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五十,对眼下的生活状态时常会有一种心灰意懒的挫败感,一种想逃避现实的困顿感;所有的激情在慢慢地减弱,甚至消失,闪闪发光的激情极易被怯懦击得粉碎,求稳的心态成为生命的主流,告诫自己不再年轻。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它潜在的使命,或许这样,社会才会有序发展,新老才会有序更替,而不是互相揶揄,相互倾扎。五十岁后,此时的生命不折不扣地臣服于生存,希望每天早晨能够睡到自然醒,感恩阳光照常升起;期望每天不要有意外的事情发生,不论它多好多坏;企望欲望能够像丝绸般润滑,即便是皱褶处也是那么的富有韵律。
五十岁后,我才真正地认识到,惟有停止痛苦的抉择,才是最好的抉择。借用弗洛依德的理论来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对与错,而是压抑所导致的结果。而压抑往往来自我们不切实际的欲望。虽说人们大凡认为,恒定的生活节奏让人觉得无趣无聊,既没有意外的好事发生,也没有意外的坏事来袭,安逸得味同嚼蜡。老腔老调教诲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迎接未来,面对未来。但他们忘掉了一点,生命不是以权贵富足作为衡量的尺度,我们无法测量时空,也无法测量是与非、善和恶。
事实上,激情无一例外来自欲望,但两者相加不就等于生命的真实含义。五十岁后我才真正意识到,缺乏信仰是件极其痛苦的事,至少没有信仰就无法使人快乐起来。非洲有句谚语:排在最后的人,与走在最前面的人走的一样快。换言之,最矮小的人,一样可以非常快乐。当然,此地无意诋毁激情,只是有了激情往往容易让人精神不安,祸从中来。
佛语云: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心若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方觉世间万般痛苦。有些事或可以疗伤,但也更可能让你心碎。五十岁后,我才真正相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释迦牟尼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因为人世间,无道理可讲。然而以身体会,放下的越多,越觉拥有的更多,正所谓断欲无求,当得宿命,这种体验真实不虚,千真万确。