥45%且<90%,病残程度评级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分率≥18%且<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分率或加分率均<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加分率≥18%。临床治疗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00%[7]。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及逻辑纠错选择Epidata 3.08软件,数据分析选择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和 (ADL)-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时 间 G C S评分 (A D L)-B a r t h e l指数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2 0 . 6 9 ± 7 . 7 1 3 6 . 8 3 ± 6 . 0 1△(n = 6 0) 治疗后 7 . 1 9 ± 2 . 5 7*△5 7 . 3 4 ± 9 . 4 3*△对照组 治疗前 2 0 . 5 7 ± 6 . 6 5 3 6 . 7 4 ± 5 . 9 5(n = 6 0) 治疗后 1 3 . 3 5 ± 4 . 1 2*4 5 . 8 2 ± 7 . 2 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缺血性中风是一类因脑动脉中红细胞聚集性、血液黏稠度增加及血管壁病变,引起局部血栓形成、动脉管腔狭窄乃至闭塞,最终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和神经功能受损的神经内科疾病。有研究显示,中风发生病理基础为脑组织微循环障碍及继发缺血性损伤;保证脑组织充足灌注压和顺畅微循环已被证实为脑梗死治疗根本原则;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以血小板功能亢进和血液高凝状态为主要特点,而这两个因素均为诱发疾病出现关键因素且互为因果[8]。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属于疾病由急性期向后遗症期过渡的中间阶段,在此阶段实施有效干预手段促进受损机体功能恢复对于降低中风致残风险及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可归于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以气血亏虚、血行不畅为本,脉阻痰瘀,络滞窍闭为标实;精血亏耗,肝阳上亢而致内风时起,血虚无气停留致瘀,瘀血闭窍阻脉进而致瘀血久停转为死血,经久而成后遗之症[10-11]。故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应益气养阴、健脑通络为主。益气健脑方中黄芪益气升阳,制何首乌补肾益精,鸡血藤散瘀活血,石菖蒲开窍醒神,远志散痰益智,银杏叶祛瘀行血,丹参养血祛瘀,天麻平肝定惊,当归补气养血,僵蚕息风化痰,川芎活血散瘀,三七消肿止血,而全蝎则通络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益气通络、开窍醒神及祛痰息风之功效。而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穴位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有效降低神经细胞内钙含量,下调兴奋性氨基酸合成水平,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缺血程度,对于缩小脑组织梗死面积和控制脑水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其对于上下行传导束残存功能保护功能亦被证实[12-13]。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GCS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日常生活工作能力方面优势明显;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则说明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有助于促进并发症恢复,降低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益气健脑方合穴位针刺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1] 王永炎.实用中风病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0:244-245.

[2] 武海滨,龚巍巍,潘劲,等.首次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和死亡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7):812-815.

[3] 刘学东,龙泳,段利平,等.617例缺血型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及死亡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4):390-393.

[4]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

[5]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4-305.

[6] 田金洲,韩明向,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5):16-2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

[8]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4-288.

[9] 杨海燕,朱盼龙,王新志.消栓胶囊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和血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7):342.

[10]王友明,袁伟,王银龙,等.益气活血开窍法治疗缺血性中风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969-970.

[11]陈松林,徐文明,姚璐,等.益气活血化痰法辅助治疗恢复期脑梗死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3,34(14):2258.

[12]冶尕西,马静,马岩,等.中风病恢复期针灸为主治疗的临床路径的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9):1740.

[13]岳爱霞.醒神通络方加针灸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0):200-204.

R255.2

B

1004-745X(2015)08-146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8.059

2015-01-29)

猜你喜欢
益气健中风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气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益气健脾法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①
益气健脾补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益气健脾法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