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英国前首相布朗三位前领导人在探讨中国问题时,不约而同地聚焦中国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认为中国大学招生比例太高。施罗德以自己的国家作为重要例证——德国之所以在欧债危机中经济始终保持一枝“独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德国有着强大的青年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后盾。
那么,发达国家的总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资料显示,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以外,这些国家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一般最多不超过35%,其余65%-70%都是学习技术技能的。当然,这些接受技术技能教育的人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而且工作很好找。
对比我国的情况,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很多由于没有掌握技术技能,社会上又没有那么多适合他们的岗位,所以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连基本工资工作都找不到的“就业难”;另一方面,开出七八千甚至上万薪金待遇的企业却面临招不到技术技能人才的“用工荒”。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初级工人人均拥有1.4个就业机会,而高级技师则有2.6个就业机会。根据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专家预测,在未来10年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将一年比一年严重。
这种背景显然刺激着国家政策的调适。今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规格之高、重视之大、措施之力,就是证明。会议明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该说,这样的会议精神对职教圈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与1991年以来国务院三次决定精神一脉相承。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怎样“加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职业教育的两次表态可谓传递了这届中央政府的重要思路。这就是“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必须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即使“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也要‘支持需要的群体,运用市场的力量”。
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职业教育正在进入一个转型和变革的时期。引导主体是市场,主要方式是让社会力量参与,目的在于扩大优质资源、激发发展活力。
今年的国务院决定给出了诸如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等一系列让市场发力的举措。应该说,这其中的部分举措在现实中早已践之,但在更多地区总体上还没有落地开花。一方面,基层对政策消化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大家也在期待更系统的顶层设计。
所以,有关部门应该按照国务院决定任务分解安排,及时完善或颁布相关制度,同时要鼓励地方的首创精神,允许按照既定目标“摸着石头过河”。总之,要让市场发力,使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有所推进,就要保障各方能够放开手脚,在政策上有依循,在实践中有底气。
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理应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