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荣
奥巴马2014年对外政策评析
钱文荣
2014年,对奥巴马政府来说,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这是一个可怕的年份”。内政上,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惨败,让共和党控制了国会两院;外交上,“伊斯兰国”极端主义势力在中东迅速蔓延,奥巴马中东政策彻底失败;乌克兰危机暴露了美国野心未变,但显得力不从心;“亚太再平衡”战略受到中东和乌克兰局势较大牵制,进展并不顺利,而且造成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美国前总统卡特说:“奥巴马把外交搞砸了。”这句话恐怕不仅是对奥巴马2014年对外政策的批评,也是对奥巴马上台以来六年外交政策的总结。
奥巴马原想在2014年内把他的中东政策集中在推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和谈取得突破和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全面协议两方面,以作为他2016年期满离任后的外交遗产。然而,不但这两大问题没有取得真正突破,而且由于“伊斯兰国”极端势力和其他恐怖主义乘机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地迅速蔓延肆虐,使中东北非地区再次陷入一片混乱的局面中,造成了新的危机,并“把美国拖进了另一次不可能解决的军事问题”。这样不仅奥巴马的外交遗产梦想破灭,而且他的整个中东政策也宣告彻底失败。以色列虽然在战场上占了上风,但以军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无情屠杀,遭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使之越来越孤立。近来,欧盟多国议会纷纷投票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也使奥巴马深感尴尬。
伊朗核问题是奥巴马第一任期间一上台后就提出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但在内贾德任伊朗总统期间,奥巴马的努力一无成果,直到温和派新总统鲁哈尼2013年8月上任后才出现转机。经过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的共同努力,于同年11月24日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从2014年初开始,为达成一项全面解决协议,进行了新一轮谈判。然而,由于双方分歧严重,此轮谈判并不顺利。按照2013年11月伊朗与六国达成的“共同行动计划”,该协议应在2014年7月20日完成,但未能如期实现,于是决定将谈判期限延长4个月,将2014年11月24日定为最后期限,但还是未能达成协议,不得不再次延长7个月到2015年6月30日。
“伊斯兰国”武装分子
美国派遣空中力量袭击“伊斯兰国”反政府武装
伊拉克的形势更糟。奥巴马是靠着许诺—当选后尽快从伊拉克撤军而坐上白宫宝座的,可是从2011年底开始撤军以来,美国给伊拉克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不但小布什宣称要把战后伊拉克改造成“民主的样板”的目标彻底破产,而且美国撤军后,伊拉克政坛权力斗争激烈,安全形势更加恶化,教派冲突和恐怖暴力不断,成了恐怖分子肆虐的温床。尤其是“伊斯兰国”极端势力乘机攻城掠地,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占领了伊拉克西部占国土面积1/4的安巴尔省和包括第三大城市摩苏尔在内的北部大片地区。眼看好不容易用在伊拉克战场上战死的4000多美军生命和3万多亿美元才控制住的伊拉克有可能再次失去的危险,奥巴马不得不在2014年8月宣布开始对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极端势力进行空中打击,同时派遣指挥官和特种部队重新培训伊拉克军队和帮助指挥作战。现在看来,奥巴马许下的“削弱和摧毁”“伊斯兰国”的誓言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奥巴马和他的国防部长不得不改口说:“打击‘伊斯兰国’的战斗是一场持久战。”
至于叙利亚危机,确切地说是美国一手挑起而至今未能实现的一场“颜色革命”。三年前,借着在突尼斯和埃及等地爆发的所谓“阿拉伯之春”的势头,美国时任驻叙利亚大使亲自挑动和指挥一些反巴沙尔政府的人士进行示威游行,规模越闹越大,不久美国及其盟友把长期流亡在国外的一些叙利亚反政府分子组织起来,吸收一些叙利亚国内反对派,成立了所谓“叙利亚全国委员会”,以推翻巴沙尔政权为首要目标。反对派势力在反对巴沙尔政府的武装斗争中一度节节胜利,一直打到首都大马士革周边地区。当时国内外普遍认为,巴沙尔政府可能很快会垮掉。但是,巴沙尔总统不仅挺过了最困难时期,而且在2014年6月举行的大选中成功连任。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是2013年11月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签署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转向与俄罗斯积极对话。亚努科维奇突然改变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在2013年11月谈判中欧盟对乌克兰签署该协议提出了苛刻条件:乌克兰必须在2014年5月初完成选举、司法和宪法等相关改革,尤其是在选举立法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在经济体制上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贸易自由化,并与欧盟建立深入和广泛的自由贸易区。对于乌方要求的财政经济援助,欧盟自己拿不出钱,转而要乌方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开出了一系列条件,如要求按照西方标准继续私有化,放松市场管制,实行自由贸易、提高国内天燃气价格等。但亚努科维奇此举却引起国内反对派和大批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民众的不满,在欧美的怂恿和支持下,爆发了持续数月的大规模群众抗议示威活动,亚努科维奇被迫作出妥协,在德国、法国、波兰三国外长的见证下签署了“和解”协议。然而,协议墨迹未干,反对派控制的议会连夜开会,一举推翻了亚努科维奇政权,由西方支持的反对派夺取了政权。俄罗斯立即发表政府声明,要求回到协议上去,而在背后支持的美国和见证协议签订的法国、德国、波兰以及欧盟,则立即公开表示支持反对派。这显然是继2004年“橙色革命”之后,西方在乌克兰导演的又一次“橙色革命”。
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
2008年,小布什总统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与普京交谈
然而,此时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却又引发了以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东部地区母语为俄语的乌克兰人对乌克兰新政府的不满和抗议,终于导致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州宣布独立,并爆发了一场迄今尚未结束的内战。这是完全出乎西方预料的,现在这场危机何时结束很难预料,遭殃的是乌克兰和乌克兰人民。
西方媒体透露的大量事实表明,这场危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手策划的。连一向站在西方立场上说话的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学派著名的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也发表文章,指责西方制造了这场危机,而且是蓄谋已久的。他说:“问题的核心是北约东扩,而(西方)大战略的中心内容是使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将之融入西方。与此同时,欧盟东扩和西方支持乌克兰的民主运动也是关键因素。”据该文披露,早在2008年4月布加勒斯特峰会上,北约就考虑接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当年普京就对西方发出了警告,因为俄罗斯坚持认为接纳这两个国家加入北约将对俄罗斯构成直接威胁。米尔斯海默在文章中援引俄罗斯一家报纸的报道说:“普京与(小)布什交谈时非常明确地暗示,乌克兰如果加入北约,将会不复存在。”同年8月,欧盟也公布了东扩计划,目标是把包括乌克兰在内的东欧国家纳入欧盟经济体。在俄罗斯看来,欧盟东扩只不过是在为北约东扩作掩护。为了实现他们的这项大战略,美国和欧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据美国负责欧洲和欧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估计,从1991年开始,美国投入了50多亿美元帮助乌克兰追求“其应有的未来”。美国和欧盟还资助了2000多个在乌克兰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在乌克兰境外培训了大批反政府活动分子。在2014年这场危机中,美欧一些政要还亲自到现场指挥。纽兰和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参加了反亚努科维奇政府的示威活动。亲西方的乌克兰新政府上台后,包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克里等高官相继密集访乌,给予新政府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2014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布伦南曾用假护照秘密访问基辅,与新政府一起策划发动了所谓的“全面反恐”,对东部民间武装进行武力清剿,从此挑起了目前这场内战。据德国《图片报》2014年5月4日报道,美国派了数十名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专家充当顾问,直接插手乌克兰内战。如今的乌克兰虽然不能说已“不复存在”,但早已不是原来那个资源丰富、堪称“世界粮仓”、人民生活较为富足的乌克兰,而是变成了一个频临破产的乌克兰。这一切如同中东等其他地区的动乱一样,其根源都在于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战略。
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
冷战结束后,美国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胜利”,而是野心极度膨胀,一心要称霸全球,妄图建立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制定了新一轮扩张性的地缘战略。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其1997年发表的《大棋局》一书中写道:现在该是美国为整个欧亚大陆制定和实施一项完整、全面和长期的地缘战略的时候了。他说:“一个扩大和民主的欧洲必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进程,不应受在政治上任意涂抹的地理的限制……这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欧洲,而是一个横跨大西洋、扩大的欧盟和北约,而且这个欧洲也可能仍然与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次乌克兰危机本质上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发动的扩张性地缘战略的继续,是继续压缩俄罗斯国际战略空间的最新重大举动,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在这场博弈中,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各有得失,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总体来看,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赢家,而是西方与俄罗斯两败俱伤。
俄罗斯虽然得到了克里米亚这个战略要地,以及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和普京的支持率飙升到了88%高峰,但是在地缘政治上却从此永远失去了乌克兰。失去乌克兰及其5200万斯拉夫人,意味着普京构建欧亚联盟的梦想几乎已经破灭。在经济上,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规模和烈度都超过苏联时期,尤其是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为打击俄罗斯,于2014年9月与沙特签订秘密协议,由沙特抛售大量低价石油,导致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下降,现已降到每桶60美元以下,致使俄罗斯蒙受巨大损失,卢布贬值40%,整个经济陷入困境。
欧盟总算初步实现了把乌克兰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目标,但为了与美国一起维护西方世界的地位和盟国的团结以及自身东扩利益的需要,硬着头皮跟随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加上俄罗斯的反制裁,经济损失也很严重,按照普京最新的说法,大概损失400亿欧元,大大拖累了其复苏。2014年10月,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一篇文章讽刺奥巴马对俄制裁的效果,文章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制裁正在发挥作用。是的,的确起了作用,制裁提高了大众对普京的支持;制裁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划下了意识形态、政治和文化的鸿沟;制裁打击了俄罗斯总统的亲近顾问,但同时也损害了挪威渔民、意大利奶酪制造商、芬兰奶制品企业、德国科技企业和全球能源企业的利益;制裁抽干了欧洲经济的希望。”更为严重的是,制裁大大阻碍和延缓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实际上是欧盟掉进了美国的圈套,而这正是美国所希望的。
美国表面上似乎得到的最多。冷战结束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前前后后花了50亿美元,总算把乌克兰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拉了出来,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削弱了俄罗斯的实力,同时也牵制和削弱了欧盟,而美国自己在经济上受损不大。但是,美国的损失主要是战略上的。第一,促使俄中关系进一步紧密,使美国原想把俄罗斯拉入以遏制中国为主要目的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已根本不可能了。第二,在诸如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更难获得俄罗斯的合作和配合,俄罗斯正在考虑退出俄美中导条约。第三,西方不亮东方亮。美国想利用不断加码的制裁来压垮俄罗斯,然而这是不可能的。2014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先后与中国、土耳其和印度等国签订了经贸、能源、军火和高科技等方面的多个合作大单,这是对美国和欧盟制裁的有力回击。普京12月4日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坚定地表示:“俄罗斯准备迎接任何挑战,必将取得胜利!”仅以上三条就足以表明,美欧制造的这场乌克兰危机进一步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使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梦想彻底破灭。2013年9月,普京在瓦尔代俱乐部年会上提出了一个多极的、民主化的世界秩序构想。2014年10月24日,他又在这个俱乐部的年会上严厉批驳美国的单极霸权“破坏了全球安全体系”,再次强调了他的多极世界构想。而这种思想却是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的。这再次表明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大趋势。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撰文说:“西方不应彻底孤立俄罗斯—西方与这个国家在核安全、反恐、北极以及伊朗和阿富汗等地区问题上有部分重叠的利益。而且,单是地理因素就使普京在乌克兰冲突的升级中拥有优势。”他强调说:“一场新的冷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美国著名外交家、前国务卿基辛格
我们还要看到乌克兰危机对国际地缘政治的深远影响。首先,格鲁吉亚将加快加入欧盟和北约进程,同时芬兰也有可能加入北约。第二,美国和欧盟与俄罗斯对外高加索和中亚的争夺将加剧。西方将利用一些中亚国家担心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并”在他们那里重演的心态,加紧拉拢中亚国家,离间他们与俄罗斯的关系。美国计划从阿富汗撤军后,将以反恐为名重点转向中亚,以图进一步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和削弱中国的影响。第三,对中东也有影响。埃及、土耳其等一些中东阿拉伯国家也借机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
近几个月,奥巴马政府的几位前高官纷纷在回忆录中批评奥巴马的对外政策。他的前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批评他的中东政策“愚蠢”;他的两位前国防部长盖茨和帕内塔批评他“无能、缺乏果断”。诚然,奥巴马在美国历任总统中是一位比较弱的总统,但这不是奥巴马对外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虽然人们总是禁不住指责政治领导人,但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所面临的难题的棘手性和它所能投入的资源的有限性,如果你的政府财政拮据、国人厌倦战争,那么充当全球警察就会难得多。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及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由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已渐渐地行不通了。正如基辛格在他的新著《世界秩序》一书中所说:“现行的世界秩序受到了全面的质疑。”“世界大部分地区从来没有与西方相同的秩序观,两者之间有着基本区别。过去非西方世界只是默认西方的秩序观,这种保留现在正变得直言不讳,并且明确表示他们将努力进行修改。”“在现代世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涵盖全球所有地区的秩序。”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习近平主席最近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可以断定,随着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也将以亚太为中心,这是包括美国在内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所无法阻挡的。
责任编辑: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